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笔吧 关注:3贴子:484

战役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8-15 00:37回复
    军事理论的发展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方面。而作战理论又是军事理论的基本内容。因此,研究未来的国防建设,不可不对作战理论的发展作一大概的估计。
    苏美两国的军队,现代化程度较高,其作战理论的走向,大体上能反映“现代”作战理论的发展趋势。由于两国军队的装备大体相同,性能比较接近,部队的编成也较类似,两国的作战理论出现了日益靠拢的趋势。
    作战理论的说法,是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大体上包括战略理论中的实战部分的内容,以及战役理论和战术理论的全部。战役理论处于战略理论和战术理论的中间,是作战理论的主体,因此,研究战役理论的发展,对于摸清整个作战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8-15 00:37
    回复
      第一节战役和战役法的形成
      一、战役的产生
      关于战役产生的时间,国内外都存在着两种观点。苏军的战役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它的官方观点从来就认 为,在19世纪初的战争中,出现了战役的要素,如1812年的卫国战争。在日俄战争中,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战役,出现了集团军战役,方面军战役也初露端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集团军战役成为方面军战役的一部分,等等。
      但是,也有个别作者同官方的观点唱了反调。例如,1979年,有一位历史学副博士、副教授、P·萨武什金就撰文说,战役这种武装斗争样式的产生时间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是“军事艺术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他认为,战役的产生,要比官方的说法早得多,“它的起源应当到遥远的过去去寻找”。他有两条论据。一是“军事战役”这个词组,早在十七、十八世纪的军事著作中就已用来表示军事行动的体系了。例如,奥地利将军蒙特库科利1664年出版的著作《赖蒙德·蒙特库科利伯爵笔记或军事科学的主要原则》第四章,就论述了“军事战役”和顺利实施战役所必需的条件。这位将军认为有两种“目的明确的行动体系”可以称为战役,一是远征,二是宿营。当然,萨武什金指出,这样的阐述未免过于宽泛。后来,1784年,伦敦出版了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劳埃德·亨利的著作《劳埃德将军军事和政治回忆录》,书中分析了七年战争(1756-1763),说战争的最终目的,通常是通过军队进行一系列中间任务(目的)的行动来达成的。为了实现这些中间目的,必须反复实施一系列性质和程序大体相同的军事行动,如集中军队,行军机动,战斗或威胁交通线等。劳埃德建立了基地(仓库)、目标(终点)和作战线(операционнаялиния,直译可为战役线)的概念。上述沿作战线在基地和目标之间反复进行的行动,他称之为“战役”。1779年,军事理论家比洛发表了《最新战法要旨》一书,吸收了劳埃德的思想,认为每场军事战役都要依靠基地、作战线和目标这三点来进行,只不过基地(仓库)不能只有一个,作战线也不止一条。在作战线概念盛行的年代,也正是警戒线战略的黄金时代。这种战略追求的是不经交战取得胜利,即通过机动,威胁和袭击对方的补给线和物资基地,来迫使敌人退却,从而占领敌方领土。因此,就有可能出现军事行动里只有机动而无交战的情况。约米尼是“打击战略”时代的理论家,根据他的理论,战役的目标不是“地理点”,而是敌人的军队。他推崇的是拿破仑的“总交战”。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8-15 00:38
      回复
        萨武什金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材料,但是,他从“operation”这个词的出现时间出发,而不从战争实际出发来证问题,方法是值得推敲的。operation这个词,源出拉丁文operatio,原意是“行动”。到底什么时候演变为“战役”的含义,需要考证,需要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来研究。这就象我国8世纪李白的诗中出现了“战役”一词,而其含义同后来是不一样的。因此,恩格斯军事著作的中译者用“军事行动”来译operation,是有一定道理的。冷兵器时代绵延200多年的十字军远征算不算战役,沿作战线的反复运动算不算战役,拿破仑的交战算不算战役,都有必要从战争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词出发进行研究。
        我国关于战役的形成,也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战役是从工场手工业时代过渡到机器时代的产物,同苏联官方看法差不多;另一种看法认为战役形成于公元前7-8世纪的春秋战国。认为吴楚战争,秦灭楚战争,楚汉战争等战例,就是“具有战役特征的作战”。至于为什么和第一种看法差距如此大,后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观点是考察了欧洲战争史之后得出的结论。而欧洲从公元5世纪到17世纪中叶,由于封建割据,小国林立,很难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当然也就谈不上战役。中国则不然,中国古代的各个诸侯、国家能够动员起数十万人的军队,战争频繁,因此,战役的特征出现得早。在这里,这种观点把战役的出现主要是同军队人数,当然还有战场的范围联系在一起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8-15 00:39
        回复
