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氏家谱吧 关注:632贴子:3,432
  • 2回复贴,共1

家谱中提到山东滕州的靳氏看过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旧县志中记载滕州曾有三座兴国寺:一在城西北十五里靳村,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建;一在城西白了村,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建;一在小宫村漷河上。我曾专门去这三处地方寻访:今城东郭河两岸早已没了古建筑的痕迹;城西白了寺村仅剩下一座如农家院大小的简陋小庙;至于靳村兴国寺,如今连这个“靳村”也找不到了,只在姜屯镇驻地北的胡村打听到昔日寺院的大致位置,并说曾有一块雕龙石碑存在,现在也不知弄到哪里去了……
好在清朝道光版《滕县志》中收录了《靳村寺碑》的碑文,署名“唐无名氏”,虽残缺不全,但仍能读出其中的部分文字:
“原夫大道冲元(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艺文志》作“玄”。下同),皎三徽于秘象;真■寂灭,穷四谛于宏津。故知化较天中,证涅■而■解脱,神游■■历劫而■因缘,宝介福而无量。寄花奉佛,功犹未泯,福不唐捐,是知教自东(志作“南”——李庆今查志作东)应云雷(志作“霄”。)之化,■道光南(志作“西”。)土■极乐之门,巍巍乎■将圣之迷路,荡荡乎扇■风之无(志作“霝”,此同“灵”。)珍(志作“珎”,“珍”异体字。)。乃使四地(志作“虵 ”,“蛇”异体字。)不住,二景无停,推(志仅书左“言”旁,右无。结合《全唐文》,此似“谁”字,不确。)律管以■年,转玉音而(志作“行”。)同气。有灵之■莫贵于人,人■伦之重,莫先于孝。今有清信佛弟子上谷郡人成公曰:思钦周公之允绪,奕叶相承,更有志成桑公曰:出生■同■■一堂,生居徐部(志作“郡”。),皆是种植■■ (志仅书字下半:“艹”加“口”,上半字无。似“喜”或“善”字。),可识苦海之难,■知法船(志作“舟”加“公”,“船”异体字。)之运,已早觉火宅以■焰■■之■■也,不才(志作“中”。) ■■密之门。诸宣考(志作“孝”。)取(志作“敢”)藉其词,虽闻人■陵云■■童■之■■思■■贾■于词林,冀■伐之贻芳,保介福而无量,遂去■九载■日■,忽蒙(志作“梦”)寐■■■■境,施伽蓝地一所,号曰神化(志作“兹”。)。又建立神碑一■,造阿弥陀佛(志作“像”)一躯,上元■■■■安乐,天下廓清,师僧、父母常保康■,见存眷属■■,十经七代先■■■■其碑,乃直(志作“真”。)匠(志作“迹”。)刊琢,藻缋莹然,立岌乎状莲萼而■雨露(志作“霞”。),璀璨乎若■山而控(志作“摇”。)琼树。其龙也庄严焕然,晖赫曜日,即得繙萌■轮复■烂,睹之眼眩,思之意乱。其像乃光明赫奕,■弊众星其地也,左望连青之■,右眺(志作“观”。)任城(志作“休城”。按故 “靳村”兴国寺的地理位置,古“休城”在其西四里许的沙河西岸,而“任城”在其西北一百里的今济宁市内,显然句义是相对于“休城”而言,而非相对较远的“任城”。),前林(按连青山、休城前面谓语皆是与看有关的“望”、“观”,显然此处也是与看有关的同类谓语,显然“林”为误字,与此象形,似“视”,不确。)滕阜(志作“邑”。按兴国寺前六里许即滕国故城邑,也就是所谓的“滕邑”,显然“阜”为误字。),却坐敬夫其时,信仕■■咸曰: ■■■人倾邦俱称■美大,乃为词曰:古照三空■元(志作“玄”)阗(志作字“门”内加“贝”,意不详。)寂。智度普意■■■■中贞■■孝■9632;闻。造像建立■■同归。(其一)三界眇芒,四大成虚。取■■■ (志认为缺少两个字。)贞心未馀。■■■海,入清净庐。三乘一合,不住■■。(其二) ■由■易谷陵(志作“陵谷”)无恒,匪■■■■妙法真能,天■地变碑相(志作“扶”)常存。(其三)■赤自佛■■部近官■■。天宝十三载岁次甲午十月癸亥廿五日立”
