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吧 关注:1,892贴子:12,643
  • 3回复贴,共1

两个古典问题(白马非马与濠上之辨)的逻辑新解及另外两个话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白马是马说的是概念间的一种关系,有说成种属关系的,也有说成包含关系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说马概念要比白马概念高一个层次,白马概念是马概念下分化出的一个子概念,二者符合种属概念间具有的内涵与外延反比规则,这是常规用法,民间日常用法。
白马非马说的是二者之间的区别和差异,而不是二者之间的联系,强调的是白马之白的特性,而不仅仅具有马之共性,从这个方面或角度来看,它们是不相同,不一致的。
白马非马与白马是马这两个命题从形式上来讲违背不矛盾律,但从内容意义上来讲又都合乎语言表述规矩,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如果采用辩证观点来看,它们都是可用并有效的,只是句子的表述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严格来讲,问题出在连介词‘是’上面,另外还有语句缺省上面,如果能够把这两方面解决好,那么就不会存在语句歧义了。
比方说换一种表达形式:白马属于马,白马不等于马。歧义就会消失,问题也就解决掉了。
语句歧义是人类社会中一大天敌,造成巨大内损与空耗,甚至由此误导,误解,误会,误判而带来重大伤害,比如说纷扰与战争等。
这就需要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们去努力化解掉它,兴利除弊,规矩方圆,责任与价值很高,意义深远呀!另外,还可以采用白马包含于马这种集合论表述方式的。即白马包含于马但白马不等于马,这就是白马是马与白马非马这两句话的逻辑意义呀!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方法上面都存在问题,模糊不清,歧义繁多。比如说‘是’词就用的很泛滥,‘或’词就用的很混乱。
濠上之辩的简述:鱼乐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不知你你也不知鱼呀,我知之濠上也。
第一点:一开始,庄子与惠子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与不同的语言使用标准,庄子是用文学修辞手法,而惠子用的是逻辑推理手法,也许惠子是故意的,也许惠子不是故意的,但却能够将话题由简单常识引导至复杂深刻,我们都知道,比喻和拟人在文学中经常运用,也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平时根本不会产生太大的误会与歧义,但当惠子采用陈述判断的逻辑分析及较真的态度来考察时,问题就出现了,并且还很严重,他揭示出人们的感知认识并不是很可靠的,而二人间讨论的焦点实质上是通过感叹句与陈述句之间的较量,来显示出它们各自不同的使用价值及意义。惠子首先将它们混淆,继而在乱中欲取得利于己方的优势。这明显是用稻草人方法展开论辩,挑起争端。
第二点:庄子不甘示弱,他本人不仅擅长文学,对逻辑也很在行的,继而因势利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既然生物的快乐与否问题是私密自觉不可他窥的,那么你我之间的认知也应如此,但如此下来,这件事情就会变成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悬案了,那么二人间也就没有讨论及辩论的必要了,但惠子依旧执拗不悟,难以开化,仍然坚持说:我不能晓得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但你也不是鱼,应该也不会知道‘鱼的快乐’,这里面显然惠子落于下风,中了庄子的混淆法加谬误引申反证法之圈套,承认了自己不能知道对方的认识情况,但仍然否定了对方拥有特异功能,后一句话表明他也并没有就此认输,改变自己的观点,只是在自己的模糊逻辑中有些蒙圈罢了。
第三点:在此蕃辩论过程中,庄子在气势上占得优先,在情商中获胜,在理智中并没有获胜,在辩机中获得高分。惠子则有偷鸡不成反失米的尴尬,总体上来看,庄子技高一筹,惠子拥有追求真理的执着,末了庄子的一句‘我知道,桥上也’,标示出这场辩论没有真正的结果,但却足以引发大家的广泛和深入的思考,足以引导认识,语言,逻辑的进一步升华与提高。
其实此场辩论主要涉及到的是类比问题,涉及的是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它,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运用它,以及运用中能够传递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二值的还是多值的,是精确的还是模糊的。而这些古代人没有搞清楚,就算当代人也未必清晰到位,故关于该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的。
人们的思维习惯与并不很深奥的逻辑原则和使用方法
今天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否定关系与矛盾关系的歧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具有相反意义的词称作反义词,并且又把反义词间的关系说成是矛盾关系。如大小,上下,善恶,好坏,真假,是非,对错等等。
还习惯于使用一分为二的划分方式,将否定关系与矛盾关系看成是一回事,并且在思维中对此很执拗。
这会导致大家的认识简单和低级化,不利于整体智商的提高,亟待澄清。
