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商学院吧 关注:36贴子:616
  • 4回复贴,共1

从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中学做人做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12-25 09:57回复
    孙子商学院QQ群:111949617
    学历靠知识 生活用智慧
    最大最全的智慧分享平台
    人生如棋,深谋远虑者胜
    【原文】
    《孙子兵法·计篇》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精译】
    在开战之前,我们如果经过认真推算,获胜的把握就大,如果没有经过认真的推算,获胜的把握就小,推算的周密就能取胜,推算不周密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筹划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就可以判定胜负的结果了。
    【分析】
    孙子用兵讲究谋划在先。他在谋划之时,首先考虑的是敌我双方的条件,所用之法更是从道、天、地、将、法“五事”和敌我双方条件的优劣进行计算估量。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在军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这些谋划是分不开的。事实上,谋划和胜算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谋划得当,胜算才会提高。因此,孙子在其兵法中总结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不算乎”。
    对于做人做事来说,适当的“庙算”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了解本身的优势与劣势,依此做出最完善的人生规划,从而达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境界。
    对于人生的深谋远虑,英国作家查尔斯·巴克斯顿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人生如下棋,深谋远虑者胜。”作为新世纪的人,每个人都应明白什么样的目标才是自己真正所追求的,从而让它引领你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
    人的一生很多时候就像是在大海上航行,在出发前,有所准备总会是好的。哪怕是只准备一张粗略的航海图和一个简易的罗盘,都要比毫无准备地驶入茫茫大海强得多。看清自己的未来,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规划,我们才会更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对挑战。相反的,如果没有规划,没有准备,我们就会陷进麻烦当中,那么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在当今的社会,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每个人都是需要深谋远虑,别让暂时的好处蒙蔽了双眼。可现实中,有的人就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最终丧失了取得更大成功的机会。
    古人云:“谋深,虑远,成之因也。”做人做事,特别是做一个生活中最真实的人,只有深刻认识到谋与虑在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谋得深,虑得远,才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成功和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谋划”,成功的人,总是会对一件事深思熟虑,该出手时就出手,结果屡屡成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成功的人,为什么他们会成功呢?就因为他的谋划帮助了他。
    清末富甲天下的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个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商人。他白手起家,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经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被称之为一代红顶商人。
    起初,胡雪岩曾联合信和钱庄的张老板筹划了一桩长远的以钱生钱的生意,即接受失败逃亡的太平天国兵将的存款,然后放给因调补升迁而需要钱财的官员以及因战乱逃难到上海而在原籍有地产的乡绅。向太平天国这些兵将融资,可以不付利息,因为那些兵将只求保命保财而已。胡雪岩将这部分钱用来放债,则可以有大笔进账,可谓无本万利。
    为了结交丝商巨头,联合同行同业,以达到顺利控制市场、操控价格的目的,胡雪岩将从湖州收购的蚕丝运到上海,一直囤到第二年新丝上市之前仍不脱手。而这时的市场对于胡雪岩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一方面新丝虽然快要上市,但是由于朝廷禁止运往上海,胡雪岩的现有囤积也就奇货可居;另一方面,朝廷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洋人在上海做生意必然受到一些限制,而此时洋人又迫切希望与中国保持一种商贸关系。此时胡雪岩联合同行同业操纵市场行情的工作已经大见成效,继续坚持下去,最终迫使洋人不得不以高价买自己的货。
    但是,胡雪岩考虑到与洋人以后的合作会大有利赚,便将生丝按照洋人开出的低价格卖给了他们。在这桩生意中,胡雪岩虽然没赚到什么钱,但他却打通了一条与洋人做更大生意的道路。为他日后做洋庄生意、借贷洋款发展国际金融业,铺下了一条阳关大道。
    因此,对于想成事,想有一番作为的人来说,有谋略,有远见,不要只顾一时的得失,深谋远虑者才能占尽优势。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需要把自己的眼光放长远一点,这样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远见的人。而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学会思考,从长远考虑,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就和更长远的利益。
    个人感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针对一件事情要从全体、全面全程、全局看待问题,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用所有的方法,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完美的事情结局。即马云在乌镇全球互联网会议所讲的:3W(自己赢、客户赢、顾客赢)


