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吧 关注:1,194贴子:3,449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第一条。提出太阳病的概念。脉浮为表,太阳亦主表,脉病相合。
头项,太阳经及督脉之部,今被邪阻,经脉正气不能正常运行,筋脉不能自由舒展,故强。痛者,邪阻,卫气不流行,不通则痛。强与痛不同,可并存,可分别存在,不可拘泥。恶寒,寒邪所侵,阳气受阻,不能再御外寒,宁能不恶?亦同性相斥之义也。
太阳主表,为人之屏障,邪入所入,先于此。轻者背恶风寒,重者及于全身。

望同道多指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6-07 10:39回复
    风寒感冒,多见头痛恶寒,脉浮者,即可按太阳病辨证施治。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6-07 10:42
    收起回复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当合1与2病症全部,即发热、汗出、头项强痛、恶风寒、脉浮缓。(概念)
      风,实为寒之轻者。寒多兼风,风未必寒。发热汗出,风性阳,善开泄,卫气散也。恶风为轻,恶寒为重。脉缓者,风开泄营卫之气,脉鼓动之力减少,故尤易见于营卫不足者。注家多以太阳中风为表虚证,义理颇同。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6-09 09:42
      收起回复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害。
        太阳伤寒,1+3,其证:恶寒、头项及身体皆痛,脉浮紧。兼证:发热、呕逆。
        伤寒,自重于中风。风寒犯表,闭阻营卫,腠理气不流行,头身痛,必然之症。寒性收敛,脉气亦收敛,故紧,脉中阳气与寒争战故紧。必,一定、必然之意。发热,或然症,未者,有将来之意,意为后面必会发热。伤寒发热必高于中风发热,以邪重,正邪相争亦剧。呕逆,或然证,寒欲入内,阳拒之,故逆而上行。
        按:头身疼痛、呕逆、恶寒,又未发热,极似内寒,宜慎重辩证,切勿鲁莽用药。其辨别之法,大家讨论切磋,相互提高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6-09 09:43
        收起回复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一日,谓初得病,非只止一天。太阳受之,即太阳病,包括中风,非只言伤害也。脉静,与数急相对言,静为阴,为不动,即脉如本病相合,未变化之意。诸症未变,故未传。反之则传。伤寒有呕逆,中风有干呕,此为欲吐,吐重于呕。颇,频繁之意。更加躁烦,脉数急,阳热已盛,故断为传。不唯太阳病,诸经皆然。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6-09 09:44
          收起回复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括中风也。二三日,谓非止一日。不见其他经症,病尚在太阳也。太阳病传阳明少阳者多,故举二经言,非不传三阴也。

            大家可讨论太阳病有无传三阴经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6-09 09:44
            回复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条含4层涵义。
              1,太阳温病:发热,渴,不恶寒,脉浮。渴者,热伤津液。不恶寒,因非风寒所致。虽发热而渴,但脉浮,邪仍在表。此非中风伤寒,故另立名曰:太阳温病。此条未出方,注家多认为以阴旦汤主之。亦有以防风通圣、双解散治者,然即名温病,当属风温外感,法用辛凉解肌,宜银翘散类。
              2,太阳温病坏病:太阳病中风伤厝宜汗,法用辛温;太阳温病误用之,则身更灼热,两热相合也,虽强汗出,邪终不去,变成坏病。可见治表,汗法当分温凉之异。
              3,太阳风温:身灼热,自汗出,身脉浮。此条有两大争议,即坏病说与本病说,留与读者辨论 。身热汗出脉浮,风温袭表的证。身重, 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皆一派温热伤津伤气,经络关窍失滋之象,为或然证。
              4,误治论辨:风温当辛凉解肌,若误下,则液亏而溲不利,无源也;直视,津不上注而目系急,失溲,源泉大伤而无尿,伤之重者也。被火,古代火治法,如覆被、向火、火炕、火慰、火针之类。以火治热,迫热入血,轻者血热发黄,剧者液失神越,为惊为痫为搐。若医者尚不思改弦易张,更迫其汗,则轻者重,重者死,逆之轻者尚可挽回,再逆则是医杀人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6-09 09:45
