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笔吧 关注:3贴子:484
  • 8回复贴,共1

战争与后勤 序言 第一章 两个世纪的背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马丁·万·克列威尔德 [以色列]


1楼2015-08-15 11:55回复

    图1 1630-1632年古斯塔夫·阿道夫在德国的作战行动


    7楼2015-08-15 12:01
    回复
         1630年冬至翌年初,在吃光了波美拉尼亚剩余的粮秣以后,古斯塔夫·阿道夫感到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其补给基地。由于炮兵离开了河流无法行动,他能够选择的路线只有两条:或者向西和西南前往易北河,或者沿奥德河南进。他试图走第一条路线,但失败了,于是又出发夺取勃兰登堡,从而又多了一个补给地域。这时,这位瑞典国王本应前往支援马格德堡,因为该城居民在他的诺言鼓动下,掀起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叛乱。但是,他拿不下科斯钦和斯潘道,就无法前往马格德堡,因为那两个城市分别扼守着瓦尔塔河与奥德河、斯普里河与哈韦尔河的会合处。要控制这几条极为重要的河流,必须同选帝侯乔治·威廉谈判。及至他通过谈判控制了上述河流,马格德堡却已陷落。
        此时,距瑞典国王在匹内蒙德登陆已近一年。在这段时间内,他同所有其他军队一样,也是依靠就地取给生活。7月18日,他从维尔本营地写信给他的首相奥克森斯梯尔纳说:“我们曾一再将我军的处境通知您,我们全军,都生活在极端的贫穷、困苦和混乱之中,所有仆役均已离开我们,我们被迫靠着毁灭和破坏我们周围地域的一切来进行战争。此刻正是这样,因为除了士兵所能抢到的东西外,我们已别无一物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另一封信中,他说:“首相先生,虽然是您亲自建议每月给我们发送10万塔勒 [ 译者注:旧时欧州银币名 ] ……但近四个月来,军队连一文钱也没有收到……我们只能靠从城镇榨取的一点面包来养活士兵,但这也是有限度的。对骑兵已无法约束……他们完全靠野蛮的抢劫维持生活。因此,一切都被毁掉了,在城镇和乡村已经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供士兵食用。”的确,这正是需要再一次扩大军队“基地”地域的关键时刻。9月,布莱吞费尔德大捷为此开辟了道路。
        打败梯里之后,古斯塔夫·阿道夫又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线,他可以继续沿奥德河行进,从战略上看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敌人的权力中心维也纳就在其东南方向。但他也可以向莱茵河进军。这第二条路线更便于炮兵行动。更重要的是,走这条路线,瑞典人就不是进入波希米亚的荒凉山区,而是进入日耳曼最富裕的部分。结果,后勤方面的考虑又一次被置于战略之上。到11月,瑞典人已经到达美因兹附近,他们用3个月的时间占有了日耳曼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姑不论其他好处,单看军队的物质状况,直到它的军容,就可以知道这一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一群侵扰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乞丐,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支富裕的、配备齐全的部队。当然,这是靠了对沿途城镇进行敲骨吸髓的榨取,对各地的祭司 [ 松鼠妖注:疑似天主教会 ] 和犹太人强征高额特别税才实现的。
         1631年的冬季是在维尔次堡-法兰克福-美因兹地区渡过的。此时,古斯塔夫·阿道夫麾下已有10万余人。在准备下一个战局时,他希望将军队人数增加一倍。尽管他的军队现在已能利用半个日耳曼的资源,但是,很明显,如果不进行一些新的征服,要维持这样庞大的军队是不可能的。地理条件又一次决定了行军方向。瑞典人沿多瑙河东进,渡过累赫河,开始在巴伐利亚境内进行敲榨勒索。但是,夏季还未过完他们已经认识到,就连在纽伦堡和奥格斯堡这样的城市榨取的巨额款项也是不够用的。为了防止瓦解,军队不得不继续沿多瑙河“飞进”。向维也纳的进军刚刚开始,就传闻华伦斯坦大军开出波希米亚,侵扰下萨克森地区,威胁着瑞典人至波罗的海的交通线,这次进军即被打断。事实上古斯塔夫·阿道夫确已远离“后方基地”数百英里,他对此感到焦虑(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因而离开多瑙华斯,经过一番行军和反向行军,到达纽伦堡附近的富尔特,在此安营扎寨。随后的两个月,军队即停留此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伦斯坦互相对峙,双方都想尽力坚持,使对方饿垮。结果证明,华伦斯坦更能适应这种行动。9月初,瑞典国王被迫转入无明确目的的行军。但华伦斯坦的部队,虽然刚刚在阿尔特费斯特赢得了对瑞典人的第一次胜利,也已饥病交加,无法进行追击,这一事实很能说明17世纪补给工作的水平。
        回到多瑙河后,古斯塔夫·阿道夫继续其东进巴伐利亚的艰苦行军。10月,他同瑞典的交通线再一次有被切断的危险。于是他带领两万人进军瑙姆堡,以夺取哈里渡口,用27天走了270英里。在这位瑞典国王的所有各次战略行军中,只有这一次他甚至接近了拿破仑的效能,但这是在撤退时完成的,而且经过的地区都是已经占领并已派兵把守的。
        古斯塔夫·阿道夫在军事史上的地位,首先是由于他在战术技术方面的创新而获得的。但是,除开那些以5路、甚至7路大军向维也纳实施向心进军的大得不着边际的梦想以外,他的战略,与其说超过了,不如说代表着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他并非有意地利用其比较精干的野战军自由地流动,而是不能够长时间地停留在一地。他为补给制度所迫,或者说为缺乏补给制度所迫,只能看他的人马的肚子要求何时转移,就在何时转移;要求向哪里进军,就向哪里进军。如果碰到一位当代的君王,瑞典国王很可能对他说,统率大军的并非是他自己,而是给养和饲料。然而,到了下一代,人们就开始致力于使战略摆脱其对后勤的这种特殊依赖关系了。


