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遇归心吧 关注:28贴子:467
  • 12回复贴,共1

【商遇论剑】互联网时代变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度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5-14 12:06回复
    后续文本会陆续引进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5-14 12:07
    回复
      阅读之前可以找看一下这张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与特征的图表。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5-14 21:32
      回复
        ● 互联网成为中国社会与民众的巨大赋能者,我们或可以说,互联网是为中国准备的,因为有了互联网,21世纪才属于中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5-16 19:56
        回复
          中国互联网20年的历史,就是我们从纯粹的追随(第一阶段),到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阶段),逐渐拥有更多自主的创新的不断崛起与超越的过程(第三阶段)。今天,中国互联网开始形成与美国互联网相提并论的博弈与抗衡阶段。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5-16 19:57
          回复
            第一次浪潮:1994-2001:互联网1.0
            商业创新:创业浪潮,热潮,低潮(互联网冬天)
            1994年4月20号是中国互联网诞生之日,随后,由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计算机网等多条互联网接入,国家邮电部正式向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如瀛海威等开始出现,互联网创业浪潮渐起。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5-16 20:00
            回复
              1997年开始,以人民网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开始逐步创立并发展,新浪、网易、新华通讯社网站(后更名新华网)等中央级新闻门户与上海热线、武汉热线等地方门户逐步建立起来,开启了互联网的门户时代;同期,阿里巴巴、百度、盛大、天涯社区等互联网公司创立;风险投资的环境开始改善,互联网企业的融资路径逐步明确等一切,预示着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次发展热潮即将到来。
              中国互联网第一次热潮,是由新浪、搜狐、网易等三大门户的创建开始发端。那时候,诞生了“中国概念股”的称呼,因为到2000年,中国网民才突破1000万大关。这一轮浪潮完全是由美国互联网热潮带动起来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5-16 20:02
              回复
                但随后的互联网泡沫让全球互联网进入严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5-16 20:02
                回复
                  下一个十年:2014-2024年,中美力量转移,展望网络强国
                  商业创新:世界级高度,国际化逐渐成为主旋律
                  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20年,美国互联网45年。20岁和45岁,是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非常形象的两个年龄对比。20岁将面对冉冉上升的下一个十年,45岁将面对成熟停滞的下一个十年。
                  下一个十年对于中国发展至关重要,互联网也是如此。根据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未来十年新增的下一个30亿网民,这些主要来自中国、印度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网民,他们将重新改变互联网,重新定义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5-16 20:14
                  回复
                    下一个十年,正是中国企业全球崛起的最佳窗口期,中国互联网力量的全球崛起不再是梦想。只要战略得当,中国十年之内完成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即将开启的全球下一个30亿网民浪潮中,这些未来的新网民,80%以上来自发达国家之外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经济水平、消费习惯和文化多元性,更接近于中国而不是美国,在这场新的博弈和竞争中,优势的天平已经开始向中国的企业倾斜。美国企业将在这个新战场中逐渐边缘化,竞争力也将相对下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5-16 20:15
                    回复
                      中国互联网20年总体评价
                      第一次变革是2002年开始的博客。从社会传播层面看,博客的出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个人媒体。这场变革的直接结果是社会传播的力量从机构转移到个人。当然,博客时代的个人媒体由于传播能力有限,仅仅是颠覆了内容生产,消解了传统内容生产的过程。
                      第二次变革是2008年开始的微博。微博的变革是博客的延续。微博的内容生产与博客相似,主要的变革在于内容的传播。形成微博巨大传播威力的3大武功:以主动添加的关系为纽带、以大规模推送即时达到为手段、以一键转发完成瞬间放大引爆。这三大武功完成了个人信息可以大规模、即时化传播的完整机制。一言蔽之,微博使个人媒体具备了大众媒体的传播能力。
                      第三次变革是2012年开始的微信。从传播的链条看,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讯类软件传播链较短,多数只有一级传播和二级传播,传播范围也仅在确定关系的“好友”范围内,难以形成类似微博的大面积、长链条的传播模式。但是,通过好友通讯录、群组和公众账号,以及与微博和朋友圈等形成互动,使得传统传播能力非常有限的一对一为主的人际传播具备了大众传播的能力。
                      虽然三次变革也带来了治理上的问题,但是,根源还是在于我们的政府部门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最深层次的变化还是互联网对于中国整体发展与在全球崛起的独特贡献。过去20年,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全球崛起最好的催化剂。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发展的主旋律还是比较初步:无数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将互联网变成了一个热闹的“技术驱动”的商业环境,主要将个体网民变成消费者、读者和用户。但是,到即时网络阶段,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发展主旋律也将发生质变:互联网将越来越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虚拟社会,在新的环境中,个体网民成为创造者、建设者和分享者,成为互联网的主体力量,而不仅仅是一个局外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5-16 20:16
                      回复
                        [THUMBS UP SIGN]一个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5-05-16 22:54
                        回复
                          继续更呗


                          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5-05-22 14: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