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茶吧 关注:25贴子:9,275
此时天气真冷,车间外的过道阵阵带着湿气的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3-11 03:04回复
    今年的单丛茶涨价是避免不了了,腊月冬季寒潮,正月尾的高温迅速转到二月头的倒春寒,单丛茶可没有普洱茶大量往年库存来冲抵价格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3-11 03:08
    收起回复
      昨天我们这也是冷得直接回冬,农村还下雪了。福鼎也下雪了,不知道白茶有无影响。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03-11 13:52
      收起回复
        夜里大雾迷蒙,今早试验13号红茶,干茶细嫩,以为是小叶茶,到后面翻出已经倒掉的叶底一看,原来是稍稍比银针小点点的芽茶,这个揉捻啊,比蒙顶甘露揉得更细,干茶是黑条两头黄,细条细条的相当好看
        说到绿茶,想起宝上的浙江龙井都纷纷上架了,虽然不是最早,但也确实够早,当然茶树品种就叫乌牛早,不早不合道理啊,过几天,应该就是龙井43制作的成品出场了
        回归正传,本次不用盖碗也不用瓷壶,因为拉开袋子才发现干茶那么细,显然,用瓷壶会让未舒展的茶芽溜出滤孔,而盖碗在与壶的多次对比后,感觉更适合泡下茶量比较大的茶叶,起码茶底可以胀满半个盖碗以上
        下茶量并不大,半茶匙大概2克多,使用那个歪嘴又缺盖的地摊货,水温降了降才冲,茶汤金黄色,相当清澈,没有立即出汤,稍等待了几秒,茶汤清爽带一种水果甜,其中有一道因忘记而泡过久,茶汤比较浓比较浑,有点发酵味,总体相当耐泡,这样的耐泡度使我猜测可能是福鼎大白茶制作的,最后一道等待比较久,淡淡的番薯味,这款茶相当的提神
        虽然这款四川红茶是茶芽制作,不过总体风格似乎跟福建红茶差不多,其优点是发酵味底,其特点是水果甜味,这跟大赤甘的果香味不同,它就是某种甜


        4楼2016-03-13 11:35
        收起回复
          无风有雨的天气,喝点什么好,喝点红茶吧
          都流行夏饮绿冬饮红,貌似天气还比较凉的状态下,喝什么茶都挺好
          此次试验的对象是3号红茶茶样,这款之前试验过,竟然把特点忘得一干二净了,还是我根本就没记住特点,总之,我印象更深的是1号红茶,虽然是1芽2叶非全芽
          依旧那把山寨的带茶漏歪把壶,由于干茶稍大(没怎么揉捻的样子,就比银针瘦一些),没有用茶匙量,倒了一点点出来大概1克吧,水温也等待稍低才冲,茶汤浅黄,滋味淡薄,喝不出个所以然,再烧水,水温较上次高,快冲,茶汤稍浓,玻璃观茶色虽然养眼得很却不一定准确,在透明的壶里显示金黄的茶汤倒进小杯,就呈现腊黄色,端一杯喝,觉得不对,这是什么茶?
          无香,有发酵味,不甘心,改用缓慢冲水缓慢斟茶,不得了了,有涩,此后,无论水温低也好水温高也好,涩感,伴随了整个品试的过程,满嘴涩感就像舌头上蒙上一层砂
          橄榄在这款感受到的清甜,我没感受出来,真是抱歉,2次了,还是没喝出来,1号红茶试过3次倒是有清甜的风格,喝惯浓香的会以为是普通红茶的尾水