    2楼2014-12-25 09:58
    回复
      【原文】
      《孙子兵法·计篇》有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精译】
      民众与君心同主同德,从而使他们生为君主而生,死为君主而死,却不怕危险。
      【分析】
      我们也经常听过这么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就是凡事要取得成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人,二是天。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实上,成事的关键还是在人。所谓“天”就是机遇,没有机遇,谋事的人再能谋,也不可能成事;有成事的机遇,该谋事的人不谋事,或谋事的人谋不逢时,也不可能成事。不脚踏实地的干,积极做好成事的准备,机遇来了,不是手忙脚乱,就是错失机遇。因此,成事在天,更在于其人。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我们必需依靠自己。自己努力了,即使没有完全成功,也毫无遗憾。人的一生当中会有数不清的坎坷崎岖,有许多地方也不会尽如人意。面对这种选择的时候,靠的就只能是自己了。
      因此,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当谋事之人,同时也要做成事之人。而成事在人,则在于每次行动之前正确的选择。如果选择的时间正确,方法正确,地点也正确,事情的成功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与失败只差一步,选择做什么?选择什么时候做?选择怎么做?选择由谁来做?选择在什么环境下做?其中任何一个选择对成事都有一定的影响,选择不为别的,只为了找准最佳的切入点。
      所以,只有在心灵深处真正地树立了“成事在人,人定胜天”的观念,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都始终坚信自己是命运的主人,才会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有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个客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却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寓意深刻。于是,第二天秀才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先生一听,连拍大腿,头摇得像拨浪鼓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到店里,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你怎么今天就回乡啦?”
      秀才就把做梦解梦的事说了一遍,店老板一听乐了:“嘿嘿!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要恭喜你了,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觉得店主解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起来,意气昂扬前去参加考试。最后,居然中了个探花。
      由此可见,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只要你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努力了、付出了,必然会有所收获的。因此,做一个积极的人,你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自己的理想必定会引导我们自己的生活。
      做人做事,不要想着去靠天、靠地、靠他人。相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做人和做事业是一样的,一定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企业因人而兴。人是知识的载体,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创业之本,发展之源,人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一切因人而来,一切也终将因人而去。事实上,这也正说明了事由人定,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的道理。


      3楼2014-12-25 09:59
      回复
        从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中学做人做事(三)

        兵不厌诈
        【原文】
        《孙子兵法·计篇》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精译】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动,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想打却装作不愿打,要打近处装作打远处。敌人贪利,要以利引诱他;敌人混乱,要乘机攻取他;敌人兵力充实要防备他;敌人兵力强大,要躲避他;敌将易怒,要骚扰他;敌将轻视我,要使他更加骄傲;敌人安逸要疲劳他;敌人团结要离间他。
        【分析】
        常言道:“兵不厌诈,诈者伪也。”“诈”虽然算不上高尚行为,但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却应用很广,而且“诈”术运用好的一方往往能够取得胜利。
        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攻打宋国,宋国是一个小国,当然不是楚国的对手,于是就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转过头来攻打晋国。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陈兵列阵,意欲决一胜负。
        当时晋国的国力也比较强盛,国君是晋文公重耳。这中间还有个问题,就是当年重耳做公子的时候,受到后母的迫害,被迫逃亡到了楚国,而楚国当时的国君楚成王待他不薄。当时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两国发生了战争,我就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如果这个时候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自己许下的这个诺言,晋文公下令军队撤退九十里。但是,楚国的大将子玉率领楚军仍然紧逼不舍。
        当时的情况是,楚国与陈、蔡等国联合起来,兵力比较强。晋国虽然也联合了齐、宋等国,但兵力相对较弱。面对楚国的步步紧逼,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来迷惑对方。所以,你不妨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也许能取胜。”
        晋文公认为子犯的建议不错,就听从了子犯的策略。
        首先晋国击溃了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果然上当,结果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楚国经过这一战之后,国力削弱了,而晋国国力得到了增强。
        晋国取得胜利之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所以说,在战场上的胜负,许多时候并不仅仅凭实力,更多的时候是在拼计谋,只要谋略得当,弱同样也能够胜强,这在古代战争史上不乏实例。
        就是在近代的中国革命史上,也有不少关于兵不厌诈的例子。
        在辛亥革命之后不久,孙中山号召全国各地武装讨袁,这时,年轻的刘伯承在熊克武领导的四川讨袁军中担任连长。在一次战斗中,四川讨袁军虽然重创袁军,但终因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惨遭溃败,熊克武也被迫离川出走。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在艰难的形势下,刘伯承仍然率领讨袁军与敌周旋。一天,他带着仅存下来的一支几十人的队伍,冒着绵绵秋雨,踩着泥泞崎岖的山路,艰难地往大足县撤离。
        没想到,刘伯承的撤离行动很快就被敌人发现了。敌人约有一个营的兵力紧追不舍。这时,刘伯承在心中暗下决心:“必须尽快摆脱敌人!”他一边行军,一边思考如何才能尽快摆脱敌人的办法。时至黄昏,刘伯承带领的这支讨袁军来到了一片树林中。他命令部队原地休息。夜幕降临,刘伯承已经定下了摆脱追击敌人的计策。他胸有成竹地命令大家:“脱下脚上的草鞋,把它倒过来穿在脚上!”刚开始,战士们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但都执行了命令。然后刘伯承又命令部队按原路返回,再拐弯朝路旁的一座山上爬去⋯⋯
        就在敌人为失去追击目标而感到为难之际,他们发现了刘伯承率领的讨袁军留下的“特制脚印”。根据这种脚印所指的方向,继续追击。
        然而敌人与刘伯承的队伍却是背道而驰的,追赶的速度越快,离刘伯承他们也就越远。刘伯承就这样利用“兵不厌诈”之术巧妙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化险为夷。
        兵不厌诈,作为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确实算得上是一种高明策略。而“诈”在心理学上就是制造错觉,通过假象混淆视听,扰乱敌方的心智,以迷惑敌人,使其上当受骗,松懈对自己的防备,抓住有利时机,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4楼2014-12-25 10:00
        回复

          顶一下。楼主怎么不继续了?
          其他都很好,就是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放在一起,似可商榷。


          5楼2015-04-28 18: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