      8楼2015-08-15 12:01
      回复

          战局于5月9日正式揭幕。提雷纳及其23000士兵和30门火炮离开设在沙特列(靠近沙勒罗瓦)的营地,沿桑布尔河向下游进军。他一路上夺取了通格列斯和比尔森,来到迈斯特里齐,并包围了该城。这时,他同孔代的阿登集团军会合,这支军队是沿墨兹河开来此处的。5月19日,联军离开列日前往莱茵河。孔代渡过莱茵河,而提雷纳留在左岸,两支军队沿两岸进军,直到6月11日在艾麦里奇重新会师。6月12日提雷纳渡过莱茵河,至此战争才真正开始。法军仅用一周时间,就到达阿麦斯福特,离艾麦里奇60英里,离阿姆斯特丹约20英里。此时,荷兰人掘开了水坝,由于洪水上涨,战局突然中止。
          从沙特列到艾麦里奇,法军主要是在盟邦领土上行军,他们不是离仓库越来越远,事实上,随着每日的推进,他们离仓库越来越近。尽管有这些异常有利的条件,军队在33天内还是只走了约220英里,平均每天不到7英里,但这已是路易十四所有战局中机动性最高的一次了。直到抵达敌国领土之后,行军效能才有所提高。当然,这也由于进军距离短,而且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确,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局,但它的成功也许主要在于组织的周密性,而不是有什么特别高的机动性。
          现在,在谈到这种补给制度的局限性时,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它在当时还是极不完善的。在那个时期,进行战争的通常方法,甚至战争的目的本身,就是取之于敌。卢弗阿自己将这一点写成了几句套话,每当他把即将进行的战争通知军需官们时,总是使用这几句套话:“国王陛下已经聚集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军队……准备进入天主教国王的领土,并取用其资财保障军需,直到天主教国荷兰总督屈服于国王陛下的要求为止……(军需官)要负责促使西班牙各领地缴纳其所应负担之赋税。”即便在卢弗阿明确表示要“避免加重本国地方负担”的时候,饲料也还是要就地取给。但是通常总是没有地方存放这种“宝货”。即便只是进行一次比较短程的翼侧行军,法国的指挥官们也被告知要“依靠沿途所能找到的一切维持军需”。为此目的,可以象华伦斯坦那样,采取任何残暴手段,包括毁屋抓人,掠夺牲畜和财物。就连在一次战局的最初阶段,尽管军队的需要至少有一部分系由国内仓库保障,但“为(使军队)过得更好”,其必需的资财,仍须取之于敌。这样说是打了很大折扣的,下面的几个数字便是证明。在卢弗阿的时代,一支标准的军队假定有6万人,其骑兵、炮兵和行李辎重共有4万匹马。每人每天消耗2磅面包,共12万磅。另有其他食品和饮料,至少重6万磅。马料日份在不同季节有很大差别,但其重量一般约为士兵口粮的10倍,即每匹马20磅,全军每天80万磅。这样,总消耗量达到每天98万磅之多。其中,仅12万磅,即12%,可以预先存于仓库,或由车队载运。其余的不言而喻只能就地取给。这是因为人的食物不能长久贮藏和保存,马的饲料体积过大简直无法输送。
