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阁全球史吧 关注:2,481贴子:206,166
  • 3回复贴,共1

【风云阁】“列士献诗”与变风变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3-03 21:21回复
    二是患吏,即对官场的倾轧充满了恐惧。《小雅·菀柳》写国君反复无常,当初任用自己理政,却不料把罪过全推给了自己:“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感慨用心做事反倒不如无所事事。《小雅·小旻》写坚持己见,却“谋臧不从,不臧覆用”,令自己无所适从,以致在朝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担心同僚的挤兑。《小雅·巧言》是写贵族“信谗”、“信盗”,重用“巧言如簧”、厚颜无耻之人,让守信的正直无处立足。《小雅·巷伯》是寺人孟子遭遇谗毁时的愤慨:“彼谮人者,亦已大甚!”愤慨无由申诉,只能在诗中发出诅咒:“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几乎可以听到咬牙切齿的痛恨。在权力争夺和人事变动中,不断有人被排挤出局,《小雅·四月》写自己遭政敌陷害,被迫南迁的哀伤:“民莫不榖,我独何害!”“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自己“尽瘁以仕,宁莫我有”的尽职尽责,换来的只是逃遁以自全的结局。冰冷的世局下,坚守正道不肯堕落者只能抱团取暖,《小雅·小宛》记下兄弟两人相互诫勉小心度日:“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代表了乱世间普通士人最无奈的选择。
    无论逃职,或是失位,士大夫都不能远离动荡,一方面,士大夫都与周王室、诸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期望政局稳定,重新回到礼乐鼎盛的时代;另一方面,毕竟在动荡中失去俸禄和土地的士大夫,要面对家族生计的困顿。《小雅·正月》批评朝政日非时,也有对于失位的忧惧:“忧心惸惸,念我无禄。民之无辜,并其臣仆。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动荡之中,待遇、位置、权力全部要失去,自己无法左右的“作歌告哀”,不是发牢骚,确有真心期待国家好起来的赤诚。


    6楼2016-03-03 21:24
    回复
      三是患仕,对仕途充满忧虑。吏治的腐败,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效仿,底层士大夫面对上级的腐败,最初的困惑会尽快转化为适应,形成体制性的堕落。少数不愿意随波逐流者,会被官僚逆淘汰,轻则失宠,重则失位。《小雅·四月》所言的“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正是坚持德行的士大夫,逐渐失去了志同道合者的伤感。《小雅·召旻》说此时的官场:“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那些乌七八糟的相互逢迎不以为耻辱,反以为荣。而自己坚守正道,不去同流合污,却被排挤到更低职位上。《小雅·雨无正》中叹息“维曰于仕,孔棘且殆”,坚持理想精神,却还对仕途充满忧惧,这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社会有了毛病。孔颖达疏言:“幽王之时,贤者在朝左右进退多难。……我若执正守义,不从上命,则天子云我不可使,我将得罪于天子。我若阿谀顺旨,亦即天子云此人可使,我则怨及于朋友。”国君的昏聩容易纠正,但国君的邪恶却无法补救,士大夫的传统价值体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激烈冲突,让他们进退两难。
      有些身心疲惫的士大夫选择了“逃职”。逃职的原因,一是王事没有休止,自己不能照顾家人。《小雅·四牡》便有这样的叹息:“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王事靡盬,不遑将母。……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在朝局稳定之时,辛苦工作为周室殚精竭虑,可以舍小家顾大家,胸怀天下,利己利人。但在朝政混乱之际的辛劳,匆匆忙忙地为昏聩救亡或者为邪恶补过,甚至难免助纣为虐,与其如此,不如回家照顾父母,还落个心里踏实。而表达“大夫悔仕于乱世”的《小雅·小明》便说:“念我独兮,我事孔庶。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职事繁多,久役辛劳,这倒不是问题,但独撑危局,身心疲惫,却令人心灰意冷,还不如回到封地避免随巢覆卵。此外,《小雅·何草不黄》对朝夕不暇、人不如兽的征役的哀叹,《小雅·绵蛮》对行役劳顿、职务低微的感伤,都是患仕、逃仕情形的写照。


      7楼2016-03-03 21:24
      回复
        四是患世,即对世道充满了无尽的忧虑。东迁之后,士大夫的际遇更为艰难。一则关中的封地几乎全部失去,周王室成为了诸侯的附庸,朝廷中所能任用的卿、大夫、士,数量急剧减少,大量士大夫只有失位。在这过程中,山东新贵替代关中旧贵,成为了周王室依赖的新力量,王室传统的势力被削弱殆尽。原本低微的诸侯之士,却比王室大夫更有气派,《曹风·侯人》便记录了被冷落的士大夫的暗自叹息。很多随周室东迁的士人不得不流落在诸侯国中,聊以谋生,《召南•小星》记录的士职位卑职微的小吏,深夜仍在为公务奔走;《邶风•北门》抱怨事务繁忙,而家境困顿。这类感慨,用《小雅•巷伯》的话来说,就是“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这些颠沛流徙的士大夫,只能回忆、怀念宗周的鼎盛。《王风•黍离》写士大夫路过镐京,见宫室颠塌,对国家充满了无限的伤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曹风•下泉》写自己夜半醒来,“忾我寤叹,念彼周京”,对王朝鼎盛充满怀念。留在关中的士大夫,免不了生活困顿。《秦风•权舆》中作者以前“每食四簋”,没落之后,“今也每食不饱”,出门“不承权舆”,所有的待遇几乎一夜失去。《秦风•黄鸟》感伤流落他国,受尽冷落,期望能返回故乡:“此邦之人,不我肯谷”“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无以为生,只好想办法离开他邦,回到家族中。
        怀古诗是以伤今作为参照的,王朝转折期和没落期的怀念旧朝,是对时下政治不满的发泄,东迁之后的士大夫,多数失去了在西周的封地和待遇,没有了经济优越感的士大夫,要么蜷卧在朝廷的卵翼之下,心甘情愿供其驱驰,这当然要以朝廷足够强大为前提;要么只能离开朝廷去自谋生路,而这成为大多数士人的唯一选择。这批主动或者被迫游离于官僚体制之外的士大夫,尽管没有彻底放弃入仕的梦想,但更试图寻求心灵的自由。如《卫风•考槃》对自娱自乐的心安:“独寤寐言,永矢弗谖”;《秦风•车邻》对人生无常的彻悟:“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以及时行乐麻痹自己。
        在东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蜂拥的动荡之中,日趋现实的政治操弄替代了对礼乐精神的坚持和对社会道义的认同,固守传统秩序的士大夫迅速被排挤出政权体系,使得士大夫阶层反倒从“作而行之”转为“坐而论道”,成为诸侯政治的旁观者和批判者,由此逐渐形成了思考道义、强调社会作用和德行价值的士大夫精神,完成了士由身份阶层向道德认同的转变。


        8楼2016-03-03 2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