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汉服吧 关注:397贴子:2,384
  • 8回复贴,共1
《汉服略考》--关于汉服概念及发展史的第一篇专业学术论文
张梦玥女士,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溟之幽思)(学士)


1楼2015-07-24 20:40回复
    遍查字典、词典,没有词条解释,甚至也没有论文论述,似乎大家更喜欢用“古装”而忌讳用“汉服”[2]。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偏正式限定性短语。“服”即是“服装”“服饰”“衣服”[3];前面的“汉”是限定词,表明“服”的外延局限在“汉”涵义覆盖范围内。或者说,“汉服”隶属于“服饰”概念,是其一个具体分支,且具备“服饰”的一般属性。
    那么“汉服”本身的特定涵义又是什么?难道是“汉”与“服”的简单相加吗?我们从文献中寻找答案。


    3楼2015-07-24 20:42
    回复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8]。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9] 故而中国享有“衣冠古国”的美誉。


      5楼2015-07-24 20:42
      回复
        与“汉服”词汇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渠犂传:“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汉承秦制[10],衣冠是在先秦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衣服制度”也就是“华夏衣冠制度”。


        6楼2015-07-24 20:42
        回复
          唐代,华服又有一个新的名称“唐服”[11],如“耋老千人拜且泣……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12]、“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13] 又如白居易的《缚戎人》云:“一落蕃中四十载,身著皮裘系毛带。唯话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将吐蕃服装与唐服相对比较,并把穿唐服与“汉家礼仪”联系起来;元稹也有《缚戎人》:“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前句描写心向大唐,后句“梳汉发”正是簪笄礼的别称。因此,狭义唐服或唐装就是指称华夏衣冠。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7-24 20:44
          回复
            汉朝以后,人们逐渐用“汉人”一词来指代华夏人。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便是汉族传统服饰,如“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14] 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如“结赞以羌、浑众屯潘口……诡汉服,号邢君牙兵,入吴山、宝鸡,焚聚落,略畜牧、丁壮,杀老孺,断手剔目,乃去。”[15] 尽管唐代与汉代常服是两种款式,但是“汉服”一词已经完全定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7-24 20:44
            回复
              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统治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16] 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辽史》卷五六志第二五仪卫志二汉服条)。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7-24 20:45
              回复
                近古以来,汉服已经不是单纯的辨别尊卑等级的工具了,还具备了标志民族、社稷存亡的功能,例如金人天会间下令“剃发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就坚决不从而死。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逐回漠北,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易服,“壬子,诏衣冠如唐制”[17],也是这个道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7-24 2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