我们知道逻辑学中关于否定关系及转换与矛盾关系及其转换是有严格规定和区分的。现在将它们放在容元项中去考察,元是元,项是项,元不是项,项不是元,元与项是两种容易区分开来且分别属于不同种类的东西,空项是项,但它不是认识针对的主要方面,而认识的侧重焦点是元,是元之类,从1至多或从多至1,从小1至大1或从大1至小1,相应来看项及空项就是0,就是0之类,不论其大0与小0,也不论其多与少。
在此前提限定下,我们来讨论元类中在预先给定论域情况时的否定关系与矛盾关系:
首先谈1元,唯一容元的情况。
由于是唯一容元,那么在元类中就不会存在元与元间的关系,也就不会有否定关系的转换,同样也不会有矛盾关系的转换问题了。
下面谈2元,仅有2容元的情况。
由于是有且仅有2容元,那么在元类中元与元间的转换就只能是此1对彼1间的相互转换,就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性选择,是严格的明确的一对一方式,那么否定关系与矛盾关系也就没必要进行区分了,元与元其间的关系转换只能是有且只有那唯一的一种可能及现实的情况了。
接着谈3元,三容元的情况。
由于是3容元的论域,那么在元类中相对于某一元的关系转换方式就要复杂一些了,就不会是一对一的,而是一对二的了,因此否定问题与矛盾问题显然并有必要去进行严格区分。
我认为,否定关系它是针对某一元的试图转换的起始,至于它将会转换为何者却不能够预先明确出来,若要明确,则需依据一些条件有待后续步骤进行,而矛盾关系则为可预先确知是二分法前提规定情况下才能去进行的转换操作。因此,在3容元论域前提下,任一元的关系转换,在没有其他条件提供的情况时,可以进行的只能是反对关系的否定转换,而不会是矛盾关系的否定转换,而反对关系的转换是一对二(以及二以上之多)而不是一对一的,那么就将把逻辑提升到模态领域,以及会把元的否定关系扩充至多元的元集合层面,也就诞生出互补关系问题了。
3以上之多容元论域前提下,任意二元间的关系皆为反对关系,任意一元,只能进行否定关系的转换,且是一对多方式,而不能进行矛盾关系的转换(仅限于一对一方式中),如果要划归,则必须使用集合概念及互补关系加以扩充才行,进而又会进入到模态逻辑领域。
由否定起始,二分法转换为矛盾关系,多分法转换为反对关系,在多分法的反对关系转换中涉及到模态逻辑问题,以及涉及到集合层次阶段互补关系,包含关系等集合逻辑问题。
另外,以肯定为否定的前提情况下,否定转换后得到的东西就会是新的肯定了,那么这里讲的则是认识针对的转移性,而否定之否定或肯定再肯定之说法,就会涉及到认识的路径及其特点了,而这些更为基本,属于意识流问题,具有哲学韵味。
每一次肯定或否定都有一个判断的过程和判断的结果,用语句把结果表达并固定下来,那就成为命题,至于肯定或否定的次数及频率多少,相互顺序如何,彼此关系怎样,等等,又会成为语言之学问。
谈到这里这些,本人只想告诉大家,这些所谓学科的划分都是人为的,其实它们具有很紧密的关联性,以至于难舍又难分,并且需要互衬又互补的。
将一对多关系方式划归为一对一关系方式,就是说先要将在论域内除却某一元的其他所有的元合成一个整体后并将它当作另一个元来看待,以此方法去把本来是反对关系的问题通过强行变成互补关系,而后又近似看作是矛盾关系,并转换它,以此等待后续条件和步骤去处理,这样能够把认识针对的焦点转移并缩小范围,:将反对关系划归成矛盾关系的方法促进了集合论的诞生和成型,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是否定关系在转换过程中所面对的两种不同情况,在处理态度和应对手法中可以看出人们思维智力是否进步,以及进展快慢,国人在思维逻辑领域要远远落后西方国人很多,至今仍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前景黯淡。
关于实在与反实在观点上的探讨
我来谈谈这个问题,所谓的实在与反实在话题所说的其实是关于一个东西的疑问,那就是实在是真的还是假的,亦或是问实在成立吗?或者换句话来讲,有实的东西存在吗?如果有,它在哪里,是怎样的存在呈现方式。如果没有,那么它是虚在的吗?虚在又是如何方式呈现给大家的呢?谈到虚实就不得不谈到空,而虚,实,空都是用来描述存在的词汇,概念,观念。严格来讲,此三分法都是关于同一个象的不同认识程度的辨识划分,可以依据不同条件和需要而应用的,是彼此相对而言才能够成立的,不是绝对的分割。
如此看来我们所需要探究的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实在这一个方面了,眼界就会扩展到更高一层境界的,抛开先入为主的武断结论,从过程入手,那么所涉及的不过就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概念的名称这几个方面,而概念起始并依据于性质,而外延仅仅是性质的信源及内涵的某种对象,亦或是一种寄托假设,其实性质要远比那个外延坚实硬挺得多,相比较而言外延要比性质空虚些。
谈概念的内涵无疑是会相关于大量感觉经验材料的统计与整理,那么假如是,仅仅是一次感觉所得呢,那么关于感觉的印象与对象间又会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说,没有感觉或在感觉中如果印象没有,即印象为0,或印象为空,那么性质将为0,或为空,相应的,对象将为0或为空,另外从依据清晰度上来讲,也可以是这样的关联,那么这样看来,印象倒是最真切确实的了,而性质次之,对象更次之。不过有些人喜欢顺推,而有些人却喜欢逆推,那就是个人倾向性的方法偏好了。
如果把对象假想成信源,印象假想成信宿,那么性质将成为二者间联接的纽带,而器官的软硬件将参与其中,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当然这其间会有多种转化方式,可以对应出多种不同的结果与结论的,形成多样的有各自特点的判断,我们没必要过分纠结于源宿问题,而应更多关注那个中间过程的转化,以及它们间的各种对应关联方式,还有的就是如何去精细操控这些了。


1楼2015-05-28 10:3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