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吧 关注:351,031贴子:9,670,372

【精品推送】如何克服内向者的心理悖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我遇到一个来访者。他像是负面标签的收集器。他觉得自己敏感、内向、自卑、不成熟、焦虑、抑郁、强迫……所有流行的负面标签,他都乐于往自己身上按。跟他的咨询我得非常小心,不能轻易说出任何负面的词,否则他会马上把这个词按在自己身上。


1楼2015-10-05 08:46回复
    但我还是不小心说了:“有时候我们的问题就是没有耐心,急于改变。”
    “对对,您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样没有耐心,有时候特别着急,总是想着事情要快点解决,一点都搁不住事。那我怎么才能改变呢?”他像是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急切地望着我。
    怎么才能很快改变“急于改变”的状态?这可真让我为难。


    2楼2015-10-05 08:47
    回复
      悖论的历史由来已久。简洁点的,像“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或者“我现在说的是一句谎言”,复杂点的,像维特根斯坦讲的悖论故事:
      有个国王颁布了一部法律,凡是要进入该国的外国人必须陈述进入该国的真正理由。那些没说真话的人,将被处以绞刑。一个找茬的辩士来到了该国。他说,我之所以来,就是为了让国王判我绞刑。这下国王麻烦了。如果他把法律当真,他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既不能判他绞刑——如果他这么做了,辩士就说了真话,按理无罪;他又不能不判他绞刑——如果他不判他绞刑,辩士就说谎了,他应该被判绞刑。于是国王陷入两难的悖论动弹不得。


      3楼2015-10-05 08:47
      回复
        可是,让他们放弃改变的企图太难了。觉得自己问题就是“不能接纳自己”的来访者会担心如果自己不努力改变,就会变得“更不接纳自己”;监督孩子的母亲会担心没有自己的提醒,孩子会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指责丈夫“不像男人”的妻子会担心没有自己的提醒,丈夫会更“不像个男人”;丈夫也会担心,如果不对妻子怒吼,妻子会无休止地争吵下去。
        于是,处于悖论中的人,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当改变的企努力本身变成了问题,人们就只能在恶性循环中疲惫挣扎,无力摆脱。
        很多心理问题都有这种悖论的影子。
        比如,失眠的人会把失眠当作一件重要又痛苦的事。在入睡之前,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暗示自己,“我要努力睡着,不然明天就会变得没精神”。可是他们没想到,当他们“强迫”自己睡觉的时候,睡觉变成了一个任务,一件不得已的苦差事。他们的脑子里紧绷着一根弦,观察着自己入睡的蛛丝马迹。很多时候,正是这根弦把入睡的自己惊醒了。


        5楼2015-10-05 08:47
        回复
          比如,焦虑的人会在各种让他紧张的场合不断跟自己说“我不能紧张,如果别人看出我的紧张,我就要丢人了。”可这个想法本身就让人紧张。他们脑子里也有一根弦,在搜集自己紧张的蛛丝马迹。一旦身体有了一点紧张的迹象,他们就惊慌万分。焦虑就这么如期而至。
          再比如,抑郁的人,心理常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个任务:抑郁太可怕,我得让自己快点积极起来。一旦他们陷入抑郁的情绪中时,他就会自责:“我怎么这么没用,连开心一点都做不到!”而这种自责会让他更加抑郁。
          强迫的人会努力想把某个念头从自己头脑中排除。他会不停提醒 “不要想不要想”,可是“不要想”什么呢?当他这么提醒自己的时候,那个他想排除的念头自然而然在他头脑中浮现出来,让他痛苦不堪……


          6楼2015-10-05 08:47
          收起回复
            “放弃治疗”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冒险。要让问题中的人放弃心理防御,直面自己的紧张和焦虑,是件很困难的事。虽然很多人一直在寻求改变,但大部分人都不明白,真正的改变并不是连续的、符合逻辑的修修补补。改变有时候很艰难,就像一个人从悬崖一边纵身跃下,去经历原有秩序破碎的时刻,那艰难又深刻的顿悟,才能让自己的脚重新站上另一块更加踏实广阔的平原。但改变有时候又很容易,它只需要我们巧妙地转换一个语言框架。
            艰难的改变,最有名的,莫过于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本人的故事。森田疗法的理念正来源于对“放弃治疗”的领悟。该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从小就是个神经症人格。7-8岁时在日本寺庙里看到彩绘地狱壁画,感到毛骨悚然,陷入了死亡恐怖的阴影。12岁时还为尿床苦恼。16岁有偏头疼、心律失常、“神经衰弱”、失眠,这些神经症人格爱得的疾病他都得了。森田就是带着症状一路痛苦地来到了青春期。


            8楼2015-10-05 08:48
            回复
              大一时,父母因为农忙,两个月忘记给森田寄生活费。神经症的人非常容易想多了。森田就误以为父母不支持他上学,他越想越觉得气愤,觉得自己被父母忽视,甚至一度想当着父母的面自杀。伤心难过之下,他决定放弃治疗算了。他不再吃药了,也不再理会身体的症状。对“心律失常”、“神经衰弱”这些让他担心得要死的身体症状,他都以“死都不怕,爱咋咋的”态度来对待。他就只顾拼命看书学习。


