红裤衩吧 关注:809贴子:20,504
  • 10回复贴,共1

【HKC】央媒报道我国中段反导 首次公布试验画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央视公布的红旗-19中段反导拦截弹发射画面。


IP属地:湖北1楼2016-07-31 11:09回复
      央视新闻联播:【时代先锋】矢志强军的反导试验专家——陈德明
      我国西北某基地研究员、导弹试验专家陈德明,瞄准强军目标,铸造国之重器,26年潜心从事导弹武器试验研究,把我国反导试验技术推向新高度。
       
       
      2010年1月11日,我国首次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的现场画面。
      这是我国首次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的现场画面,当导弹拦截发出的火光照亮西北夜空时,我军武器装备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导弹试验专家陈德明说:“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有和没有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反导被誉为目前世界军事最尖端的技术对抗。陈德明所在的这个基地担负我国新型导弹试验鉴定定型任务。本世纪初,我国的反导技术研究进入新阶段,陈德明受聘为项目专家组专家,其实早在几年前,他就带领团队开展了反导试验技术研究。
      西北某基地高级工程师涂国勇表示,他(陈德明)这个时候就敏锐地感觉到,作为我们的靶场,应该尽早地开展中段反导试验的靶场试验技术。他于是就带领他的团队就开始了一些靶场试验技术的关键技术性的预先性研究。
      除了组织各项关键性技术攻关,陈德明还明确提出,虽然是首次靶场试验,也要把实战作为首要目标。
      西北某基地博士徐春光说,陈德明研究员一直要求是说,你在靶场不能仅仅是解决立足于试验问题,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解决为了实战中遇到的问题。
      近千个日日夜夜,陈德明带领团队以超乎寻常的紧张高效,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2013年1月27日,继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成功之后,我国第二次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又取得成功。


    IP属地:湖北4楼2016-07-31 11:17
    回复
        新华社酒泉7月24日电 题:反导尖兵陈德明——记用创新助推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锋、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
        李国利、宗兆盾、梁景创
        两个光点迅速接近、接近,突然间迸发出耀眼的强光,照亮了茫茫夜空。拦截导弹与“来袭”导弹相撞击的瞬间,他情不自禁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用力挥了挥攥得紧紧的拳……
        2013年,我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的壮观一幕,早已和弱水河畔倔强屹立的那片胡杨林、戈壁深处依稀犹存的那个烽塞关城、茫茫天地间如林威武的那一排排墓碑军阵,共同凝成了一位反导尖兵的西北印记。
        西出阳关廿六载,为国铸剑固天疆。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入伍以来,坚持以强军为己任,身处大漠戈壁,眼盯未来战场,心装打赢使命,勇于锐意创新,参与执行数百发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牵头完成“中段反导靶场试验技术”等几十个重大项目,为加快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提升我军新质作战能力贡献突出,被誉为“用创新助推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锋”。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6-07-31 11:21
      回复
           
                       陈德明
          这一次,中央军委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首次试验要在2010年年初“务期必成”。
          重任如山,不能失败。陈德明一再鼓励团队成员:“我们要拿出老一辈搞‘两弹一星’的那种激情和气魄,干成反导这件国之大事!”
          多少个清晨,是在沉思中迎来了东方晓白;多少个难题的破解,都伴随着黎明的朝霞孕育发芽……近千个日夜攻关,陈德明带领团队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3项核心关键技术,闯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2010年初,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如期进行。不曾想,拦截导弹指令系统突然出现不连续接收目标指示信息的问题,现场原本就很紧张的气氛骤然加剧。
          尽管故障很快排除,但大家心里很不踏实,专家组连夜召开会议紧急讨论。面对众多质疑的目光,陈德明没有犹豫,郑重表态:“依据前期大量分析验证数据,我敢保证,绝对没问题!”
          1月11日,指挥员一声令下,拦截导弹直刺苍穹。几分钟后,显示屏传来靶弹被摧毁的清晰画面。
          顿时,指挥大厅沸腾了,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陈德明也激动地跳了起来,用力挥舞着拳头。
          陈德明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面对厚褒重奖,他不忘初心: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反复缜密地计算分析、锲而不舍地推演论证……他说:“强军目标引领方向。反导技术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IP属地:湖北8楼2016-07-31 11:24
        回复
             
