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之家吧 关注:14,626贴子:516,611
  • 15回复贴,共1

【历史】清代大陆移民台湾的主要移民路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代《小琉球漫志》说:“台地居民,泉、漳二郡十有六、七,东粤嘉、潮二郡十有二、三,兴化、汀州二郡十不满一,他郡无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3-09 21:32回复
    闽粤等地民众移居台湾主要是为了谋生,受家乡生存危机和利益驱动不会停止移台行动,所以说“海禁”是禁不住的。1790到1885年间,清政府同意移民可以坐“官渡”来台,之后解除对移民的限制。清代出现的赴台移民潮,持续时间较长,移民数量很大,具体不好统计,但是从台湾人口的增长可以看出这一点。在郑氏集团统治时期,台湾外省人已经增至约12万人,加上总数约10万人的原住民,台湾人口已达20余万人;到乾隆28年(1763年),台湾人口已达到66万余人,40余年间增加46万人;到乾隆47年(1782年),台湾人口为91万人,20年间增加了25万人;到嘉庆16年(1811年),台湾人口为190万人,30年间增加了近100万人。光绪年间,台湾人口已增至300余万。台湾人口之所以高速增长,台湾开发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是其原因外,闽粤移民是增长的主要因素,形成了大陆移民远多于本地居民的特点。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3-09 21:42
    回复
      闽粤移民的成分、闽粤移民远多于本地居民的特点早为人们所关注。清代《小琉球漫志》也说:“台地居民,泉、漳二郡十有六、七,东粤嘉、潮二郡十有二、三,兴化、汀州二郡十不满一,他郡无有。”日据时代《安平县杂记》也是这样说:“隶漳、泉者十分之七、八,是曰闽籍;隶嘉应、潮州籍者十分之二,是曰粤籍;其余隶福建各府及外省籍者,百分中仅一分焉。”上述台湾居民的成分,基本保持到现在。   从台湾地名中可以看到很多闽粤移民的情况。在台湾的地名中,有一些与其他地方所不同的地方。经常有以“股”为地名,如“五股”、“七股”,这是清代移民在开垦处女地时,由垦户联合起来向官府申请,共同出资,招丁垦荒,开垦完成定居后,即以“股”为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3-09 21:43
      回复
        在台湾地名中,也有一些以“分、份”为地名。这是因为合股开垦后,垦户以股份再分土地,并且以垦首分得的份数为地名,如“五分埔、头份、九份、十分寮”等。   在台湾地名中,还有以“结”为地名的,这在宜兰一带较为常见。“结”是移民的组织单位,他们到台后,集居地则以多少结为名,如“双结村、四结村、十六结”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3-09 21:44
        收起回复
          在台湾地名中,有一些还以“围”为地名的。这是因为移民进入东海岸北部的兰阳平原时,担心山中的高山族攻击,用土筑成围墙,称为“围”并以此作为地名。如“头围”,即今天的头城;后来又建了“二围、三围、四围”等,“五围”即今天的宜兰市。   在台湾地名中,竟然有不少是以闽粤沿海地区的县名、府名甚至村庄的名称命名的,如“同安、南安、德化、南靖、永定、海丰、梅州、田心、大溪”等,这显然是移民们对自己的家乡怀念的结果。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3-09 21:44
          回复
            这些台湾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名称呼,反映了移民们当时的生活、生产特点,反映了闽粤移民奋斗经历,反映了移民社会形成的过程。   在当时极为落后的经济、交通条件下,再加上政治黑暗、官匪勾结,五分天灾五分人祸,使得移民渡海创业充满艰难,告别亲人、筹措路资是一关,上路偷渡、联络蛇头是一关,风浪侵袭、蛇头敲诈是一关,上岸寻点、开荒创业又一关。过了一关又一关,谋生不易,成功更难。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3-09 21:45
            回复
              海上复杂多变的气候是移民渡海的难关,但是更难过的是“人”关。长期的“海禁政策”,使得本来充满恶劣气候威胁、危险的渡海航行,又加上政治的限制,渡海还得躲避官方的查禁。因此,在移民过程中,出现了“客头”这个词。客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蛇头”,他们成为移民渡海的途径和最大的威胁。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3-09 21:47
              回复
                有过政治业绩的康熙,在对台问题上也取得过统一台湾的成就,但是在晚期却开始推行“海禁政策”。1718年(康熙57年),清朝再次作出“禁止私渡台湾”的规定,其中只是三次同意放宽在台民众携眷赴台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闽粤移民赴台只能靠私渡进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3-09 21:48