              9楼2015-10-05 08:48
              回复
                结果,他不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连神经症的症状也消失了。
                森田疗法的核心理念,就是“带着症状生活”,通过“放弃治疗”打破改变的悖论,通过“为所当为”寻找新的人生意义。说易行难,这种领悟很难通过语言传递。森田原本设计了一整套类似禅修的体验的活动,为期近一个月。但为了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这种体验式传统被放弃了,改成了谈话。


                10楼2015-10-05 08:48
                回复
                  而以我的经验,谈话并没有这么好的效果。有时候,一些来访者会抱怨,这咨询师什么也没说,他只会苦口婆心地劝我应该更加“悦纳自己”!他们的抱怨是对的。因为当一个咨询师这么说的时候,他也陷入了悖论——他试图通过让来访者改变自己来“接纳自己”。
                  那么,该怎么来解开这种悖论呢?


                  11楼2015-10-05 08:48
                  回复
                    这是我听来的一个案例(稍微做了点改编):
                    一个老红军已经失眠很久了。他找到一个很著名的精神科医生来治疗。他跟精神科医生说:
                    “大夫,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我该怎么办?”
                    那个医生想了想,说:“你在说谎吧?怎么可能有人会整晚睡不着?如果整晚睡不着,你不早就死了?”
                    老红军急了,“我骗你干嘛?我到你这儿找乐来了吗?我就是睡不着啊!”
                    医生说:“我不信。”
                    两人争执了一会。医生说:“这样吧,你证明给我看。今天晚上你回去,你就盯着天花板,跟自己说,我要睡着了,我就是老杂种!你要没睡着,你明天再来找我。”
                    结果那个老红军回去后,盯了会天花板,很快就睡着了。


                    12楼2015-10-05 08:50
                    回复
                      我自己也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助来访者克服睡眠问题,尤其是那些因为担心失眠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的来访者。我有一个来访者,每天9点多久早早上床睡觉,然后每天要辗转到晚上两三点才能睡着。他很担心这样的节奏影响他考托福。我跟他说,你不是担心自己的英语考试吗?你可以在9点到11点之间背英语单词,11点30之前绝不允许自己上床睡觉。如果还睡不着,继续背英语单词。他真这样做了,结果一星期后睡眠就变好了。


                      13楼2015-10-05 08:51
                      回复
                        为什么这样的方法会起效?当人们失眠时,睡觉在意识中变成了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任务。而当任务是“不睡觉”时,睡觉忽然变成了人们想要的东西,而克制睡觉的诱惑反而变成了一件难事。在这样的思维中,思维的悖论被打破了。人们不会再因为担心得睡不着觉而睡不着觉。


                        14楼2015-10-05 08:51
                        回复
                          在经历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在其名著《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
                          “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物的出现;另一方面,正是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恐惧”或“过度渴望”的本意是让人逃离或趋近自己想做的事,结果反而让他们不想要的事发生了。为了防止“恐惧”和“过度渴望”坏事,他发明了一种叫“矛盾意向法”的治疗方法。在这种治疗方法中,他鼓励来访者越是害怕什么,就越在意向中努力让这件事发生。比如,如果你要准备一个讲座,你担心自己在讲台上会脸红,弗兰克就会建议你努力让自己脸红,来看看自己究竟能脸红多久。如果你担心自己出汗,他就建议你尽量出更多的汗。


                          15楼2015-10-05 08:51
                          收起回复
                            “矛盾意向法”的核心,就是让你放弃对害怕事情的逃避,相反,通过引出让你害怕的事情,来达到消除它的目的。如果你特别担心自己会和别人说话时会脸红,无论你在意识中努力让自己不脸红,还是努力控制自己脸红(矛盾意向法),其实都没什么作用。该脸红还得脸红。但是,如果你在意向中努力让自己脸红,真脸红时,你至少会觉得这是你自己引出来的,而不会因为脸红的“不期而至”而感到慌张。这时候,你的控制感就慢慢回来了。而你也会逐渐发现,这些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这种方法有时候也可以治疗拖延症。别看大学的研究生或教师宿舍晚上经常灯火通明,这都是因为:“他们经常用晚上入睡前的一点努力,来弥补白天浪费时间的内疚感。”经常很多人到拖延到10点、11点了,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做,不得不摆出努力的姿势。但是晚上工作的效率并不高,而且晚上工作太晚,影响睡眠,白天就会变得没精神。


                            16楼2015-10-05 08:52
                            回复
                              我跟来访者商量的做法正好想法:如果白天没完成目标,那么晚上就不许工作,只许玩。
                              玩什么呢?他们在拖延的时候玩什么,现在就玩什么。
                              很多来访者会觉得奇怪,这是奖励白天不工作吗?但是当他们真玩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奇怪的内疚感,觉得特别想去工作一会。按我们的约定,他们又“不得不玩”。在这样的语境中,“工作”和“玩”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工作变成了想做的东西,而“玩”变成了一种惩罚。很多人发现,当他们晚上“不得不玩”时,他们白天的效率居然提高了。最有趣的是,当他们白天的效率提高到能够完成他们的目标后,他们晚上也不愿意去“多玩一会”,而愿意继续工作。


                              17楼2015-10-05 08: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