          显然,支配军队运动的,是对近90%无法从后方前送的补给品的需要,而不是那10%。但这一点却被大多数批评家所忽视,从吉伯特到许多现代作者都是如此。前者指责卢弗阿是仓库“迷”,后者响应这种批评,把当时的战争说成是受“补给脐带”“束缚”的。当然,后方补给制度限制了军队运动的事例是存在的,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大概要算1692年卢森堡的一次遭遇,当时,卢森堡竟然找不到运输工具来在蒙斯和英格亨之间仅16英里的间隙上实施输送。但是,就整体而言,是地方资财的有无,而不是仓库或车队,支配着卢弗阿军队的运动,就象地方资财曾经支配古斯塔夫·阿道夫军队的运动一样。这一点甚至对法王路易十四本身也是适用的。1684年,当路易十四及其军队——一支3000人的特遣队——准备前往参加围攻卢森堡之役时,由于对沿途能否找到给养没有把握,不得不把出发日期推迟了两周。通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编年史,正是这个问题发生得最为频繁。例如布尔贡不能前往波恩增援塔拉德,是因为塔拉德的存粮连供其本军食用也不很够,而周围乡村地区的粮草早已吃光。又如豪赛向路易十四指出,其所以不能围攻兰道,是因为其周围地区在前几个交战季节中曾两次被军队占据,因而其资财已既不能保障围攻部队,也不能保障掩护部队了。再如,当路易十四责备匹塞格不该分散军队使其易受敌人攻击时,匹塞格回答说,西属荷兰过于贫穷,如果军队集中在小片地域内,是它所供养不起的。卢弗阿军队的补给制度受到整个欧洲的忌羡,但他同样依赖于就地取给。这一点在他1684年6月写给路易十四的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当时路易十四对于在蒙斯、阿特和沙勒罗瓦三城中选择下一个进攻目标正感到犹豫不决。夺取蒙斯被认为将构成对荷兰人的“沉重打击”,但因当地无粮草可用,因而将有“不可克服的困难”。既然如此,卢弗阿在其信的最后就向国王指出:“从其他两地中夺取其一,亦可聊胜于无”。
          如果路易十四时代的战争在我们看来常常显得规模很小和进取不足,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军队对其仓库和补给车队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被主观地夸大了)。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当时就连组织得最好的军队,也必须依靠就地取给来解决其实际上是全部的饲料和很大一部分(如果不是大部分)给养。从卢弗阿的信件来看,军队在法国统治地区以外(有时是以内)从一地向另一地行军时,或者靠携行的粮食自给自足,或则被告知“依靠沿途所能找到的一切维持军需”。至于军队在行军中仅仅依靠正规往返于前后方之间的车队来进行补给,这样的例子我在资料中从未见过。有人甚至断言,这种补给行动所包含的复杂数学问题,是那个时代的军事指挥官们所无法解决的。卢弗阿及其同时代人和继承者们所碰到的最困难的后勤问题,自始至终并不是如何给行进中的军队供应给养,而是如何保障固定条件下的军队不致挨饿。正因为如此,马尔波罗公爵才怀着骄傲的心情把他在里尔前方作战时的补给工作记载在布仑汉宫纪胜之碑上。