          同样是对欧洲战争史的考察,两种观点的结论也不一样。认为古代有战役的作者,把欧洲古代的一些军事行动,如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中的马拉松交战,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称为“具有明显战役特征的”行动,把17-18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军事行动,称为“陆战战役”,把拿破仑集中主力于一个战场进行的“总交战”(交战,俄文сражение,英文battle,亦曾译为会战)也称为“战役”。这些,同苏联的官方观点差别都是很大的。
          看来,还是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别。这里有以下两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
          第一,战役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空间、时间、兵力大小等量的指标,究竟要大到一个什么程度,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才会不是战斗,也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役?行动的目的较大,是特征之一,但它不是战役所特有的。就拿能达成战略目的来说,早期战斗也是可以达成战略目的的。协调,这是战役的一个特征,具在一定本质性的含义,但还不够。总之,对战役的本质特征,是需要探讨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8-15 00:40
          回复
            在比较中外不同的看法时,我们感到对“交战”这种行动样式的理解,以及在概念体系中有没有引入“交战”这个概念,都妨碍人们得出相近的看法。如前所述,欧洲从17世纪起,在警戒线战略的指导下,曾有过只有机动而回避交战的军事行动。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把交战,尤其是总交战,作为军事艺术的最高境界。这时,交战成为军事行动的主体,它取代战斗,成为达成战略目的的基本手段,因此它是战略性的。那么,交战是不是战役呢?苏联的多数作者,以及官方观点,还有美国的一些作者,都不认为交战是战役。例如,美国的一位作者写道:“19世纪以前,战役级作战还很少见,那时,敌对双方都是将各自的军队集中起来,实施一次激烈交战(battle),目的是给整个敌军以歼灭性打击--即歼灭战略”。苏联则更明确地说:“在军事艺术中出现‘战役’的概念以前,交战是军队军事行动的基本样式。”1923年,苏联的著名军事理论家斯维钦在解释交战何以不是战役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总交战,会战(битва),这些历史上非常具体的现象,在当今的现实中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总交战已发展为战役的主要部分。……19世纪的交战,是由一系列时间很短、空间不大、双方相距很近的战斗组成的;交战的总时间只比单个战斗的时间稍长一点。……军队在交战过程中不换班,不变更部署,不补充也不休息;除它们外,只有战术预备队还可能参加遂行交战。所有这些前提在毛奇时代都还起作用,但从日俄战争起,条件就开始变了。冲突正面开始扩大,战斗基点分散开来,散布在彼此相距较远的距离上。如果说在拿破仑时代,向敌方战斗队形纵深推进2-3公里就可导致敌军彻底解体的话。那么现在,即使深入60-70公里也未必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要想摧毁敌人,必须实施一系列战斗,连续地、顺利地实施数日战斗。这些冲突的总时间长度,已不是以时计,而是以周计。总的冲突的时间长度,同单个战斗冲突的时间长度已无任何关系。……一次突击分化为许多次突击,……数量变成了质量。交战原先只有一些依稀可见的裂缝,而这些裂缝使交战分化成了一个个战斗。交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长,使之分裂为单个的小块,只不过这些小块又组成了完整的战役。”另一位作者在1911年也曾指出,总交战解体了。它不再是一个战斗基点,而是变成了“在空间和时间上分散的许多小的战斗基点的结合”,它们在战术上不再相互联系,但是需要在目的、地点和时间上把它们联合起来并加以指导。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8-15 00:41
            回复
              在这种情况下,战役才产生了。斯维钦给战役下的定义是,“我们把这样的战争行动称之为战役,在这种行动过程中,军队的力量没有任何间隔地被用于在战区的一定地域达成一定的中间目的。”对于战役这种现象,俄国军事思想起初并未用“операция”这个词,尽管这个词当时已经存在。人们有时用“集团军战斗”,有时用“大规模战斗”,后来才固定用“операция”这个术语来表达战役。
              以上所以摘引这么一大段文字,是想给人以完整的印象。综合国外的观点,可以得出两点看法。一、交战是战斗的扩大与延长,但与战斗相比,在空间与时间上前未产生质的变化。即使是总交战,由于它是军队短时间的冲突,也未能成为战役。二、一支军队由统帅直接领导,集中到一个点上实施一两次交战(总交战)决定战争的命运。在这里,交战完成的不是中间任务,或局部任务,而是最终任务,因此它不是战役。只有当战争发展到靠一两次交战(总交战)不能解决战争的总目的,只有实施一系列交战,亦即交战体系(системасражений),即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中间局部任务来达成战争的总的战略目的时,战役才算产生。欧洲战争史上的普法战争、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俄土战争等,已经出现了所谓的“交战体系”,也就是说产生了战役的萌芽胚胎。但苏联人认为,真正成熟的战役,出现在日俄战争中,如奉天战役。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8-15 00:41