                 在陈德明的生命里,导弹武器试验事业重于一切。新华社李玉建 摄
            几次任务下来,陈德明觉得这种方式周期长、投入大,“能不能在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试验次数,使一次飞行试验承载更多任务?”
            1993年底,某型导弹完成定型,陈德明借机提出“一箭多雕”的构想——利用组织批抽检试验的机会,同时进行超小射程等多项试验。
            方案讨论会上,不少专家极力反对。他们担心“一箭多雕”会被搞成“鸡飞蛋打”,最终连一个目标都无法验证。
            面对质疑,陈德明从原理、方法、风险等方面详细阐述、反复证明。最终,这种追求最大效果的方案终于被采纳,并沿用至今。
            陈德明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某型地地常规战术弹道导弹是军事斗争准备急需的“撒手锏”武器。通常,这类导弹需要进行9次成功试验才能定型,可当时只有4发试验导弹,而且试验靶场的射程只有导弹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二。
            “战斗力是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时任试验方法研究组组长的陈德明说:“如果不创新,还用传统的方法来做,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
            连续几个月,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经过不断改进不同射程之间导弹射击偏差的折算方法,他最终给出了高置信度的评估结论,保证了这型导弹第一时间完成试验并装备部队,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
            后来,这型导弹在满足最大射程的新建靶场上先后进行了近百次试验,结果与当初结论一致。
            但得祁连好放马,何必苦苦忆中原。不知不觉间,一个8年过去了,又一个8年过去了;不知不觉间,大漠戈壁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反导技术试验早已成了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一支军队所向披靡,不仅在于演兵场上掀起的尘沙硝烟,更在于内心深处升腾的信仰火炬。为了能打赢,陈德明完全融入到了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导弹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铮铮誓言。


          IP属地:湖北10楼2016-07-31 11:27
          回复
              “科技干部如果总是盯着名利,科研的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
              陈德明三辞室主任的故事,已在基地传为美谈。
              2003年夏,某新型导弹飞行试验失利,最关键的弹头远远飞离预定目标区,不知所踪。
              这是我国新型战略导弹的最后一次试验,对装备部队起着决定性作用。上级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弹头。
              由于飞行异常,测量数据有限,各方专家给出了几十个疑似落点坐标。这些坐标之间的最大距离东西达130公里、南北达66公里。
              是时,戈壁滩上的最高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400多人组成的搜索队伍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搜寻了上万平方公里,仍然一无所获。
              就在搜索陷入僵局的时候,有人想到了陈德明。他现场听了相关单位的计算报告后语出惊人:“前面的计算可能存在方向性问题。给我一周时间,保证拿出结果。”
              一边是搜索队员在戈壁荒漠继续鏖战,一边是7天时限的承诺。陈德明反复观看测量设备最后捕获的数据,终于从光学设备拍到的图像中发现了端倪。
              根据这一线索,陈德明带领攻关小组经过7天7夜的反复建模验证,发现了解体故障模式下弹头的特殊运动规律,最终把落点定位在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搜索队员据此很快找到了弹头,拿到了宝贵的试验数据。
              别人眼中风头正劲的时刻,陈德明却主动找到上级领导辞职。第一次,他刚说出想法,就被当场拒绝:“技术室在你的带领下发展得很好。”
              3年后,上级工作组过来年终考核,陈德明旧话重提:“我的兴趣和特长是搞技术研究。”带队领导听后哈哈一笑:“这显然是个借口。”
              第三次,他正式递交辞职报告,再次表达专心学术研究的决心。上级见陈德明如此执着,不得已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IP属地:湖北11楼2016-07-31 11:28
            回复
                陈德明眼里没有名利,他经常说:“科技干部如果总是盯着名利,科研的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搞科研的,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陈德明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做事情过于专注,常常忘记时间。为克服这个“不太好的习惯”,这么多年,陈德明把闹铃始终定在晚上11点半,目的是为了提醒自己该回家了。
                一天清晨,因为出差赶飞机,基地高级工程师张建勋急匆匆去单位取一份落下的文件,在楼下正好碰到陈德明。抬腕看表,张建勋满脸诧异:“这么早就来上班了?”
                陈德明却说:“我还没回家呢。”
                原来,他前一天拟制了一份试验方案,下班时又有了新思路,便决定重新进行演算,没想到太过投入而忘了时间,在办公室里工作了一宿。
                在同事眼里,这个“不太好的习惯”是坚持。他们说:“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陈德明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在基地领导眼里,这个“不太好的习惯”是专注。他们说:“正因为有了这种专注,才使陈德明攻克了导弹试验技术一个个难关。”
                陈德明却说,养成“这个不太好的习惯”,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
                简单的“喜欢”二字,恰恰道出了这名反导尖兵对党、对国家和对军队朴素且真挚的情感。因为他深知,穿上军装就要为强军梦只争朝夕,踏着能打胜仗的催征鼓点,阔步前行。
                 
                    陈德明正孜孜不倦地汲取最新导弹武器知识营养。李玉建 摄


              IP属地:湖北12楼2016-07-31 11:29
              回复
                新闻来源:中华网
                新闻链接:http://military.china.com/important/11132797/20160725/23136765_10.html
                责任编辑:周健


                IP属地:湖北13楼2016-07-31 11:31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16-08-01 15:44
                  回复
                    那款拦截弹之前没见过,新型号。


                    IP属地:山东16楼2016-11-20 21:00
                    回复
                      这里人好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11-27 02: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