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吧 关注:232,623贴子:1,255,993
  • 4回复贴,共1
昨日在文学报的微信订阅号里看见一篇文章,关于朱自清的。我想大家看见朱自清,大多会想到《荷塘月色》、《背影》等教科书里的文,而《荷》首当其冲。但是文章开头就对这篇文做了批判,并称,除却《背影》可读外,其他作品都有点做作。朱自清作为散文家,被用“做作”一词评价,也算诡异。而做了这番评价的竟是叶圣陶。当然,若是这篇文章一直在批判朱自清的文,那实在没什么存在价值。文章以欲扬先抑的手法着力评价了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终于还了朱自清一身"清白"。故而也就讲到朱自清早年与中年后期作品的差异。文章引苏东坡的一句话大赏朱自清: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说得直白些,也就是沉淀二字。
又想起看见一篇吐槽文青的文,觉得有些观点很有意思。比如文艺青年们的喜静,贾平凹的秦腔会使文青们大惊失色。这样的说法诙谐幽默,但也不算夸张。我几百个qq好友,有多少人偏向于喜欢古风,整天君王美人,战场硝烟,有多少人人喜欢白落梅之流的文。又有多少人强说愁,想着远离俗世,安静生活,或者背着单反,自由远行。然而这一切都使他们不得,故而再发愁意。
当然,喜欢什么本身没什么错,毕竟这样的年代,出现这些实属平常,谁没有过一场幻想,以前的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闲时看书养花,自在安好,笑对生活。只是那些年轻一代的人大喊着喜欢文字,文字终归是文字,文学,倒慢慢疏离了。
难得有几个人,在我po书时会跟我说,你的什么什么书我也有,我也看过。但是我很少看见他们写文,我想他们不因生活的一丁点不如意而浮夸于文字。
以前经常发一些心情随笔,或者风景类的随笔,虽然也被人评价文采不错,但后来自己翻看总觉得不好,十分欠缺深度。写的东西便止于东西表面了。现在也就很少再动笔了,只是偶尔写点感想,不至于让笔头生锈。想着渐渐走进生活,慢慢有记录,边看边想边记录或许会更好一些。


1楼2015-06-04 04:31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06-05 08:54
    收起回复
      我的心境,已如渺渺青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6-05 10: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