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春秋时期道家吧 关注:25贴子:402

《道德经》白话批注 - 太上老君注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01→观妙章第一
第一讲道与名
道可道。
今天由我来讲道。那么道是什么呢。道这一个字。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虚空之间。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类是难以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
可是。世人却偏偏喜欢以语言。或文字去表达这个道。而目说得很多很多。
非常道。
依我看来。这只是口头之道而已。因为这个道。如果是可以讲出来。或是形容出来。就不是真正本来的道了。更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因为讲出来的道。只是描写与形容而已。与事实毕竟是距离很远的。
譬如说。一张桌子。就是一张桌子。你就是巧夺天工。画得跟真的一样。毕竟还不是真正的桌子。这就是。本来的东西与形容描写的差别距离。可是世人就是这么顽固。喜欢门户之争。都去强调我们才是道。你们不是道。而且每个人所强调的道都不一样。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衡突与矛盾。
因此。我看到这种情形。才发觉到。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因为这只是形容与描述而已。而真正的道。是无法形容与描述的。
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谈到说。我说法四十九年。实在是没有说法的。如果你们以后讲。我有说法。就是在毁谤我。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对道的体悟。也是难以使用言语代替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体悟大道的话。只想依靠别人的说词。像这样的了解。还是离道很远的。
名可名。
名这一个字。是指宇宙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个时候宇宙万物。都没有名字。可是没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名字。
一旦到了。宇宙万物变成有形体。可以看得出来。又可以摸得到的时候。人类就会给它立个名字。可是这只是人间的巧立名目而已。
非常名。
因为万物是经常在变换更改的。因此这个名字也就跟着变换更改。譬如人的名字。随着人的死亡之后。这个名字也就跟着死亡。所以有名字的称呼。都不是并正长久的称呼。
无名。天地之始。
所以说。没有名号及没有名称的东西。才是天地之间的原始。
有名。万物之母。
照这样说来。称呼与名字。不就像万物的母亲吗。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同窍)
所以我说。人的心灵在清清净净。连一点欲望也没有的时候。才能观察出一切万物的本来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满欲望的时候。所观察到的。只是万物的外表而已。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另本作元)
以上两种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所观察到的事物。当然就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这不是很玄吗。
玄之又玄。(玄另本作元)
在如此玄妙之下。如果我们再深入去探讨的话。便可得到更玄妙的问题。你相信吗。
众妙之门。
所以我说。研究道这门学问。的确是所有玄妙之门中最玄妙的了。你说不是吗。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5-06-18 14:44回复

    002→观窍章第二。(窍另本作徼)
    第二讲相对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假使为了表现美好的形相。就一再去虚伪的巧扮。像这种作为。难道还能算是美好吗。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让别人知道。才去作善事。那么这种行为。还能算是行善吗。
    故有无相生。
    因此凡事没有。有的感觉。就没有。无的感觉。因为有与无是相对的。
    难易相成。
    没有困难的感觉。就没有容易的感觉。所以困难与容易。也是相对的。
    长短相形。
    没有长的名称。就没有短的名称。所以长与短。也是相对的。
    高下相倾。
    没有高的名称。就没有下的名称。所以高与下。也是相对的。
    音声相和。(声另本作闻)
    没有小声的分别。就没有大声的分别。所以小声与大声。也是相对的。
    前后相随。
    没有前方的分别。就没有后方的分别。所以前方与后方。也是相对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圣人知道以上这些相对的问题之后。为了要超越褒奖与烦恼的包袱。所以他就以无为的心去处事。因为以无为的心处事。他就不会感到困扰。因此他对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欢以辩论的语气去实行。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他会学着天地培养万物一般。不辞辛劳。而且不自傲。更不视为己有一样的无为。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因此圣人。他以天地之德为榜样。所以就做了许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许多事情之后。还是感到自己没有做一样。因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后。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像他这样宽容大量的涵养。连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缘。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万古流芳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5-06-18 14:45
    回复

      003→安民章第三
      第三讲无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一个人最好不要标榜自己的尊大。就不会让人去争取虚名的地位。那么人与人之间。反而能达到和平相处。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要特别去标榜。或是珍藏难得的财货。这样别人的不会有贪欲的妄念。而沦为盗贼。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因此。由以上的启示。我们就可以了解。如果不去见。那些足以起心动念的声色货利。心思就不会受到外物的迷惑。
      是以圣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断除一切的邪思妄念。为首要的步骤。因为能断除邪思妄想念。身心才能神清气爽。精神饱满。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再来又教人。消除高傲与自满的骨气。及不择手段的互相竞争之心。能够这样的话。争端就平息了。再其次。是增加人的体魄。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坚定自强不息的概念。更保持天真和谐的状态。又没有伪诈的心智。及争夺的欲念。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像这样教化人民的方法。纵然有几位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为无为。则无不治。
      因此。照这样无为。又安然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天下那里还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5-06-18 14:45
      回复
        004→不盈章第四
