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吧 关注:1,888贴子:171,556
  • 36回复贴,共1

“秋千”趣事——探寻“鞦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秋千(鞦杄)
一般意义的秋千,是用途是游戏用具,将长绳系在架子上,下挂蹬板,人随蹬板来回摆动。
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古代荡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
荡秋千是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现有文献记载,它源自先秦。《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
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荡秋千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水秋千
宋代出现了“水秋千”。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等书的记载,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这种杂技表演。每逢夏季举行水秋千表演时,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竞相观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船尾上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
磨秋、风车秋千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有磨秋、风车秋千等秋千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两种,一种叫转磨秋,另一种叫磨担秋。
转磨秋在中间有一立柱,其顶有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环,由四人抱环旋跃为戏,状如推磨,故曰转磨秋。
磨担秋的玩法是,取一根长1~2米,直径约15厘米的硬木固定竖于场地上,顶端削细作轴;另选一根长约10米、直径与木柱相当的木杆,中间凿凹,横置于立柱顶上,即搭成
磨担秋。木杆两端骑坐对等人数,骑坐者用脚蹬地略跑数步后,即迅速骑上木杆或匍匐杆头,木杆即磨一般旋转,两端上下升沉,又似挑担时扁担的上下起伏,故称磨担秋。随着木杆的旋转起伏,落地的一方用脚蹬地,增加动力,使杆弹起,这样,木杆两端交替上下,旋转不止。磨担秋以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傣、景颇、苗、壮、哈尼、布依、仡佬族为盛,其中哈尼族最为典型。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农历的五月或六月。五月份在戌日或亥日举行,称“五月年”;六月份选其中间的3~5日举行,称“六月年”,哈尼人叫“苦扎扎”节。“五月年”、“六月年”均为磨秋节。关于“五月年”的来历,当地有一则传说:远古时,太阳、月亮出没不定,危害庄稼,阿朗和阿昌兄妹俩决定要救助乡邻。他们砍来栗树支起磨秋,磨秋飞转,载他们飞上太阳和月亮。他们费尽心机说服它们有规律地昼夜出没。理想实现了,兄妹俩却分别被烤死、冻死在太阳和月亮上。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演变为节日。
风车秋千又叫车秋、转秋、转转秋、转秋千、纺车秋,因其形状略似纺车,故名。风车秋千的结构比吊秋、磨秋都要复杂。在场地中立两根约3米高的木柱,相距约3米,柱顶架一横梁,横梁中央套一宽约1米的木制十字形滚轴,如车轮状。滚轴上有各长约2米的4对平行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拴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时,4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滚轴转动,上下升降。各人脚触地时用力蹬地,再加上空中三人下坐、下拉的力量,秋千作圆形旋转,转速快时,如飞旋的大风车,煞是好看。在黔东南苗族地区,风车秋千的每块坐板上可坐两人,4块坐板坐8人,这样的风车秋千叫做“八人秋”。风车秋千在苗、阿昌、僳僳等民族中盛行,其中僳僳族最为典型。僳僳族转风车秋千的多为女子,节日里,她们着盛装前来比赛。比赛时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依次参赛。参赛者脸朝外坐在秋千板上,裁判一声号令,秋千像纺车一样开始转动,越转越快,如同转起一个缤纷的彩球。
各民族秋千
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纳西族东部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西部则于正月初六开始,历时4~5天不等。清代《盐源竹枝词》云:“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丽江白沙村一带,当年结婚的新娘常以红绳系秋千扶手,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得平安吉利。永宁等地于“秋千会”的最后一天由女青年备办酒席款待前来赛秋千的男青年。席间男子用锅烟抹女子脸,互相追逐嬉戏,以抹黑为吉。传说古时“秋千会”期间有魔鬼来捉拿美女,后因以此法遮颜,防遭鬼害,成为会中的又一习俗。
除了最为常见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秋千的变种。
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游艺,当地人称“阿拉提巴坎谢里钦吉克”。在空地上选一点,用3根木头搭一座三角架,在3~5米外的另一点也搭一座同样的架子,然后在两个三角架中间架一横梁,离地大约3米,横梁上悬挂6根“U”型的牛毛绳,构成秋千。玩时一男一女面对面,两人皆双脚交错蹬在较长的两根牛毛绳上,伸开双臂各抓两根牛毛绳,背部靠在绳上,双脚蹬动,越荡越高。
青海土族荡秋千用的是轮子秋。土族称轮子秋为“卜日热”,意为“旋转、转轮”。轮子秋根据当地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如拆下大板车柱轮,将车柱竖起,下轮压重物固定重心;上轮绑一架梯,在梯两端拴上等长皮绳(似秋千)即成,故谓之“轮子秋”。
维吾尔族玩的秋千更为奇特,叫“沙哈尔地”,意为“空中转轮”,每逢春秋季节和举办婚礼时荡玩。在场地上牢固竖起一根高约10米的圆木作轴,轴顶装一木轮,轮上装两根横木,各拴上绳索,如秋千状。竖轴底部另装一根横木,以绳与顶部木轮相连接。游戏时,绳索秋千上各站一人,然后底部横木两边,各有数人相向而立,双方等速推动横木,带动顶部木轮旋转。站在绳索上的游戏者即随着转轮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转速越快,游戏者飞得越高。
荡秋千一方面可“摆疥”(医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释闺闷”。《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开头写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在花园里荡秋千的场面,并引用了据说是出自唐伯虎之手的《秋千诗》。诗云: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 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 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 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
李清照亦填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一时间,荡秋千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品。
大概在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才演变成节日中广场的狂欢节目。杜甫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刘禹锡亦有:“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可见荡秋千习俗流传之广之盛。
宋代诗僧惠洪也有一首题为《秋千》的诗: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从以上描述荡秋千习俗的诗作中,我们便可窥见当时这种习俗的全民性。也许人们对传统秋千玩腻了,寻求新花样,秋千习俗开始变化。
清代郑板桥赋“秋千”、风筝诗。郑板桥知潍县(今山东潍坊市)县令,曾赋诗一首,描写春天三月民间“荡秋千”、“放风筝”等欢乐场面:“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诗句:
秋千
——僧惠洪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IP属地:云南1楼2016-02-17 17:08回复
    “鞦”同“秋”、“鞧”。


