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立宪吧 关注:167贴子:5,011
  • 2回复贴,共1

【评级】中国古代十位杰出军事统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注:
1、评级标准共分为六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顶级、神级,分别以E、D、C、B、A、S来评价。B级就能称之为一流统帅,A级则已可称之为超一流,至于达至S级足以堪称神级,即当之无愧的用兵如神,百战百胜,战必胜攻必取的超级军事统帅!而本文中B级以下的人物是没资格参与评级的。
2、评级的历史朝代(时间)从春秋至清为止,在这漫长的长达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凡是曾拥有过重大军事才华的统帅将领均可参与评级。
3、要评价中国古代十大军事家这不是件易事,因为中国出色的军事家实在太多了。除了本文所选出的这十个外,仍旧有太多出色的军事天才了,因此那些没有进入本文的统帅,并非他们不行,而是因为毕竟名额有限,并且在表现上稍逊色于这十人, 故没有参与评级。
4、由于每个参与评级的军事家都能代表一个时代,且在同时期的军事家中,他们都是最出色的(因为同时期的人物可以相比,谁优谁劣大家一看就明白,所以很容易选。不同时期的人物只能通过他们的事迹和统帅的特点相比较);而每个统帅又都有自己鲜明特点;故我将会按照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几个不同历史时期来进行总的选拔及评级。
下面正式开始评级
十、徐达(明)(1332-1385年)
军事成就: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封号中山王,封爵魏国公,号称征虏大将军。徐达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与朱元璋共同灭了汉、吴政权,又灭元朝,北伐,统一中国;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洪武十七年(1384),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次年二月病情加重,随后去世,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享年53岁。徐达可以说是明朝开国最高军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往归之。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徐达在明朝开国中曾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他“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廓江汉,清淮楚,电扫西浙,席卷中原,威声所振,直连塞外”。为朱元璋开创明皇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徐达为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之父。徐达和刘基也是洪武朝少数得以获终天年的大臣,其余朱明朝的开国功臣全被朱重八杀死。就这点而言,徐达的早死也是幸运的了。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病逝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赐葬于南京钟山之阴,并亲为之撰写神道碑,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后复命“配享太庙,塑像祭于功臣庙,位皆第一”。
评级:【B】
九、李靖(唐)(571年-649)
军事成就: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隆尧县)刺史。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为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靖将兵,善于行险用奇,且能身率士卒,兼之常独挡一面,善于安抚,故能屡战屡胜,胜后能安,可谓是旌麾所指,众敌披靡,为李唐打下了一片大大的江山。所指挥的重要战役有平萧铣之战,平辅公柘之战,破东突厥,破吐浑谷等。其中平萧铣,平辅公柘之战中名义上主将是李孝恭(李渊的侄子),但实际指挥得到胜利的将领却是他。突厥当时是很强的,在李世民刚当上皇帝时,曾攻至长安城下。是李靖指挥大军,分六路进军,撤底打败了突厥,俘其可汗,赢得了北方几十年无战事。后来,李靖也年老退休,为打吐浑谷,他又被任命为帅,大败吐浑谷,使唐朝能控制甘肃,确保河西走廊安全。李靖后被封为卫国公,《李卫公兵法》就是他所著。军事能力上擅长长途分进合击,消灭强悍的突厥汗国,应以李靖为第一。唐朝初年的名将,从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以至少数民族的唐军将领,都受过李靖的教导。直到唐高宗、武则天时代的几大名将,如苏定方、裴行俨、王方翼等,都属于李靖门下,作战具有典型的李靖风格。
评级:【A-】
八、卫青(西汉)(?~公元前106年)
军事成就: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之弟。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华夏杰出军事统帅,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卫青得以被封为长平侯。