        11楼2015-08-15 12:06
        回复

          图2 1704年战局


          15楼2015-08-15 12:08
          回复

              在这一时期,马尔波罗行动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让他的敌手——巴伐利亚选帝侯——在其本国得到哪怕是最少的粮食。马尔波罗从西北出击,打败了多瑙华斯选帝侯,并迫使他撤过多瑙河,沿累赫河右岸向南退至奥格斯堡。在此处,选帝侯利用该城的防御工事,使自己安全地站住脚跟。马尔波罗也渡过了多瑙河,然后沿累赫河对岸行军,到达前面提到的弗里德贝尔格营地。他在这样插进了选帝侯和他的国土之间以后,动手洗劫巴伐利亚,派出别动队拿走一切可拿之物,其余的放火焚烧。马尔波罗自己把这一行动有时称为高压性的,有时称为惩罚性的,企图以此或者迫使选帝侯背弃同法国的联盟,或者在他拒绝背盟时加以惩罚。然而,真正的目的是军事性的。面对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这时选帝侯已得到塔拉尔所率法军的增援),马尔波罗希望把他们饿垮,而不是冒险一战。因此,他想向法巴联军补给品的来源地英戈尔施塔德和乌尔姆进军。但是,如果要留下一支部队守卫累赫河,他就感到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实施这一向敌人北部和西部的进军了。因此,必须找到某种别的方法,使敌人感到采取渡河行动是不值得的。马尔波罗通过洗劫巴伐利亚达到了这一目的。然后,他沿累赫河顺旧路返回多瑙河。但是,塔拉尔和选帝侯不愿继续呆在奥格斯堡眼睁睁看着饥饿的绞索紧紧地套上自己的脖子,他们抢在马尔波罗之前赶到多瑙河,在荷希斯塔德占领强固阵地,挡住了他的去路。现在,不是马尔波罗不让敌人得到补给品,而是他自己一俟取自巴伐利亚的给养耗尽就得挨饿。指望从本国得到援助是不可能的。尽管“向一支已占领有利阵地的人数众多的军队发起攻击是一桩非常危险的事情”,但除冒险外别无他法。这样,就打响了布仑汉会战,并且赢得了胜利。
              由于预有周密规划,由于在索取补给品时常常伴以赤裸裸的威胁,马尔波罗终于能够不太困难地为其军队弄到给养。只有当他在一地停留时才发生问题。这时,总是饲料难以筹集。然而,在行军时并不需要有复杂的后勤机构,这就免除了军队的拖累,使之能够卓越地完成行军任务,在水平上几乎不亚于100年后拿破仑的行军。当时这样的行军之所以比较少见,并非因为它难以实现,而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一国的力量主要寓于要塞之中,因而这种行军作用不大。布仑汉会战终究并未结束对法战争,而马尔波罗和尤金亲王对土伦的进军则完全是徒劳无功的。
              在运动中保障军队给养比较容易,这也是不需要建立正规补给部队的原因。有时也有人提出这方面的建议,但得不到响应。那时的统治者们一致认为,利用承包商虽有种种弊病,但比较便宜合算,其主要优点是战争一结束即可予以遣散。但是,承包商从来都只能保障军队需要的一小部分。特别是饲料,每次都必须采取复杂的,全面组织的行动来就地筹集。那时的兵员是“人类的渣滓,为喝酒而应征的”,出外征集粮秣时常发生大量逃亡。正是为了防止士兵逃亡,奥地利军队于1783年建立了第一支补给部队。这支部队并非用来从后方基地前送补给品,它的任务是就地筹措。
              以下数字表明,按照欧洲当时的人口密度和农业发展程度,给运动中的军队供应给养是完全可能的。一支军队假定为6万人,每天需要9万日份面包。如焙制率为3:4,则生产1磅面包需要12盎司面粉 [ 投笔从戎注:1磅=16盎司 ] 。设每个日份的面包为2磅,则10天期间所需面粉总量为90,000×2×10×3/4=1,350,000磅或600吨。假定某一地区在农业上是自给自足的,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45人 [ 注:这个数字至少对西欧来说是太低了,当时西欧人口密度大约在每平方英里35人(普鲁士)到110人(隆巴第)之间。 ] ,4月份(战局通常均在4月开始)应有6个月的存粮,因而此时的面粉实有量每平方英里大约为180×2×45=16,200磅,约7吨。取一个长100英里宽10英里的地带(这就是说,粮秣征集队离开道路两侧无需超过5英里),其实有面粉总量应为7000吨左右。其中,供军队在10天进军期间食用的不到10%。所以,只有军队须在一地长期停留时,换言之,只有在围城期间,才会发生短缺。
              饲料的供应较为困难,但本质上并无两样,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每英亩青饲料也足供50匹马一日食用。这样,一支军队的4万匹马每天需要800英亩青饲料。如果用10天通过一片宽10英里长100英里的地带,军队的马匹将吃光长在8,000英亩土地上的饲料,亦即占该地带总面积的八十分之一 [ 注:一平方英里等于640英亩。 ] 。但是实际用来种植饲料的土地面积要大得多。要证明这一点是很容易的,因为8,000英亩饲料仅能在一年中饲养4,000匹马 [ 注:设想居民利用饲料种植面积的有效程度比军队高一倍。 ] 。这一数字同居民数字比起来是太低了 [ 注:我未能找到这一时期马匹和人的比例数字,但是,根据1812年法尔将军的计算,在俄国西部的贫瘠地区,这一比例为1:3。 ] 。由于缺乏准确的数据,无法说明一支军队究竟能在一个地域停留多长时间。我们只知道每当进军围城战或屯兵久驻时,饲料总是最先耗尽的物资。


            16楼2015-08-15 12:11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8-15 17: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