        第四讲道的功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体虽然像虚空一样的渺茫。然而它所产生的能量。却能让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渊兮似万物之宗。
        它深厚博大的样子。不就像万物的宗主吗。
        挫其锐。解其纷。
        因此它的本性是虚无弥漫的。决不锋芒显露。这就是它没有争强好胜的斗心。就因为它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它有解脱纷扰的宽宏大量。
        和其光。同其尘。
        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尘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
        湛兮似若存。
        在清静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见它的妙用。是如何的广大又变化无穷。难怪凡俗的人。难以观察它的迹象。只是说它好像存在的样子。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体既然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间又无迹可寻。所以吾也不知它的来历。但是它应该在主宰万物的上帝之前。就有了它的存在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5-06-18 14:46
        回复

          005→守中章第五
          第五讲天地与圣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真的不仁慈吗。为什么将万物。当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样。用过之后就不要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真的不仁慈吗。为什么将天下百姓。当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样。用过之后就不要了。
          其实天地化育万物。是遍及一切的。圣人博爱的精神。
          也是遍及一切的。他们的心境。绝不存有偏狭之意。与分别之念。因此万物的退化。完全是随着他们的因果造化。这怎能怪罪天地的不仁慈。或是圣人的不仁慈。其实这完全是人民自己所作所为。自己招来的因果祸福啊。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
          多言数穷。
          因此天地与圣人的心境是无为的。而现在有些人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守中庸之道。常常以为自己很聪明。妄作主张。固执己见。互不相让。像这种作为。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
          不如守中。
          如果要像以上这些多余的做作。倒不如守住中和之道。譬如说。
          一。眼睛如果不多看。魂气就隐藏在肝脏。
          二。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气就隐藏在肺脏。
          三。嘴巴如果不多说。神气就隐藏在心脏。
          四。耳朵如果不多听。精气就隐藏在肾脏。
          五。身体如果不多动。意气就隐藏在脾脏。
          以上这五种神气。如果能够守中。身体中的五气自然归于本位。浊精自然化为元气。元气自然化为神气。神气自然归于虚无之中。这就是修身的要诀。性命的关键。学道之人不可不知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5-06-18 14:46
          回复
            006→谷神章第六
            第六讲无形的真神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天地有无形的真神。人体有无形的元神。这都是虚无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现在我们就简称。祂为万物之母吧。
            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万物之母。虽然毫无门路可寻。但是天地万物。无不是从此而出。从此而入。因此祂才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呀。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所以妙有之门是至虚至无的。是用之不尽。取不不竭的。像这种变化的玄妙。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5-06-18 14:46
            回复
              007→无私章第七
              第七讲无私之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无法计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这个天。地仍然是这个地。可见它的生命是长久的。那么天地为什么能够如此的长久呢。就是因为它不是自己生长自己。而生长万物。不为自己而为别人。所以它能够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因此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也学着天地一样。将自己的事放在后面。将别人的事放于前面。可是祂的灵性。却永远在别人之上。
              外其身而身存。
              祂虽然将自己置之度外。但是祂的真我。反而永远长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就是圣人。祂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祂的伟大。而且等到祂的身体死了以后。祂的灵性永远超脱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轮回之苦。还受到后人的敬仰。这就是祂没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5-06-18 14:47
              回复
                009→持盈章第九
                第九讲为人的道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为人的道理。应该知道进退的分寸。凡事适可而止。不要自夸自大。因为自信自满的人。往往就像水溢流出来一样。得不偿失的。倒不如放下自大自满的心。使得自己安逸恬适。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自恃自己聪明才智。就锋芒显露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排斥与打击。因此这种人就不可能受到别人的拥载与爱护。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与玉虽是珍贵之物。但仍是身外之物。因此纵然是富有之人。金玉堆积满堂。一旦临命终时。还是守不住的。所以修道之人。倘若能直取身中之金玉。养性命之真常。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也。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还有富贵之人。如不生骄傲之心。他人必定会以让恭之心。礼敬于你。倘若贪恋富贵又骄傲自得。这将使人嫉妒批评。又是自取祸殃的开始。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所以。只有成功身退的人。才最合乎自然的天道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5-06-18 14:48
                回复
                  010→玄德章第十