按《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及三万户的不同记载。虽然卫青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后卫青病死于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嘉其陪葬茂陵,“起冢像卢山(阴山)”。卫青薨后谥号为“烈”。《谥法》云: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卫青主要军事成就重点表现在:奇袭龙城、收复河朔、漠北大捷。卫青出高阙之战,则应是具有高机动性骑兵在中原出现的标志,意义重大。使马拉战车不再是军队的主力。从此中原骑兵和匈奴在大草原上驰骋逐鹿。卫青是当时这一批将领的代表,当之无愧。
评级:【A】
七、霍去病(西汉)(前140-前117)
军事成就: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霍去病的封号是冠军侯。汉武帝特别喜欢霍去病,给他的兵马器械好于其他所有将领,这是史有明载的。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年早逝。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极高明的,不过从时间上看,卫青出塞大约要早十年,跟随卫青出塞的人中,有九人封侯,裨将提升为将的有十四人。卫青和这些人积累起相当多的经验,供霍去病等稍后的人借鉴。当时率骑兵出塞和对匈奴作战是个新事物,而霍去病作为卫青的外甥,他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在两次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虚岁,汉武帝追谥为景桓侯。卫青、霍去病,这对舅舅外甥号称汉朝帝国双臂。很多人都认为卫青七击匈奴,杀匈奴五万多人,霍去病六击匈奴(其中两次随卫青出征,自己为将四次)杀匈奴11万人,霍去病军功比卫青大的多。效率比卫青高的多。甚至有人认为卫青勇不如李广,功不如霍去病,嘲笑卫青作战大量缴获匈奴畜群,物质.认为卫青战功不值一提.所以有的小说家写汉武打匈奴只谈李广,霍去病,根本不谈卫青。卫青与霍去病同为不世出的一代名将。他们两的战术方法都是深入敌境,出奇制胜,远程奔袭,迂回包围的闪电战。卫青为此种战法的开创者。霍去病将之发扬光大。但我认为两人作战方法细节上略有区别,仅从战争的结果和对全局的影响以及个人所取得的军功来看,我姑且就把霍去病暂时排在卫青前面吧。
评级:【A】
六、吴起(战国)(公元前440年-前381)
军事成就: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法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二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拥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总的评价来看,吴起确实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将领,军事上他拥有卓越统帅能力、先进军事思想,他料敌合变、爱兵如子,吴起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在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赞誉。此外,吴起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通过改革使魏、楚两国富国强兵,他在政治上的贡献也得到广泛赞誉。但是吴起贪恋功名,为取得成功不择手段。他杀妻求将、为子不孝和好色的人格缺陷为这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增加了人生污点,也成为文人墨客诟病的对象:此外,对于吴起执法严格、不近人情,用兵杀伐无度,造成横尸遍野、生灵涂炭的行为也多有非议。
评级:【A+】
五、努尔哈赤(清)(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
军事成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即赫赫有名的清太祖,大清帝国的奠基人。于1583年(万历十一年)仅以祖、父遗留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并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一生之中在军事生涯上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成就,先逐步统一女真各部落、然后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攻明,一举攻下朱明王朝在辽东辽西的七十余座城池,此后令明兵闻八旗铁骑而胆寒!作为大清王朝的奠基人,他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定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之后迁都辽阳、沈阳;经过5年的征战,努尔哈赤相继征服整个女真部;席卷辽东,攻下明朝七十余城。1626年,努尔哈赤身患毒疽,病死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终年六十八岁,谥号高皇帝,庙号清太祖,尊号聪睿恭敬汗、大英明汗,葬于清福陵(沈阳东陵)。努尔哈赤一生征战四十多年,实可谓戎马一生,史书上称他用兵如神,兵锋所指,所向披靡,一生中曾打过无数著名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萨尔浒大战。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同时率步骑2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后金军袭占抚顺、清河后,曾打算进攻沈阳、辽阳,但因力量不足,翼侧受到叶赫部的威胁,同时探知明王朝已决定增援辽东,便于九月主动撤退。