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3,913,281贴子:70,859,606

提督安否?真实的丁汝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安徽1楼2016-05-20 14:37回复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2楼2016-05-20 14:44
    回复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十八日,丁汝昌出生在丁汝昌安徽庐江县石头镇。农民家庭家境一般,15岁因为灾荒父母双亡在外流浪乞讨,后加入太平军。在1861年湘军围攻安庆的时候跟随,长官程学启叛变。1年后成为淮军最早的13个营之一,跟随李鸿章救援上海。
      7年的内战生涯,丁汝昌晋升为铭军马军统领,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因为天下太平大清帝国就要开始清除一些不必要的人人员,决定裁军节饷,毕竟湘淮军只是编制以外的零时工,八旗绿营才是大清国的在职员工。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丁汝昌队3营,丁汝昌致书抗议,刘铭传怒其不执行命令,欲杀之。丁汝昌闻讯,驰归故乡巢县,得免杀身之祸。
      至于刘麻子是否真的要杀丁汝昌存疑问,因为刘麻子早在4年前就在甘陕回乱中和那位自比诸葛亮日后觉得可以吊打老毛子的左伯爷闹翻辞官回家了,应该没有可能还有机会跟一个现役军官撕逼。


      IP属地:安徽3楼2016-05-20 14:47
      回复
        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龙骧、虎威、飞霆、策电,以及6艘镇字级蚊子船来到货,同年大名鼎鼎的琅威理也从英国到达中国。北洋有了10艘蚊子船出具规模,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1880年,经过2年的培训不知道这位丁军门学习到了多少近代海军知识。李鸿章奏派丁汝昌率林泰曾、邓世昌等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这次接舰于以往不同以往的蚊子船都是清廷付款,洋人把船开到中国再由中国人验货接收,这次则是由中国水兵首度远赴重洋接舰接舰回国。
        根据大忽悠萨苏的考证,因为中国人对西方的不了解和害怕,结果差点弄出了外交风波。接舰的200余名中国官兵全部带着武器进入英国,根据外交法来说这是违法的“武装入侵”,遭到英国议会拒绝,最后还是允许了,老萨戏说这是拿破仑以后半个世纪英国首次遭遇“武装入侵”。


        IP属地:安徽5楼2016-05-20 15:11
        收起回复
          为什么清朝能出现曾国藩,左宗棠,明朝只能出现洪成畴,吴三桂……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5-20 15:12
          收起回复
            赴英接舰期间,正直壮年的丁汝昌

            在英期间,丁汝昌凭借自己流利的英语水平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谈笑风生,就这点我还是挺佩服他的一个农民出身能认清中国字已经很不容易了短短2年就学会了英语很不简单了。借赴英的机会,游历了英国海军的主要基地、港口,看到了一艘艘各种巨型战舰,领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是什么模样;他学习研究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规章制度和练兵之法,看到了北洋舰队在训练和管理上的巨大差距;他学习研究了英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仔细寻找称霸海洋一个多世纪的秘密。具体可以参考1894甲午大海战请假历史还原基本还是到位。丁汝昌特意绕道德国,参观了建造中的“定远”舰并留下刘步蟾在伏尔锵船厂督造。
            建造中的超勇,杨威,它们虽然只是伦道尔炮艇的放大版,但也是英国近代巡洋舰的鼻祖级别,相比同时代艺术家法国那样惨不忍睹的造型不可同日而语,完全脱离了风帆战舰的造型。



            IP属地:安徽7楼2016-05-20 15:18
            收起回复
              日清战争支持日本的路过。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5-20 15:19
              收起回复
                正当援台舰队在紧张准备出发之时,朝鲜爆发了甲申政变。12月6日,中国驻朝军队攻入朝鲜王宫,抓捕开化党人。朝鲜局势发生巨变。
                感觉到朝鲜事态严重,李鸿章于12月10日紧急上奏,认为朝鲜事变较台湾更为紧迫,请求将南北洋援台舰队火速调派朝鲜,并再派出1、2艘前往日本威慑,“东驶朝鲜,援应弹压。以敌法船不足,以遏日谋尚足壮声势。”清廷经过讨论,决定南北并重,下令只调“超勇”、“扬威”北上。德国顾问万里城经李鸿章询问,也随舰北回。