——(以上校补碑文引自李问鼎先生(“喜上眉梢”)博文。并注:清代董诰所著的《全唐文》卷九百五十五,载有李容所辑录的滕县靳村的《兴国寺碑》的碑文,另清道光二十六年版《滕县志艺文志》载有《靳村寺碑》之文,两者所记载的同碑之文,大都相同,但略有差异。另都是缺很多的字,这是原碑面“半剥落”之因。今以《全唐文》的《兴国寺碑》碑文为蓝本,以《艺文志》的《靳村寺碑》之文校补填阙,无法校补的保留缺字位置,以此可知原碑文之所述。)
碑文中提到“众星其地也,左望莲青,右观休城,前临滕邑,却坐敬夫其时”,由莲青山、古休城、古滕城三处地名“三点定位”法,可推测出唐朝靳村寺当在今胡村附近,民国《滕县乡土志》亦载“胡家村有兴国寺”。然而“靳村”就是胡村吗?查《地名志》载胡村仅是明末胡氏由羊庄迁来建村,附近郝庄、仇庄、阳平等村似也与“靳村”没有关系,或许靳村是个早已消失的古村落了……
寻访出现转机是在跟滕州汉画像石馆陈庆峰先生聊天之后,他提到1992年新建文公台碑廊时曾亲身参与往碑廊内运了几通唐碑,其中就有“靳村寺碑”!当年我也曾参与重修文公台的布展工作,并多次去碑廊参观,竟没注意我一直苦苦寻找的唐碑如今就立在那里。于是找来过去拍的照片,再对比汉画馆展出的拓片,又对照县志原文,终于确认现存于文公台碑廊西侧的“唐造像碑”就是原靳村寺碑!
细看一下这块已历经1200多年沧桑的古碑,现存碑高185cm,宽77cm,厚22cm,碑首高68cm,由五、六块断碑粘合在一起。碑首雕刻二龙缠绕,龙头沿碑两侧对称朝下,龙爪相拥,围成一神龛,内有坐佛居于碑中;整通石碑龙首昂扬,龙身饱满,龙爪威武,龙鳞斑斑,显示出大唐盛世的辉煌气象!只是下面的碑文斑驳剥落,漫漶不清,碑文已不能卒读,只在右侧第一行开头处勉强能认出“天宝十三年六月”字样,可知确是大唐遗物……
民国《滕县金石志》中记载了存于滕西白了村的五通古碑,其中就有这块《兴国寺碑》,并记载碑“高四尺一寸,文见《道光志》。”然而实际找到这块唐碑并得到运送者陈庆峰先生“证言”后,才知该《金石志》记载有误:靳村(胡村)兴国寺唐碑于1985年前后由胡村原庙址运送至滕州博物馆保存,1992年迁至文公台碑廊,并不在白了村;何况碑文中明确记载寺院“前临滕邑(滕国故城)”,而白了村就偏西北了……
今年春天我曾实地去胡村寻访,找到村南的胡村小学,校园内仅存有一通民国十三年(1924年)胡村小学建校“捐资题名”旧碑,碑上人名大都姓胡,另只有张、孙、蒋、赵四个外姓,并没见有靳姓……又据村中老人说,古庙原在胡村西南,解放后改为小学校,到“文革”时庙里的古物才毁坏殆尽——难怪保存至今的民国碑以及那块唐碑也是断裂后又拼接而成——总算是劫后余生了!
问询一位老家住在胡村的朋友,得知他小学就是在由古庙改建的学校上的,又问他小时见没见过那块雕龙石碑,回答说没印象了,但是他知道如今的胡村小学校园也不是古庙原址,而是又往南迁了几百米——至此,曾有过千年香火的兴国禅寺,在继靳村消失后,也在古滕大地上彻底消失了踪影,只剩下一通残碑,躲在滕国“废都”里,还在述说着岁月的沧桑……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6-03 11:58回复
    靳福启 台儿庄区交通局 本家请给我发信息13863265671


    2楼2021-11-05 08: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