          5楼2016-03-14 14:16
          收起回复
            补作业:前几天试验4号岩茶,查了目录是水仙,看干茶跟肉桂茶差不多,好像是差不多,岩茶都这模样,黑黑的条茶
            下茶量为茶样一半分量,使用的是110毫升的白瓷盖碗,沸水洗茶香气扑鼻,洗茶之后就正式开喝,火感很弱,味道很淳,虽然也叫水仙但与漳平的水仙,风格还是不一样的,比较像稳重而低沉的,少了点活泼,还不错,这款的味道胜过那半包的玉华洞水仙,耐泡度也是一流,轻松超过十泡,很难得,我限不记得在哪一道掉水了
            岩茶的掉水很有意思,它不是像单丛茶越冲越淡,它们一般是在几泡之内保持稳定然后突然在某一泡就变得很淡,要去坐杯去闷,相对来说,在此种特点下,这款水仙保持得相当好
            这款4号茶样被我分两次给冲泡了,中间隔了一天是喝别的茶,第二次冲泡是使用新买的青瓷盖碗,由于没有特意秤并且青瓷盖碗容量稍小,大概少15毫升,冲泡出来稍浓了些,不过也还OK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3-20 18:40
            收起回复
              Z吧在微信相册放了一些新照片,自然风景的似乎有些有放在贴吧,不过茶厂的就没有,(敏感词)茶业有限公司山有德黑毛茶一厂,库存茶叶70吨,这个量,要换成单丛茶毛茶,得吓死多少上山收毛茶的商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3-21 12:02
              收起回复
                茶架上也有挂一个集水,总共挂了四个,室内还有打风扇,不然更湿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3-24 16:01
                收起回复
                  交作业:8号红茶二试,缺点不少,伴有苦涩,叶底断片多,似炒青断面整齐,味道形容不来,而干茶显金黄,似非传统工艺,自英德茶厂解散,此门红茶是诸雄并起,鱼龙混杂,由于此门红茶起源于国营时代,技术由农业科研部门掌握,现今的原料使用与工艺传承可能并不规范,令人感到扑朔迷离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3-25 23:21
                  收起回复
                    交作业:12号熟茶二试,开头过浓,汤色近黑,味道相当重口,不确定是堆味还是发酵味,普洱茶六堡茶,下茶量过了都会有这个特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3-26 03:24
                    收起回复
                      受赠茶样48袋,粗估480克,除去若干不喜欢,450克,每袋按3泡计算,144泡,除去若干不喜欢,135泡,每天1泡,需要135天,平均每月算30天,需要4个月多一点
                      大概5个月才消费1斤茶,喝得杂,假设平均价格1两50元,每月消费100元,100元相当于10顿平民中式快餐,5顿中档中式快餐,2顿高档中式快餐,3顿山寨西式快餐,1顿正牌西式快餐,6斤猪肉,2斤半牛肉,7斤鸡肉,36斤东北大米,8斤土鸡蛋,20斤人造鸡蛋,17斤绿叶蔬菜,60碗早餐白粥,110个早餐肉包子……
                      太多了,我算不过来了……


                      11楼2016-03-26 07:08
                      收起回复
                        省台记者暗访汕头,揭开茶叶添加香精黑幕,茶厂茶农茶商都有份,真不知道该相信谁,互害的社会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3-27 02:41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3-28 09:24
                          收起回复
                            交作业:蒙顶甘露茶二试,玻璃杯,温水,少许茶叶,虽说已算陈年,香气有所损失,味道依然不错,水多茶少,淡淡的很好喝,比盖碗冲泡的要好些
                            第二杯稍浓郁,再泡一杯应该没有问题,只是喝够了没弄,茶样袋还是可以的,里边的茶叶没受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3-28 16:58
                            收起回复
                              二试13号红茶,又一次栽在红茶上
                              盖碗冲泡,浓浓一股番薯味,百思不得其解,看叶底几乎是独芽偶带一叶初展,芽头比大白茶的少,应该是川茶群体种,我把这款茶理解为川版金骏眉
                              金骏眉再高档,到了不懂的人手里,依旧显示不出其珍贵,农家红茶,自感失败的次数比较多,虽然还有那么多款未试,我在这里跟橄榄鞠个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3-31 03: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