              收起回复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经中常言,阳生阴死。太阳病至七日,阳气渐生,正气来复,邪气当散,当自愈。不愈而欲再经,邪气胜于正气,犹未去也,故针足阳明三里穴,一助正驱邪,一泄邪气之盛,邪不胜正,邪自去而愈。针阳明者,太阳邪热,顺传阳明也。而足三里,扶正祛邪,助胃厚肠,即中州定,四维服之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6-09 09:47
                回复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巳时至未时,即9-15时之间。太阳病的病机为阳气被风寒之邪郁遏,太阳为开,为三阳,经气为风寒所阻遏,卫气闭塞,须阳盛胜邪,腠理开,邪始泄,病始愈,即经云“开鬼门”是也。巳至未即9-15时这段时间天地间阳气最旺,天人合一,人体此时阳气亦为最旺,内外相合,人得天气之助,则正气盛而有病邪得解的可能。况太阳经为寒水,复感外寒,今亦得天人内外两阳抗之,故愈于已至未上。此条文浅言深,道及医学至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6-09 09:48
                  收起回复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即太阳中风病。表解而不了了,言经治之后,大邪已去,余邪未了。了了,模糊不清。十二日愈,一言传经尽也,非也,即曰传经,何为表解?言十二经尽亦非,内经灵枢论卫气,昼行阳夜行阴,一日而遍周身,何经未达?十二日已运行十二遍矣。
                    吾解:风家,风寒表证,风轻寒重,然必相兼为病,不独风也。邪袭肌肤,阻遏营卫,营卫不独行,阴六日,阴尽出阳,邪未尽解者(不了了),阳复六日,阴阳相平,正足则邪去故自愈。故知邪微者,可不药自愈,期之十二日。与今西医言外感为病毒感染,属自愈性疾病,多在两周后自愈 ,暗暗相合。然差距已达两千年之远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6-09 10:19
                    收起回复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言真假寒热之辨。身大热,浑身上下皆发热,若内外皆热,则恶热,同气相斥。今反欲近衣,外虽热,里寒求助也,故为外热内寒。若全身皆逆冷,而反恶衣,则寒在表,而热实在里,着衣助热,故恶之。骨髓,在里之意。此条当引一反三思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6-10 15:50
                      回复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此论太阳中风之治法。
                        阳浮,即浮脉,卫强也。阴弱,按之脉减弱,营弱于卫也。风邪中于卫,风阳卫阳,两阳相合,胜于一营阴,营卫不对等,故诸证起。发热汗出恶风恶寒,皆太阳中风症必有。鼻鸣,鼻塞,肺卫邪侵气壅之象。干呕,邪欲入而正拒之,邪不得入而返道上逆之象,为脾胃中州奋起抗邪之兆。
                        桂枝汤为伤寒第一方,论家甚多,不复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6-11 10:46
                        收起回复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此条症状,皆太阳中风症必有之症,投桂枝汤无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6-11 11:38
                          回复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病,括太阳中风伤寒二症。项背强硬不柔,府仰不能自如,风寒客于太阳颈项运行之部,留而不去,经脉牵引失柔,是为局部之实证。今反见汗出恶风,乃实为卫表虚怯受邪,非大实邪也,故以桂枝和营卫疏肌表,加葛根生津升清,解太阳溢入阳明之邪,杜邪欲入之路,仍从太阳而出。
                            按:方名桂枝加葛根,且汗出恶风,方中恐无麻黄,否则与葛根汤相同,与桂枝加葛根汤何异?
                            按:葛根为治项强要药,舒筋生津,升清解肌,先煮气锐先行,入阳明驱邪解肌达卫,共桂枝以驱邪出卫,诸邪自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6-12 09:25
                            收起回复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不汗而不,非其治也。轻者太阳症仍在,邪未从下解,亦未因下而乘虚传里。何以知之?太阳病仍在,而胸中气上冲。正气不为下而伤,邪欲入而正气拒之,故觉气上冲,与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则愈。若下之,无气上冲,邪未入里者,仍宜以太阳法治之,如加味桂枝汤;入里者,宜随证治之,不可拘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6-15 16: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