                IP属地:安徽12楼2016-05-20 15:35
                回复
                  丁汝昌一个太平军出身的能在清军混到这个位置也怪不容易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5-20 15:38
                  收起回复
                    楼主,马幼垣的《靖海澄江》中对丁汝昌的指责有没有道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5-20 15:45
                    收起回复
                      1886年8月15日,李鸿章授意全舰队放假一天,并允许450名水兵自由观光。虽然丁汝昌明令禁止水兵执军械上岸。然而据日方记载许多水兵手执棍棒刀器,其中包括从日本古董店购买的日本刀,[5] 由于13日的纠纷所带来的不满,观光很快演变为了械斗。按日本记载数名水兵伏击并杀死一名警察。早有防备的警察数百名将水兵分割包围,配合街边市民展开石块攻击。事后统计显示,水兵方面有5人死亡、44人受伤、5人失踪(一说10人死亡)。警察也被打死5人,30人受伤。而长崎市民亦有多人受伤。
                      油画中日本人的发型略为夸张懂点明治维新的人都知道这种发型根本不能上街

                      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一度准备下令向日本开战,被丁汝昌制止。最终中日通过外交、法律途径平息了这场争端,日本向中国赔偿5万余元。回国后明明是丁汝昌受中国传统影响没有英国人那种果断手段气魄,却倒打一耙把自己装扮成立义愤填膺想为死难士兵报仇的样子,而把不敢开炮的责任推卸给琅威理甚至搞出一套琅威理包庇日本人的理论,可想而知哪怕是这样一位老英雄在中国官场面前也是必须会打点官腔了,洋人活该背锅。
                      9月12日(八月十五日),在烟台致信周郁山观察:前在崎曾将倭捕与我寻衅各节简述一笺,由沪转寄,想已收阅。弟于十二日到烟,因忙于料理各船事,无法赴津,但长崎案中节节隐情,须面禀报告中堂知晓,先为执事详细道之。担状师称,此案据理质办当不能输。但望中堂、徐星使威照于上,彼气乃挺,结案乃易。尤其希望密饬水陆军有暗中准备之状,阳为机密,阴可倭知。一气也我盛彼自馁,阴狡不敢施。事蔑不济。此在崎临行前担状师嘱面禀帅听者也。再,琅威理当事出之时,亦以倭捕随处逐砍我兵,并暗使民船不渡我兵等事为非。未几日,忽一意袒倭。盖因英国领事住长崎年久,朋比倭人,而又恃琅在北洋掌水师大权,此案无论如何办理,中国总允了结,断不能决裂。故长崎县与英领事恒暗与琅谋,迨我参赞、状师至,每议此事,彼竟张言,不韪不在倭人。其委曲求全,惟恐打仗之情显暴于外。即担状师亦深鄙之不愿与议,谓倭人见此情状,我即幸不输,亦多饶舌。曾嘱弟速调琅归。当时恰奉中堂命去仁川之电,因即离长崎故未禀办。而状师、参赞等已将其情报告徐星使,不知是否报告傅相。种种作梗,笔难殚述。祈谒相时先为择要代陈。弟质本无用,自知难胜重任,今遭此事,敢不知罪?惟当加劲办案之时,不能不镇健心神,力撑局面,以杜外议沸腾,方免掣肘。果能我占上风,完结此举,当泥首相前,禀请参撤,得以返我田间,闭门思过,诚为晚年之大幸事也。再,此次拟令刘步蟾择“定远”、“镇远”重要证人20名,“济远”、“威远”各10名同去。乞代请中堂专电,饬弟亲带“济远”赴长崎,余船留威海,令琅威理督率操练。如有要事,电林泰曾与琅商办。外附长崎领事与徐星使来往各电,祈阅后应否呈傅相过目,请酌办。