              回复
                看来,对“交战”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两种不同观点的分野,如果把交战理解为战役,那么战役的产生当然就追溯得较远,反之就较近。看来,我军的战役概念中应当列入“交战”的概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8-15 00:41
                回复
                  1891年出版的《军事和海军百科全书》第5卷给战役下过一个定义:“每场战争都是由一个或几个战局构成的,每个战局又是由一个或数个战役构成的。战役乃是从军队在战役出发线的战略展开,到最终完成战役之间的重要的、完整的阶段。”
                  19世纪9O年代初期,俄国总参军事学院开过一门新课--现代大部队战术。“大部队战术”(tактикамассовыхармий)和上文提到的“战区战术”(tактикаtеатраьоенныхдейстьий)以及后来(1912年)出现的一个新词“战役术”(оператика,即把операция“战役”同tактика“战术”组合新造的一个词),都是当时人们对战役理论所起的术语。
                  讲授大部队战术的盖斯曼上校1894年撰写了一本书《研究大部队战术的经验》,提出建立集团军,指出了这种军团同“军”的区别。此外还提出了“战役布势”的概念和具体建议。苏联作者认为,盖斯曼在这本书中提出的见解,“后来构成了战役法的内容”。
                  米赫涅维奇,是继列耶尔之后又一位享有盛名的理论家。他在其著作《战略》(1899年)中,对战役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战略行动中同时追求数个目标是可以的。因此,要为达到这些目标拨出相应的兵力。这就意味着将战略性战役划分为一系列局部战役,这些战役就规模和方法来说,同战略行动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也超出了战术行动的范围。米赫涅维奇也对5个军组成的“局部集团军”的战役布势进行了设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8-15 00:42
                  回复
                    比米赫涅维奇稍晚一些,涅兹纳莫夫对战役问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发表了著名的《现代战争》一书(1912年)。书中用主要篇幅分析战役这种现象。“本书的课题是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战役实施,从制定战役计划到结束交战。”他认为,“象整个战争划分为一系列战役一样,每个战役也划分为一系列局部的当前任务。在这些任务中,前一个任务制约后一个任务,而所有这些任务,都是由战役的统一目的联合在一起的,就象所有的战役是由战争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按目的和方向联系起来一样。”苏联作者认为,涅兹纳莫夫对战役的理解,“同我们的定义十分相近”。涅兹纳莫夫也推崇交战,他说,“整个军事艺术,特别是战略的理想,就是通过一次‘总交战’来解决战争,也就是在军事行动的头几天,在首次冲突中就消灭(或俘虏)敌人的所有武装力量。”但是,他承认,19世纪以来,只有1806年的耶拿交战有过一次这种情况。在现代战争中,通过一次总交战消灭敌人是不可能的。因此,应当在交战体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整个战争,就是以进攻者的前进和防御者的后退的形式出现的。”涅兹纳莫夫还论证了使用“集团军群”实施战役的必要性。每个集团军群可包括2-4个集团军。还提出在总司令和集团军司令之间设置集团军群领率机关这一层次。因为“直属上级首长的单位不应超过5-6个”。这样,战役按目的和任务,就划分为总战役(战略性战役)和局部战役(集团军战役)。在集团军群战役里,每个集团军遂行集团军战役。苏联作者认为,“这已经是战役理论发展的崭新阶段”,是“俄国军事思想的重大成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8-15 00:42
                    回复
                      涅兹纳莫夫是依据俄国的战争经验进行研究的。1900年以及后来的日俄战争,俄军曾组建过方面军。
                      1907年,俄军《军队野战指挥条例》规定,在战区建立集团军群及其司令部(包括司令官、参谋部)。1914年的“军队野战指挥条例》则规定建立直属大本营的方面军。
                      总之,苏联作者也承认,到20世纪初,俄国军事思想对战役理论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战役法的轮廓这时业已形成”。可以说就差提出“战役法”这个词罢了。
                      十月革命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实践,为战役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起初,同十月革命前一样,人们主要还是在战略的范围内研究战役理论。表达战役理论的术语,除上面提到的“大部队战术”、“战区战术”外,还有“军队的战役统率”(оперативноевождениевойск)、“战役技术”(опе-ративнаятехника)、“战役中的战略艺术”、“战役之道”、“高级指挥”(высшеекомандование)等,也有用“战役法”(опе-ративноеискусство)的。术语的混乱表明了人的认识上的差异,也说明战役法概念的澄清到时候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8-15 00:43
                      回复
                        三、不同概念的比较