                回复
                  因为私渡者众多,包揽私渡和以此赢利已经成为某些人的职业。私渡者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后,则可由“客头”负责偷运去台。私渡地点大都是在厦门附近的曾厝安、白石头、大担、南山边、镇海、歧尾等小港。在偷运途中,因为与“客头”、船主等争吵或所交款项不足,私渡者则会被推下水淹死,这称为“灌水”;随便找个小岛,骗私渡者上岸自生自灭,叫“放生”;在离岸较远的地方,逼私渡者在泥沙中挣扎,叫“种芋”;坐视私渡者被海浪卷走叫“饲鱼”。渡海移民之苦可以想象。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3-09 21:48
                  回复
                    数百年来,因为航海技术和工具不发达,移民渡海充满危险,现在既是私渡,既要受蛇头的欺诈,又要躲避官家查缉、偷渡船只经常冒险出海,更增加了移民的艰辛,甚至断送了性命。因此,当时有人唱道:“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悲歌一曲,唱出多少移民者的心酸。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3-09 21:49
                    回复
                      移民的艰辛还可从其他方面得到印证。在台湾的寺庙中,有一类称为“有应公庙”。闽粤移民且不说移民路上辛酸泪,到台湾后并不是人人成功。他们主要是垦荒,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没有家,没有亲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毒蛇猛兽、瘟疫、台风、洪水搏斗。其次,因为生存和保卫劳动成果的需要,闽南人和客家人,闽南人中的漳州籍和泉州籍,移民和不理解移民所为的高山族之间,还经常发生械斗,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此外,移民们的劳动成果还受到统治阶层和移民首领的剥夺。因此失败者俯拾皆是,成功者也是历尽苦难,台湾的开发浸透了他们的血和泪。移民们对自己的遭遇非常清楚,也对不幸者异常同情。他们把“罗汉脚”的遗骨收殓,立庙祭祀,称他们为“有应公”,这就是台湾村落旁、田园边、墓地内经常出现“有应公庙”的由来。在移民中流行“少年若无一次憨,路边哪有‘有应公'”的说法,说的是青壮年移民、流浪来台、以致客死他乡的悲惨情景。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3-09 21:51
                      回复
                        在移民社会中,当然也存在着特殊的社会关系。在移民社会中,最初大都是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组织移民赴台和集中进行垦荒,以便于生存、垦荒和打开局面。随着移民活动的增加,血缘、宗族关系已经不能适应,他们通过同乡的关系结伴来台,然后又通过同乡的介绍和指引,大批移民来台到同一地区共同开垦。定居后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和保卫生产成果,他们又需要联合和组织起来。因此,很快由祖籍地缘关系替代了血缘关系。这种移民社会所特有的祖籍地缘关系,成为台湾族群矛盾的由来,一直在社会演变过程中发生作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政局的演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3-09 21:52
                        回复
                          台湾的发展与移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台湾的开发是因为移民的到来,移民的增加加快了开发的速度和程度。清代时期,在台湾建立完整的统治机构,开始有组织的安排移民垦荒拓土,因此台湾西海岸平原和丘陵地区、东部海岸北端平原地区已经全部开发,并且开发的触角已经伸向五大山脉内部和东海岸地区。因此,可以说台湾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两岸人民共同生存、共同创造、共同奋斗的历史;无论是台湾同胞,还是闽粤移民,都是中国人。是中国人建设了大陆,是中国人建设了台湾。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3-09 21:56
                          回复
                            主要是漳泉移民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3-09 22: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