    IP属地:云南2楼2016-02-17 17:12
    回复
      “磨秋、风车秋千”都有“秋轴”,与“牛秋轴”有什么关系呢?功能是否雷同?


      IP属地:云南3楼2016-02-17 17:16
      收起回复





        IP属地:云南4楼2016-02-17 17:26
        收起回复
          回复 muhuzumuniuniu :如果先生喜欢下图这种秋千,那先生去研究便是,
          但是这种秋千不是我的研究对象,我重点想强调的是“秋轴”而已。


          IP属地:云南6楼2016-02-18 11:31
          收起回复
            牛秋轴,是《作木牛流马法》里面出现的文字,是木牛流马之中的一个零部件。是个新名词。从文字表面理解:“牛”是指:木牛流马,但是,还没有绝对把握,有人说不是,争论就没有结果了。“秋”是指秋千,“秋轴”是指秋千的横轴,你说是,他说不是,争论没有结果,专家权威说是,平民百姓说不是,也没有结果。问题是没有样本可考证。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以实验为基础,为效率来验证!才能说服人。请你们再看我的博文:“破解悬棺之迷——重物助悬吊自动平衡法”。以实验为基础,3~5人一天完成悬棺作业。


            IP属地:广东7楼2016-02-19 09:36
            收起回复


              IP属地:云南9楼2016-02-19 16:15
              回复
                文章的“5.3.2 ”处写“……悬棺的升置是悬棺谜中之谜,也是悬棺最为神秘之处,研究者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说明笔者也认为“悬棺问题”(升置)没有解决,他所用的方法并不是原始的。如果能用现代的方法,直升机吊装是最好方法。


                IP属地:广东11楼2016-02-20 09:39
                收起回复
                  某个字、某个词要放在组成一句话的整体意思甚至整片文章内容解释,不然会偏离某要表达意思的本意。


                  IP属地:河北12楼2016-02-20 2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