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吧 关注:27,525贴子:176,375

【连载】兰陵王的仕途生涯杂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旨在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北齐社会的一些知识点,不是通篇只提高肃,主要依照北齐书和碑文记载关于高肃的经历按时间顺序提取关键词,每一节围绕一个关键词开说。
固定参考书目如《魏书》《北齐书》《隋书》新旧《唐书》《通典》等不再重复标注,由于北朝社会研究的现代著作已经相当丰富,每一节单独的参考资料可以保持不在三篇以下,这些参考资料和没有使用其观点但值得一读的延伸阅读资料在每一节末尾标注。


IP属地:重庆1楼2015-07-01 14:35回复
    o。o码!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7-01 18:39
    回复
      沙发!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7-03 17:36
      收起回复
        然而今天并没有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7-05 13:41
        收起回复
          2、可执簪白笔 是何种荣誉??


          IP属地:上海13楼2015-07-07 09:27
          收起回复
            沙发!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7-09 13:14
            回复
              谢幕
                乱世中的交聘活动随着隋的统一而落下帷幕,回顾后三国时期的交聘情况,北周是三方中行动最为积极、策略是最为成熟的,北齐相较之下并没有把握主导权。北齐与北周,一开始是568年北齐派使者求互市,宇文护予以拒绝。四年后的568年才成功交聘,之后八年交聘18次。北齐与陈,陈霸先557年自立后遣使北齐称藩朝贡,北齐高湛时期双方交聘频繁,但是最后北齐还是输在了北周“联陈懈齐”的策略之下。
                这应该归咎于北齐君主贪恋享乐,对于战争未做积极的准备,对外交活动也缺乏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聘使们跋山涉水来到异国他乡不辱使命,所做的付出却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得到的是一个看似徒劳的结果,然而他们打通了因战乱断绝的交流渠道,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增进了彼此的认同,为大一统时代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这些无形的贡献比起有形的、可视的利益更加难能可贵。
                最后,见证了散骑官起始、兴盛、衰落的九品中正制被三省六部制取代,三省六部制对之前行政制度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做了相应的弥补和变革,最终散骑官们在隋代并入门下省,低调地延续着自己侍从顾问的职责直到消亡。


              IP属地:重庆16楼2015-07-09 13:16
              收起回复
                没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7-12 13:53
                收起回复
                  终于更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7-16 20:43
                  回复
                    实封与虚封
                      前文提到中原的爵制传承到魏晋时期再度推行了五等爵制度。受东汉以来士人追求复古西周典章的思想影响,最早出现于《周易》“开国承家”的“开国”一词被正式加入了爵位名称之中。
                      南朝承袭魏晋爵制,而在北方,爵制则因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几经冲击,有时异族统治阶者只是将部落的内核套用于中原爵制的外壳之下。
                      北魏自道武帝登国元年(368年)至太和改制以前实行虚封制度,爵位名称上是套用了五等爵名称,但其获爵者只有封国之名,享受相应的荣誉和地位,而没有食邑。
                      这便是受部落制度影响的缘故,北魏前期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靠战争掠夺,尚未形成以赋税为主的农业化社会财政体系,贵族的收入也多是靠战争获得战利品按部落时期的方法分配,辅以抢夺、贪污等,食邑并非其经济来源(同时,官员方面也是如此,直到皇兴太和年间推行官俸制之后,才有了正式的俸禄收入)。
                      而后北魏社会进入转型期,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首先给予受封的皇族爵禄,太和十六年开始对爵制进行改革,实行实封与虚封并行的制度。
                      实封爵与虚封爵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实封爵的名称中加有开国二字(此处爵位是指公侯伯男子这基础的五等,王一级则不需要加开国),称作xx郡开国公、xx县开国伯等;虚封爵也称散爵,即散公、散侯等,不过这是在与实封爵并写时为了区分的称法,实际受封仍然是称xx郡公,而非xx郡散公,只是不加开国字样。
                      实质的区别则在于两者的等级有差和是否有食邑。
                      改制后北魏的王与开国郡公同为第一品;
                      散公和开国县公同为从一品;
                      开国县侯,第二品;
                      散侯,从二品;
                      开国县伯,第三品;
                      散伯,从三品,后面以此类推。
                      食邑更简单,实封爵的封地即为其食邑,虚封爵与封地的关系还是和北魏前期一样,没有食邑。但是北魏实行的这一并行制度灵活性很大,已经授予散爵的人在今后的时间里若有功绩可以再受封开国爵得到食邑,一人兼有两种性质的爵位,他们的后嗣可以分别继承。


                    IP属地:重庆21楼2015-07-18 10:58
                    收起回复
                      神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5-07-18 14:55
                      收起回复
                        lz总是发一些高端的贴。。。果断收藏。。。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07-18 19:06
                        收起回复
                          已收 参考价值高!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07-19 01:13
                          回复
                              东魏开创到北齐盛行的食干制度,与北魏末以来爵位和食邑的大量滥封有关。
                              都说乱世出英雄,时局的动荡的确会给予人们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然而此时涌现出的功臣必然比和平时期更为密集,统治者需要不断地赐予爵位和食邑来奖励和拉拢他们,长此以往导致了食邑的总量趋近饱和,影响到国家财政,亟需调整。
                              因此北齐时期的开国爵并不一定会得到完整的食邑,在开国爵内部亦存在虚实之分,如何辨别主要还是视封爵后有无食邑的记载来判断。
                              而食干的干是指州、郡、县这三级行政区域中隶属国家的杂户,简单说来食某州干的意思就是可以役使本州的杂户,而这些杂户中若有人使用钱物代替服役,那么这些钱物便直接成为食干者的收入。在食邑制度调整后食干成为贵族和官员们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由于食邑的收入是税收,而食干得到的是徭役和替代徭役的钱物,两者的内容并不一样,所以同一地区可能即是某人的封地,又是另一人的食干地,比如赵郡即是高睿的封地,也同时是段韶之子段深的食干地。就这一点再提一下,关于高肃墓碑碑阴的内容,天统五年处的记载马忠理认为是有“五年……瀛洲”字样因此是其担任瀛洲刺史的时间,但据鲁迅收录的碑文中此处写的是“公五年,还朝,授济州x原郡干”,认为是写的食干的事,韩理洲最新校对的《全北齐北周文补遗》也是采用的后者。不过,河北文物部门未曾公布过碑阴的拓本,加之还要考虑民国至今风化的问题,此处还不好判断,先存个疑问吧。


                            IP属地:重庆27楼2015-07-30 14:18
                            收起回复
                              沙发!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08-01 11: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