                  第十讲修道难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修道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因为人心一外驰。魂就与魄相离。那么你们能够保持神不外游。意不散乱吗。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你能够专守先天的元气。如婴儿赤子一样。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吗。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你能洗除贪执之心。自净其意。使心灵清净澄澈而毫无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你能在爱国家爱民族。或是治理国政的时候。保持一种天真博爱。自然无为之心吗。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人心为一身之主。那么你的一身之主。在喜怒哀乐出入动静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守住安静柔弱呢。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你们能够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后。还能保持不以聪明为骄傲。而守住无见无闻。无为无欲的境界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以上这些道理。其实都是要你们学习天地一般。因为天地虽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但是它仍然不把万物当成自己的。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它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还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长养育万物。还不认为自己是主人翁。像天地这种作为。便可称为最深。最厚最高。最远...()
                  最远...[]→原书漏印。
                  玄者妙也黑也。玄通元始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5-06-18 14:48
                  回复
                    011→虚中章第十一
                    第十一讲无的用途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车轮要三十支径木。插入中间的轴心。这个车轮才有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制造盛物的器具。要留个中空的地方。这些器具才能盛物。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开凿门窗。要留个空间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说。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无形的空间。才是活动的地方。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通行无碍。如天与地之间。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
                    余地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5-06-18 14:49
                    回复
                      012→为腹章第十二
                      第十二讲追求外在的人
                      五色令人目盲。
                      追求外在的形色。将离去本性的灵明。譬如声色货利本是身外之物。但是受到眼睛物欲的影响。就会流逸奔驰。因此五色使人的本性趋于迷盲。就是这个原因。
                      五音令人耳聋。
                      贪求外在的声色。也会使人本性蒙蔽。一旦蒙蔽了本性。正法的声音。就难以听入心灵之中。像这种人不是好像耳聋的人吗。
                      五味令人口爽。(爽另本作臭)
                      人一旦贪求食物的滋味。本性便被味觉所惑。所以五味常使人的本性流逸奔放。而不知本性之中。淡中有味。如子曰。饭疏食饮水。而乐在其中。此就是真味也。
                      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田另本作畋)
                      如果人无所事事。每天骑着马。追逐鸟兽打猎竞技。这种人将会使自己疯狂于斗争之心。导致身心不宁。而迷失天赋之本性。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拥有珍贵宝物的人。常使自己行动受到妨碍。而过份虚荣的人。往往会不顾节操以至身败名裂。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圣人知道物欲之害。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就不去强求物质的享受。一心一意。常养性中之腹饱。不爱外物而乱心。就是这个原因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5-06-18 14:49
                      回复
                        013→宠辱章第十三
                        第十三讲宠爱与羞辱
                        宠辱若惊。
                        世人皆注重于宠爱与羞辱的差别。所以一旦遇有外来的宠爱或是羞辱。就感到惊慌而不知所措。
                        贵大患若身。
                        而圣人就不同了。祂对于别人的宠爱。就好像我们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因为人身是四大(水火风土)假合。
                        何为宠辱若惊。
                        为什么宠爱及羞辱会让吾感到惊慌呢。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
                        因为宠爱就好像得到功名富贵一样。有一天恐怕又要失去。而羞辱就好像被辞职的人。将要受人嘲笑。
                        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为什么有身体是祸患呢。因为人生在世。有了此身。便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圣人便将这个身体当做祸患。更将别人的宠爱与羞辱看成。我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
                        所以有道的人。他虽然得到尊荣的地位。但是他不视为自己的荣耀。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尊贵。就是天下人的尊贵。自己的荣耀。就是天下人的荣耀。像这种有道之人。我们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因此。如果有人贵重自己的身体。但并不为了贪享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拯救天下众生的大任务。像这种人。我们就可以将天下托负给他。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5-06-18 14:50
                        回复
                          014→道纪章第十四
                          第十四讲无相无声无形
                          视之不见名曰夷。
                          看不出什么东西。就叫做无相。
                          听之不闻曰希。
                          听不出什么声音。就叫做无声。
                          搏之不得名曰微。(搏另本作抟)
                          摸不着的东西。就叫做无形。
                          此三者不可致诘。
                          以上三样。无相无声无形。就是道体的微妙。所以世人是看不见。听不到又摸不着。这就是道体的不可思议之处。
