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吧 关注:2,831贴子:22,839
  • 10回复贴,共1

钱穆:科举制是一种直接的民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道光以下,提倡废八股废考试的呼声,屡起不绝,此一制度绝对须变,自无疑问。然此一制度,究竟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成为中国政治社会一条主要骨干。其主要意义可分三项陈述:
  (一)是用客观标准,挑选人才,使之参预政治。中国因此制度,政府乃经由全国各地所选拔之贤才共同组织,此乃一种直接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与近代西方由政党操政,方法不同,其为开放政权则一。
  (二)是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三)是促进政治统一。自汉以来直到清末,无论选举考试,永远采取分区定额制度,使全国各地优秀人才,永远得平均参加政府。自宋代规定三岁一贡以来,直到清末,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而边区远陬,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
  即举此三端荦荦大者,已可见此制度之重要性。至其实施方面,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说不是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考试制度之废弃,仅其一例。
 


IP属地:山东1楼2015-12-29 10:11回复
    科举制度的影响至今还在呢
    八股文有点类似于客观题,本身是为了批阅的公正性和方便性,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最终导致专攻应试,应试能力与实际知识积累又大相径庭。当代也有这样的影子。
    科举本身还是有意义的,是明清两朝的八股文的问题。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2-29 11:07
    回复
      记得好像孙中山所说的几权中就有考试权,相比世袭、世族垄断之类的,科举还是有进步性的,至少穷人还有翻身的机会。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和八股也差不了多少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2-30 12:53
      回复
        我从事文化工作,到过一些历史文化名村,在老宅子里看到墙上明清两代中举人进士的喜报(居然还是原迹),确实是心生感概,这么一个偏远小山村里的平民子弟,在没通公路以前鬼都不来的地方,可以通过读书写文章被选进帝国中枢,出将入相,确实是恐怖的公平。


        IP属地:福建6楼2016-01-05 09:27
        收起回复
          科举的精神和制度并不落后,落后的是他没有把选中的人集中起来,像现代大学一样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同时它几乎不给选不中的人才艺和出路,是对人才资源惊人残酷的浪费。


          IP属地:福建7楼2016-01-05 09: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