                      IP属地:安徽16楼2016-05-20 15:46
                      回复
                        1891年,北洋海军二次访问日本归来后,丁汝昌十分着急,他曾上奏:“从前所购船舰,经历多年,已成旧式,机器渐滞,运用不灵,比较外洋新式快船,速率悬异,且快炮未备,难资战守,一旦有事,恐难支拄,请及时增购船炮,以备防御。”结果换来的确实翁同龢的一封请皇帝准奏暂停北洋海军对外军购2年的笑话。
                        翁老狗的1891年的《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
                        臣自光绪十四年初执户部以来,惟感蒙圣主倚畀之隆,每于公余之际,反复筹维,即为国理财,自当通盘筹划,计出万全,方为国家久远之图。
                        现值国家元气未充,时艰犹巨,政多丛脞,民未敉安,兴业未半,诸事待举。然部库空虚,若多事并举,用度浩繁,过于铺张,恐有始基不慎之虞,正所谓欲兴利转以滋害,贻误曷可胜言。计惟有在诸事中,择其最要者,逐渐举行,持之以久,力戒虚糜,以求实际。而次第之事,宜当认真布置,徐徐图之,待府库充盈之时,再行续办,如此诸事得以相济,经费可以周转,百姓可得生息。
                        自光绪十年上谕大治水师以来,数年间广筹方略,悉心经理,行之以渐,虽靡费千万,然终有所成。依北洋前奏,海军之战备,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顾不摇之势,畿辅根本之地,颇现久远可恃之象。且今海疆无事,海军之事,似可稍缓。且陆防亦为国之根本,今勇营积弊日深,军锋转弛,非至计也,亟应整顿。加以武备多系旧式,款项支绌,似宜另图改建,汰弱留强,归并训练,方能得力。
                        故臣奏请南北洋购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待限满后再行藉资弥补。并一体裁汰不堪用之勇营,所省价银,解部充饷,如此措置较周,府库之虞,犹可解免,可为持久之方。”
                        大战在即,为应对日本威胁,丁汝昌提出添置新式快炮需银61万两的最低要求,清廷仍旧拖而不办。大战之前清廷大兴土木修园子,光绪大婚奢华无度,八旗亲贵的那些养老金所花银两再建两支北洋舰队也绰绰有余。连添置几门快炮都办不成的统帅,何以承担战败的主要责任?另外告诉某些蠢b李鸿章再有钱,敢私款扩军就是死罪。


                        IP属地:安徽21楼2016-05-20 16:16
                        收起回复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清同时出兵朝鲜,东北亚局面紧张。丰岛海战的前三天,李鸿章获悉日本联合舰队出海的消息,便电令丁汝昌:“汝须统大队船往牙山一带海面巡护,如倭先开炮,我不得不应”。当天,丁汝昌即复电谓:“牙山在汉江内口,无可游巡,大队到彼,倭必开仗,白日惟有力拼,倘夜间暗算,猝不及防,只听天意。”,7月23日上午,针对丁汝昌前夜的来电李鸿章突然大发雷霆,回电指责丁汝昌犯了地理知识的严重错误,即牙山并不在汉江的内口,认为之所以如此,是丁汝昌胆小怯懦,不敢率军舰前往牙山,遂负气下令取消丁汝昌率海军主力前往牙山的计划。制止丁汝昌率舰队出海:“廿电悉。牙山并不在汉江内口,汝地图未看明。大队到彼,倭未必即开仗,夜间若不酣睡,彼未必即能暗算,所谓‘人有七分怕鬼也,暂用不着汝大队去,将来俄拟派兵船,届时或令汝随同观战,稍壮胆气。”
                          但从电报内容来看,好像有点冤枉李鸿章了,以为对李鸿章的印象恐怕都是他不敢打仗避战保船。这里确实丁汝昌胆小怕事,不敢率领舰队主力决战,甚至吓得语无伦次说出牙山在汉江内口。
                          陈悦的解释是,因为丁汝昌怕李鸿章看不懂军事术语,所以用中国古代一套文言文写法描述。牙山本事距离仁川不远,按照中国古代可以把任何一个市下面的附属县哪怕存都算在那个市来看,丁汝昌说牙山属于汉江内口就合理了。但是偏偏李鸿章还是懂一点近代军事术语和地理概念的对丁汝昌电报句读错误,导致歧义。
                          所谓‘人有七分怕鬼也,暂用不着汝大队去,将来俄拟派兵船,届时或令汝随同观战,稍壮胆气。————最后一句才是李鸿章的心里话,李鸿章以传统士大夫的观点推测国际形势,认为3年前俄国皇太子在日本访问时遇刺日俄关系紧张,一旦开战老毛子必将导向自己,实际是异想天开或者说尼古拉二世他爹早死几个月李鸿章这个设想或许能实力,讽刺的是尼古拉二世确实是在甲午战争中继位的


                          IP属地:安徽22楼2016-05-20 16:34
                          回复
                            不错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25楼2016-05-20 16:46
                            回复
                              分队战术
                              北洋海军以一字横阵向联合舰队发起攻击,以发挥自己的主炮和舰首撞角优势。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本队在后,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以便发挥自己的大量侧弦速射炮优势。




                              记得某蠢b早上跟我扯什么丁汝昌不会抢T字头,首先我就不说军舰抢T字头是为了发挥自己火力了,睁大眼睛看看大东沟还在是抢T字头的问题吗?这很明显是个到E字战法,北洋火炮全部在舰首尾,没什么舷侧火炮,甚至没有尾炮只能舰首对敌,所以要当E的3横,日本人军舰大量装备速射炮为了发挥舷侧火力毫无疑问要做E字的一竖


                              IP属地:安徽27楼2016-05-20 16: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