                          故混而为一。
                          虽然无相无声无形的理论。可以分开来说。可是它的本体其实还是混合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凡是有一边明的。就有一边是暗的。如上面是明的。下面就是暗的。而道体的微妙就不同了。它上面不是明的。下面也不是暗的。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它绵绵不绝。充塞于天地宇宙之间。似乎是有个物体。又难以立言。因为它毕竟是非常虚无的东西。虽然它生长了万物。而又好像不是它生长的。
                          是为无状之状。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物体。
                          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所以有人说道体为恍惚不定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如果你想在前头去迎接道体的话。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头。你要是想在后面跟着它。你还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因此圣人就是秉着持着。这古始以来就存在的道。去治理世间的
                          一切。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所以。我说能够知道古始之道的人。就是知道。道的系统的人。因为这个系统。就是道的纲纪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5-06-18 14:50
                          回复
                            015→不盈章第十五
                            第十五讲古代的有道之士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时候的有道之士。他们的灵性是微细奥妙的。他的本性是永远通达的。这都是外人难以窥测。难以了解的玄机。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就是这样难以窥测他的玄机。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话。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另本冇兮)
                            比如他们在处理事物方面的行动。绝对不会急迫冲动。就好像古时候的豫兽一样。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的冰结冻了。才敢走过。否则未等到河水结冰。就鲁莽走过去。不是等于自己去送死吗。
                            犹兮若畏四邻。(另本冇兮)
                            他慎独的工夫。就好古时候的犹兽。要下山一样的谨慎。不敢扰动山下村庄的百姓。否则它的生命就危险了。
                            俨兮其若客。(另本冇兮)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他为人恭敬的样子。就好像身为主人。礼遇贵宾一样的谨慎。不敢轻举妄动。
                            涣兮若冰将释。(另本冇兮)
                            在心性清静方面。他对一切外缘的干扰心不染着。就好像春风中的冰。自然的解冻散开一样。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就好像一块木头尚未雕琢一样的朴实无华。心胸的开阔。就好像空旷中的山谷。能够虚受一切。涵容万物。
                            浑兮其若浊。(浑另本作混)
                            并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将自己混合在污浊的水中一样。这就是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圣人。所以才能成为圣人。凡人自命不凡。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的道理呀。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澄另本作久)
                            所以。谁能像他们(古时有道之士)。在动荡之中。还能除去心中污浊的恶水。使他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在安定自守之中。久久以待使体内的清正之气发动呢。
                            (另本多孰能阳以久静之徐阴。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敝另本作弊)
                            因此能够保持以上这章道理的人。他一定是虚心知足的人。不自满不自傲的人。就是因为他不自满。不自傲。只是为了世人着想。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5-06-18 14:52
                            回复
                              016→复命章第十六
                              第十六讲致知的极点
                              致虚极。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达到虚无妙境。虚空妙有的时候。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达到大智慧的极点。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另本作后)
                              那么万物的生长。孕育。死亡。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观察到有形的物体。又能从有形的物体。观察到无形的气胞。这些生生化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去发现它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奥妙。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因此虽然万物是众多的。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万物回归到自己生命根源的。叫做静。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回复到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长生。知道什么是长生的人。可说是明白。什么是假我。什么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灵性不灭的人。大都是胡乱想。或是异想天开的人。因此容易轻举妄动。一旦轻举妄动。往往就要招来灾殃了。
                              知常容。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他能容受一切。无所不包。所以这种人的心胸开朗。更是大公无私的。
                              公乃王。王乃天。
                              像这样至公无私的人。就会将挽救苍生。视为己任。这就是圣人了。所以圣人也称为王。既然是王。必然是顺天行事了。
                              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殁另本作没)
                              能够顺天行事。就合乎真常之道了。能够合乎真常之道的人。就是假我的肉体死了。也不会六道轮回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5-06-18 14: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