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吟诵吧 关注:2贴子:7
  • 0回复贴,共1

徐健顺:吟诵是汉诗文传统唯一的诵读方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源:中国青年网

央视《中华长歌行》栏目中徐健顺老师吟诵《论语》片 龚昊 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11日电 (实习记者 贾学龙)“为什么要吟诵?因为它是对的,汉语古诗文只能用吟诵来表达。”谈及吟诵,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认为它不仅仅是诵读方式,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是中国式读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
  中国自古读书皆吟诵
  “今天的传统吟诵,还有最后的一点点,几年之后,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读书方式,就将基本消失。我不希望它成为文化遗产,我希望它能传下去,发扬光大,重新回到课堂,回到中国人的生活,让中国人重新成为有文化、有格调、有趣味、有魅力的人。”当记者问及传统吟诵的传承状况,徐健顺激动地回答。
  徐健顺表示,自古以来,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都是吟诵的。自古读书皆吟诵。“朗诵是90年前从欧洲传进来的,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吟诵着读书的。”徐健顺说。
  徐健顺告诉记者,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小学课本使用白话文,这是白话文教育之始,但是白话文要怎么读谁也不知道,于是在教学大纲中出现了“两字一顿读法”的字样。但当时有很多老师、学者撰文反对这种读法,1926年,“两字一顿读法”从教学大纲中被去掉了,但是白话文要怎么读,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于是,模仿欧洲重音语言诵读方式的“朗诵”逐渐兴起,直至今日。
  “一字一顿地读是从两字一顿地读法发展过来的。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也不知道是谁把这种读法用到了古诗文的诵读中。那是外国人读汉诗,我们居然抛弃自己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式而跟他们学,这不是很荒谬吗?”谈及传统的古诗文读法被抛弃,徐健顺不胜唏嘘。
  写诗不具备作诗那样的声韵意义
  徐健顺告诉记者,从屈原开始,中国人开始“作诗”,“作诗”的主要方式是“先吟后录”, 鲁迅也有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这种方式与今日之上来就写、涂涂改改,或者敲键盘,删除回车,完全不同。“创作方式不同,作品的意义呈现方式就不同。”徐健顺强调。
  “汉诗文的意义是由音义和字义两部分构成的,我们引进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文化,有利也有弊。弊端之一,就是西方理论无法解释西方人不懂的地方,比如汉语的语音。结果,现在大家都只能从字面上解释汉诗文,抛弃了音义部分,把诗文只当大白话,非常可惜。”徐健顺说。
  徐健顺强调:“几千年来,我们的诗人是用吟诵来创作诗文的。现在不吟诵,只凭格律创作了,就叫写诗,不叫作诗了。写的诗,已经不具有吟诵作的诗那样的声韵意义了,也没有那么多声韵之美了。振兴诗词,还当吟诵。”
  “吟诵包括有调子的吟咏和没调子的诵读。念不是吟诵,而是口语。一般刚拿到一篇诗文,先是念一遍,那不是诵读。唱也不是诵读,唱是重曲轻词的,与诵读的志在达意本质是相反的。那时候又没有朗诵,所以说,吟诵是汉诗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徐健顺希望朗诵界在面对古诗文的时候,能够改为诵读。
  吟诵是儒家的修身方法之一
  徐健顺认为,广义的吟诵,可能世界各民族都有,狭义的吟诵,专指中国的读书方式。“从语言上说,吟诵是以汉语为主的,所以我们叫中国式读书法。中华吟诵,也就是中华民族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从思想体系来说,吟诵主要是儒家传承下来的,因此要了解吟诵,必须了解儒家。”徐健顺告诉记者。
  徐健顺强调,儒家以修身为人生最终目的,做什么都是为了修身。学习是为了修身,当官也是为了修身,经商是为了修身,隐居也是为了修身。琴棋书画、诗词文赋,都是为了修身。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理解吟诵的功能。
  以前,作诗和读诗都靠吟诵,所以,吟诵是诗教的方法,而诗教是修身的方法。今天很多人读诗,很多人背诗,还有的背《声律启蒙》,但是不亲自作诗,徐健顺说这是舍本逐末。“诗教是要作诗才行的,今天可以作古诗,也可以作新诗,但都要做才行。只是不要忘了我们是中国人,不要忘了我们的作法--吟诵和诗教。”徐健顺说。
  吟诵承载着中国的思维和精神
  “语言是世界观的本体,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吟诵对中国思维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徐健顺强调,汉文化首先是口头传承的,在庞大的典籍背后,都是口头文化在支撑。
  “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是孤立语,欧洲是重音语言,所以诗歌和音乐也都是押重音的。西方人崇尚刚强,中国人崇尚柔弱。中国人像水,是圆润的、连绵不断的、柔韧的、不固执的。太极拳、书法、古琴、茶道、吟诵,都是相通的,水一般的风格。”徐健顺说。
  “现在我们很多地方都在诵读经典,听到孩子们像机关枪一样地背经典,这种节奏形成习惯,就再也体会不到经典中的跌宕起伏、婉转迂回,体会不到圣人之意的深微奥妙、精切细致,读经之功、背诗之意大打折扣了。


IP属地:浙江1楼2016-04-14 22: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