                        由于国情不同,理论渊源上的区别,凡是建立了战役理论的军队(如中、苏、美),概念上都存在着若干的差异。比较这些差异,对于理解各自战役理论的特征是有益的。
                        (一)首先谈谈战役行动的层次,苏军的战役体系大体是按战役军团的级别划分的,依次是战略性战役,方面军战役,集团军战役(军战役)。战区战略性战役是战略行动的基本样式。方面军战役可以是它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集团军战役通常在方面军战役的范围内实施,如在独立方向上也可以独立实施。军战役与集团军战役大体平行,没有隶属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8-15 00:44
                        回复
                          我军的战役体系,按《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战役”条的解释,分大型战役(包括大的战区或方面军群战役);中型战役(包括中等战区或方面军战役),小型战役(包括小的战区或集团军战役)三种。从思路上看,我军的区分方法介于美、苏二者之间,既不完全按部队级别,也不完全按目的的大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8-15 00:44
                          回复
                            (二)关于“战局”的概念。美军把战争区和作战区的军事行动称为战争区战局和作战区战局。从用语角度看,表现出一种对古典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明显的继承性。“战局”一词约出现于18世纪初的欧洲。当时人们用它来概括一年中在一个战区内为达成一个战略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因为当时欧洲的战争往往是一到冬季就停止,双方进入冬营休息,所以每一年度便成了长期战争中划分军事行动阶段的重要标志。习惯上也是用年代来为战局命名(后来也有用战区命名的),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往往把一年中所有战区发生的军事活动叫做战局,但是更普遍更确切的说法是指一个战区内发生的军事活动”。“战局”这个译名里的“局”,就表达了一种时间含义。就象下棋或其他比赛中的一局较量一样,战局说的是整个战争过程中的一周较量。另外,战局这个术语又是和“战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表达发生在一个战区内的所有军事行动。当然,在使用中,战局一词中时间上的含义渐渐不那么绝对了,不一定非限制在一年之中不可。但是,其空间上的含义却日益清晰,因为人们对“战区”的理解加深了。战区划分出战争区、作战区等层次。战区的战略意义始终未变。美军把战争区和作战区的战略性行动分别称为战争区战局和作战区战局,从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传统来看是顺理成章的。
                            在战役概念比较严格的苏联,“战局”一词过去也是常用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8-15 00:45
                            回复
                              如在卫国战争中,就计划并实施过9个主要的战局。总参拟制每个战局的计划,经大本营讨论批准,并由大本营直接领导战局的准备和实施。但是,战后这个概念在理论上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渐渐演变为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用来表达历史上某方军队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一系列战役。60年代,曾有人提出,“战局不仅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战略范畴”,应当把战局作为制定作战计划的一种形式。其理由是,军事行动在主要战区和次要战区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季节也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把这些军事行动作为一个总的战略行动来制定计划,而应当按照地区和时间把它划分为各个阶段性的战略目的,“而阶段性的战略目的,也就是战局的内容”。持这种观点的作者是以战争的持久性为前提的,但在当时盛行的火箭核战争战略看来,战争是短暂的,不会发展到要用战局来划分战略阶段的地步,因此,企图恢复“战局”的历史地位的想法没有得到响应。值得指出的是,战局虽然没有得到恢复,但如今非常热门的“战区战略性战役”概念却是60年代提出来的,只不过当时它的地位较低,不是战略行动的基本样式。基本样式是战略核突击。进入8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美战略核力量的均衡,使苏联官方改变了对未来战争性质的判断。战争可能使用常规武器进行,并且是持久的。在这种情况下,苏军提出战区战略性战役应成为战略行动的基本样式。进而又有人提出了“战役体系”(системаопераций)的概念,并把它和战局联在一起,指出,战役体系决定战局的内容。换言之,战役体系就是战局。一次战局包括一系列为完成战略任务、战役战略任务和战役任务而逐次遂行的战役。显然,在这里,战局(战役体系)是比战区战略性战役更大的概念。但是这种看法尚未见诸官方文件。只能说建立比战区战略性战役更高一级的战略行动层次的趋势已经出现。如果“战局”的概念得以恢复,那么,苏美两家在战略行动的层次划分上就殊途同归了,即苏军的战局(或称战役系列)相当于美军的战争区战局,苏军的战区战略性战役相当于美军的作战区战局。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8-15 0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