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式太极五行捶吧 关注:194贴子:347
  • 0回复贴,共1

武清派李氏太极拳秘谱之二世李季英太极拳功论注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极拳功论注解
太极者,无极而生:太者大也至也,极者根砥之谓也,着重锻炼精神意念。心中不存成见,总以虚无为本,而能包罗万象,故曰无极。太极即由此而生也。
    动静之机:此句难用笔墨注解,以免误解练出偏差。
    阴阳之母:万物之生莫不由阴阳而出,阴阳者两仪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故太极拳各种姿势均合圆圈及弧形,其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均合易经非强为附会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动时则分出阴阳虚实,刚柔相济矣,故曰动之则分,静时则合,阴阳虚实不露丝毫痕迹,合而为一,故曰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过者逾也,不及者未至也,过与不及皆失中矣。随者顺也,就者即也,故太极拳于曲伸开合处处不丢不顶,势势皆合乎粘黏连随之原理,所谓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也。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即敌人之刚强有力,我以柔承之,将彼之力化为无力,不为所制也。顺者顺利也,自由使力也,背者不顺利不能自由也,如遇敌人之强力非惟顺其势,使其就我之范围,如同以胶粘物故曰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此言自己不之动作当视敌人动作之迅速,乃有力与无力而异须细心体察其机而随其变化(机者,动未著于形,有无之间曰机)。即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之意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此言练太极拳之进步全有一定程度,其妙处全在用劲拳路练至纯熟之地步,则劲无微不至处处灵活即懂劲矣,懂劲之后不可用招而与招数自合,待到无劲非招无招非劲渐至不须用着须用劲,再至不求用劲而劲自合,即所谓以意运劲,以气代意,精神所触,莫之能御,则阶及神明矣。然非用功日久精纯不能到此地步也。
    虚灵顶劲:虚作一须,顶者,头顶也,即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初步练拳时务宜存心,想象自己头顶之上有一线向上提系,即得领顶劲之要领矣。
    气沉丹田:丹田者人身之穴道也,在脐下三寸,此即沉呼吸之意也。练拳术者气沉于此则屹然不动,不易憾倒,但沉者于徐徐而下,在有意无意之间,切勿用力下沉,以免发生疝气糖尿之病。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偏者失乎中矣,倚者夫乎正也,即练拳时在姿势上必须中正安舒,运动中使神气意力贯彻全身,无过不及,忽隐忽现,令人捉摸不定也。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敌以为吾之劲在左,而更加加重于吾左方之力,使我失去平衡,但我百花齐放急变重为虚以化之,使敌人落空。敌揣吾右方有力,可以擒制,吾急将右方之重变虚以化之,使虚实易位,随机应变,使敌奈何使此其技耶。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仰者升也,俯者降也,敌欲提吾使上,吾即因而高之,敌俯吾使下,我即因而降之,使敌人失去中心反为吾制矣。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进者前进也,长者体舒也,退者后退也,促者逼迫也。吾前进时,倘敌顺我劲时,吾亦长身随之,使其无可退避,或敌乘势前进,吾急引而伸之,使彼力到尽头,彼自不得两逞矣。吾若后退,敌力逼来,每致急促不易脱逃,但吾若能退而急进,虽从而不促矣。太极拳虽以柔静为主,但非务退避其佯退者,乃以退为进,非真退也。若真退时,倘迁敌人随之深入,每致急迫不安。又敌人退后时,吾进而迫之使其逾促,吾若退时,敌人跟来,吾则俯身折叠,以促敌之指腕或旁按臂膀与肩,使其在促迫间失其自由变化,彼自受制于我矣。全在相机制变,因势利导,不可拘泥也。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羽者鸟者之羽毛也,加者增之也,落者降也。此言善于练太极拳感觉灵敏,稍触即知,虽轻如一羽,微如蝇虫,稍近我身即先知觉,使其不能加落于吾身,夫虚灵不味之谓,神有知觉,然后能运动致虚极守静趋私笃寂然不动,敢而遂道有不期,然而然者非锻炼有素肢体灵软,富于触力未足此语也。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虚静则阴阳相合,感觉灵敏则刚柔相济,敌之动作,吾无不知,我之动作,敌尽难知,拳术家所向无敌,均由于此,帮孙子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又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则拟向无敌矣。
    斯技旁门甚多:指其他拳术而言,
    虽势有区别:因宗派不同以至拳术姿势各异。
    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其他各种拳术运动量尚着法,不求懂劲,故对方机势妙合,运用灵敏以静制动诸诀,概不过问。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此言有力与手快,均为天赋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并非由学而能之者。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如称衡称物,滑车起重,全赖杠杆斜面等理,太极拳之小力胜大力,以无国制有力与科学中之力学暗合。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七十岁曰耄教徒,八十岁曰耋,年老之人举动迟缓,然古人中很多年老能胜从者,是必不仅持手足快慢而致胜也。
    立如秤准:立如称物天平之灵准,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也。
    活似车轮:灵活如车轮稍微用力推之即随之旋转,此言周身灵活无滞也。
    偏沉则随:此言练时宜分清虚实,总使有一处虚空,则能随而变化矣。
    双重则滞:有彼我之双重,有一已之双重,太极拳虚灵为本,故极力避免双重,倘稍有双重之处,则滞而不灵矣。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此言自为人制其病皆由于未悟双重之病也,
    欲避,须知阴阳:此病即双重之病,须知阴阳即虚实变化也。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制敌劲时谓之粘,化敌劲时谓之走。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此言刚柔虚实互为变化,不失其机,斯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即言练到懂劲之后,愈练愈精熟矣,
    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此言懂劲之后,默而识之,时刻加以揣摩,渐渐至从心所欲,随意所之之境域,即所谓熟能生巧也。
    本是舍己从人:本是舍云自己成见,从敌人之来势与力量而变化之,即所谓法不定向,见景生机也。亦即见招打招,见势打势之谓也。
    多误舍近求远:即多识于依自己成见,不知机入,而妄动也。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即所谓入手练习或使手法时,差于毫厘谬之千里之细微,以之化练讹,可以谬误千里之远也,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即获得真诀用功,不可以不加以详细辨别此论,乃王宗岳先生所做言简意赅,将太极拳之奥理,阐发无遗,今取此篇加以注解,难免有臆断之处,务希阅者谅也。
李季英注释


1楼2015-02-01 20: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