抚顺等地接连失陷,让明神宗感到事态严重,派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但由于缺兵缺饷,不能立即行动,遂加派饷银200万两,并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增援辽东,又通知朝鲜、叶赫出兵策应。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援军虽大部到达沈阳地区,但粮饷未备,士卒逃亡,将帅互相掣肘。天命四年(1619年)正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进攻叶赫部,得到二十多个寨子。听说有明朝的军队来了,这才回去。明朝的杨镐派遣使者去后金商议罢兵,努尔哈赤回覆书信拒绝。二月,明抵达辽东的援军约10万余人,加上叶赫兵一部、朝鲜军队1万多人,共约14万,号称20万(一说47万)。明神宗一再催促杨镐发起进攻。于是杨镐坐镇沈阳,命兵分四路围剿后金。努尔哈赤在攻破抚顺、清河之后,鉴于同明军交战路途遥远,需要在与明辽东都司交界处设一前进基地,以备牧马歇兵,于是在吉林崖(今辽宁抚顺市东)筑城屯兵,加强防御设施,派兵守卫,以扼制明军西来之路。四路明军出动之前,作战企图即为后金侦知。努尔哈赤探知明军行动后,认为明军南北二路道路险阻,路途遥远,不能即至,宜先败其中路之兵,于是决定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将其麾下六万八旗铁骑的兵力全集结于都城附近,准备迎战。二月二十九日,后金军发现明朝刘綎军先头部队自宽甸北上,杜松率领明军主力已出抚顺关东进,但进展过速,孤立突出。努尔哈赤接到奏报以后,决定以原在赫图阿拉南驻防的500兵马迟滞刘綎,乘其他几路明军进展迟缓之机,集中八旗兵力,迎击杜松军。三月初一,杜松军突出冒进,已进至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分兵为二,以主力驻萨尔浒附近,自率万人进攻吉林崖。努尔哈赤看到杜松军孤军深入,兵力分散,一面派兵增援吉林崖,一面亲率六旗兵4万5千人进攻萨尔浒的杜松军。次日,两军交战,明西路军全军覆没。努尔哈赤在歼灭杜松军后,即将八旗主力转锋北上,去尚间崖方向迎击马林军,明北路军除主将马林率数骑逃回开原外,全军覆没。正在路上准备支援潘宗颜部的叶赫贝勒金台石、布扬古听闻明军大败,大惊,撤回叶赫。刘綎所率的南路军因山路崎岖,行动困难,未能按期进至赫图阿拉。因不知西路、北路已经失利,仍按原定计划向北开进。努尔哈赤击败马林军后,立即移兵南下,迎击明南路军。三月初三,为全歼南路军,努尔哈赤采取诱其速进,设伏聚歼的打法,事先以主力在阿布达里岗(赫图阿拉南)布置埋伏,另以少数士兵冒充明军,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号,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刘綎信以为真,立即下令轻装急进。三月初四,明军东路刘铤军从宽奠出发时,后金东边的人民都躲避到深山老林中去了。刘铤率军一路上攻占山寨,将瘸子、瞎子等不能动的人杀死,一路向前进军。刘綎先头部队进至阿布达里岗时,遭到伏击,兵败身死。努尔哈赤乘胜击败其后续部队。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兵力,对三路明军未作任何策应。及至杜松、马林两军战败后,才在三月初五,慌忙调李如柏军回师。李如柏军行动迟缓,仅至虎拦岗(在清河堡东)。当接到撤退命令时被后金哨探发现,后金哨探在山上鸣螺发出冲击信号,大声呼噪。李如柏军以为是后金主力发起进攻,惊恐溃逃,自相践踏,死伤1000余人。朝鲜军队元帅姜弘立率领剩余的五千兵下山来投降,后金设宴款待他们之后,将他们释放回国,并且修书给朝鲜国主光海君。之后,努尔哈赤智取开原和铁岭,使明朝在辽东地区失去了御守后金西去的屏蔽。经过数次大战,使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叶赫部由此势成孤立。同年八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围困叶赫部东西2城,一举攻克,杀叶赫首领金台石、布扬古,消灭叶赫部。萨尔浒大战一役后金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并从朱明军队那里获得了大批重要物资。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军席卷辽东。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市)。紧接着后金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往山海关而去。此时正是其在军事生涯中取得了巅峰。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天命十一年(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之,兵退盛京(沈阳)。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明将毛文龙进攻鞍山,努尔哈赤回师盛京。五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出城迎接前来沈阳的科尔沁部奥巴贝勒。患病驾崩。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病势转危,遂决定乘船顺太子河返回沈阳,八月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死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六十八岁。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金庸先生曾说过,努尔哈赤是继成吉思汗后,世界历史上400年间最卓越的军事天才。《清史稿·太祖本纪》对其一生评价为:论曰: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此评语可谓极为精辟。
评级:【S-】


1楼2015-12-21 15: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