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吧 关注:351,031贴子:9,670,370

【精品推送】内向者的“废物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我读的一本好书,是《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处理写作过程中各种情绪波动的书。书写得妙极了,到处是闪闪发光的句子,透着贱兮兮的可爱样。在书的角落里散落着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一位秃头、留大胡子的名叫阿诺的心理医生,跟一位有轻微忧郁症的年轻女作家和她有轻微忧郁症的弟弟待在一起,阿诺给了他们各式各样心理方面的有用建议,到最后他放弃了,并决定放下身段,学起鸭子走路和呱呱叫,逗他们笑。作者很偏爱这样的主题:两三个完全没救的人恰巧遇见了某个人(比如某个心理咨询师),给了他们短暂的鼓舞,并向他们坦承:“我也迷路了!可是你看——我会学鸭子叫!”


1楼2015-09-28 09:51回复
    我也很偏爱这样的主题。虽然不会学鸭子走路,但我对迷路却很在行,无论真实意义的城市复杂街道,还是比喻意义的人生十字路口。如果我有一段时间没来这里更新专栏了,比如这段时间,不用说,我又迷路了。
    这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迷茫和困境中的人如何相互取暖,咨询师放下咨询谈话技巧,生病的人放下了防御,彼此以人与人之间本能的关心和善意相处,以无可奈何的乐观精神相互温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此找到了出路,相反,承认没救了是这个故事最有趣的地方。希望既带来动力,也增加焦虑。既然完全没救了,我们也不用去想未来、前途或者出路之类的事了,就享受和欣赏这片刻的温暖多好。


    2楼2015-09-28 09:51
    回复
      关于怎么走出困境这件事,阿春老师有一个著名的“废物论”。无论你问的是“我该如何拒绝别人”、“我怎么克服拖延症”还是“怎么克服社交焦虑”,她统一的回答都是,“就承认自己是个废物好了”。刚开始听到这种论调,我总觉得又消极又虚无,真是只有资深抑郁症患者才想得出来的解决之道。但最近我从这个论断中琢磨出了一些道理。既然你已经是废物了,所有的不堪都在意料之中了,你也不用再为什么事羞愧了,反正你就是个废物嘛,这多有安全感。就像上一个故事中,完全没救的人放弃治疗了,才把目光放回到了陪伴本身。


      3楼2015-09-28 09:52
      回复
        当然,要理直气壮地当废物,可并不容易。记得阿春老师来杭州办读者见面会,有个高中女生被她洗脑了,在问答环节,她站起来怯生生地问:
        “阿春老师,我看了你的文章,我也想努力做个废物,可是每次都做不好,比如每次跑步没跑完,或者作业没做完,我都会非常焦虑,并不停责怪自己。请问怎么才能当好一个废物呢?”
        阿春老师很霸气地回答:“你已经是啦。你看你连个废物都当不好。”


        4楼2015-09-28 09:52
        收起回复
          心理学家卡尼曼曾提出一个前景理论(prospective theory)。这个理论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人会尽一切努力回避损失。同样价值的事物,获得它所产生的快乐远比不上失去它所带来的痛苦。为了回避损失带来的痛苦,人会做很多傻事。比如,明知股票形势不好,却不愿清仓,反而劝说自己做的是价值投资(我说的是某老师)。第二,什么是损失,什么是获得,并不是由绝对量的增减决定的,而是由“参照点”,也就是你“跟什么比”决定的。
          人总是在不停做比较,来判断自己的得失。而“废物”和幻想中的“完美自己”正是参照点的两头。按照阿德勒老师的说法,人越自卑,对生活越不满,就越容易产生幻想。而我们期待或幻想中的自己总是闪闪发光能力非凡卓尔不群的,能把现实的自己秒成渣。期待中的自己越完美,你就越容易受挫,而越受挫,你就越需要一个幻想中的完美自己来维护自尊,仿佛现实中的自己不算,随时可以推倒重来,而幻想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5楼2015-09-28 09:52
          收起回复
            这时候,如果你干脆承认了自己是个废物,说不定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还有些不废的地方呢。比如,虽然你没按时完成作业,但至少你抄得挺挺工整,或者虽然你没去跑步,但至少你挑的跑鞋挺漂亮。跟废物相比,你浑身上下都是闪光点。
            我经常遇到一些在别人看来生活还不错,但充满挫折感的来访者。他们有些为自己硕士毕业只能找一个年薪二三十万的工作而焦虑,有些为自己虽然考上了国内的名校但没能本科就出去留学而抑郁,有些为自己爹妈虽然给自己买了房,但房子只值两百多万而且没在西湖边而难过的。虽然跟更多真正难的人比,他们的难过多少有些矫情,但对他们自己,这种难过却非常真实。专注损失会让人狭隘,他们钻到了牛角尖里,怎么也出不来了。这时候,如果你让他们承认自己是个废物,他们多半是不肯的。如果你让他们想想可能有更糟的情况,他们多半也是不肯的,并在内心觉得你其实瞧不起他们。他们幻想原本生活可以更好,因为这个幻想的生活,他们现在处于损失模式中了。


            6楼2015-09-28 09:52
            回复
              感觉似乎是蛮不错的样子~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9-28 09:53
              回复
                更让他们难过的,是“我原本可以XXX,但是我错过了。”无论错过的XXX是恋人、金钱还是房子,在幻想中都成为了异常完美的参照点,让人们沉溺在想象的损失中无法自拔。
                有时候,我会这么劝他们:
                “就当你家房子经历了一场飓风,房子快被刮没了,房子里的东西也被刮得七零八落。你很伤心,不过也许你也愿意去房子里看看,看看里面还剩下些什么东西,哪些还能用,哪些能作为灾后重建的基础。”
                我这么说的用意,原来是想制造一个参照点,让他们先能承认损失已经发生了。不过有些来访者会不甘心:
                “可是我真的眼看就得到它了。怎么忽然就没了呢?真的很痛苦。”
                我只好说:“自然灾害嘛,有什么办法,老天最大嘛。”


                8楼2015-09-28 09:53
                回复
                  可是来访者又会问:“这明明不是自然灾害,是我自己作死。如果我当初稍微谨慎一点,都不会这样,我恨透自己了。”
                  我看着他,想想最近经常让我从睡梦中惊醒的自己的损失,不尽悲从中来。想了一会,我说:
                  “你听过鸭子叫吗?不如让我来给你学一段鸭子叫吧。”


                  9楼2015-09-28 09:53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9-28 10:30
                    回复
                      留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9-28 10:30
                      回复
                        留书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09-28 10:47
                        回复
                          鸭子叫怎么了?什么意思?
                          你上面说的问题我都有,我也经常幻想那个完美的自己,而使现实中的自己无比难受
                          求解脱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9-28 10:58
                          回复
                            确实很废 不然的话也 不用一天到晚都对着电脑了 连做个事情都拖拖拉拉的 容易犯困 一天打了一百多次瞌睡


                            15楼2015-09-28 11:05
                            收起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9-28 1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