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没有高铁的时候:
京广北段(北京 - 郑州),南段(武汉 - 广州)都非常忙,每天上百对车(含货车),加开的车只能放后半夜;
陇海东段(徐州 - 郑州)、中段(郑州 - 西安),这里因为有徐州和郑州两个交汇点,所以晚点是家常便饭;
京沪铁路北京 - 徐州,南京 - 上海,过去没高铁的时候这一段车的密度也极大,所以后来沪宁城际一开,过去的沪宁特快就全停了,京沪铁路情况要缓解了一些。关于京沪铁路,可以百度一下“京沪十三猪”,当年很多车因为这个猪群在徐州附近扣点,一扣就是一个多小时。
京哈也有相对比较紧张的时段和区段,主要是在山海关 - 沈阳北这一段,但相比其它线路算好多了,因为有秦沈客专(虽然是老客专),不过过去的时候每次春运加车,都是放到沈山铁路(老京哈)上。
除了忙碌以外,还有各种瓶颈,国内还有很多干线是单线的,这些线路虽然车不多,但线路非常紧张,主干线路是单线的有:宝成铁路(宝鸡 - 阳平关)、成昆铁路、鹰厦铁路(Z59/60 次那么慢就是因为它)、青藏铁路、包兰铁路(部分区段)……以上都还是干线,支线的单线就更多了,不一一列出。
现在有高铁的情况下:
京沪高铁天津南 - 济南西(蚌埠南):跨线极多(津秦、胶济、合蚌),上午时段线路基本饱和,没有加车的空间,行车间距大概是 4-5 分钟(说法不一,有说法是运行时行车间距是 4 分钟,停站时以 5 分钟计),天津 - 蚌埠段每天大概是 100 对以上的车,理论上限是 200 对(目前已知时刻表至少有 120 对以上在开行)。
上海地区:这一段瓶颈效应没有像京沪北段的那样明显,因为这里有宁杭、沪宁城际分担京沪高铁的客流,但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体是十分繁忙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虹桥每天车次是 400 多,这还要上海站分担一部分城际客流。
沪杭深的杭州 - 深圳段,这一段由于设计上目光短浅,导致大部分线路是 200km/h 的运营速度,这个速度严重制约了加开车次的数量,这一段每天大概有 100 多对的车通过。
京广高铁武汉(长沙)- 广州段,每天也有 100 对以上的车,马上要达到理论上限,未来沪昆高铁全线贯通以后,长沙南也会成为一个瓶颈点。
其余的线路中,像京津城际、广深城际的车的密度也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