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流年吧 关注:771贴子:85,059

【结缘三宝】皈依剃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菩萨镇楼!
四方檀越、师兄大德:六时吉祥,寒窗顶礼,阿弥陀佛!


1楼2014-12-04 07:26回复
    寒窗又开新贴了,此贴旨在讲解一些寒窗对三宝的理解认识。寒窗学浅,多有学之不解,解之不深之处,望各位大德指正。
    如鱼儿所说,寒窗也希望在社会上能传递正能量,因此,此贴如有用词不当,还望各位大德海涵。寒窗不过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绝无半点不敬之意,敬请各位大德以平和心态沟通有无,共同提升。
    每个生命都是奇迹,每种存在都有理由,寒窗尊重每一个生命,从心底里尊重。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存模式的权力,就让每个生命都可以灿烂如霞……


    2楼2014-12-04 07:35
    回复
      又到点儿该去上班了,有时间寒窗会继续碎碎念。
      阿弥陀佛!寒窗稽首!


      3楼2014-12-04 07:38
      收起回复
        搬个板凳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04 09:12
        收起回复
          嘻嘻! 阿梁好乖,姐姐给梁儿搬个漂亮舒服的蒲团。


          5楼2014-12-04 12:17
          收起回复
            可是该从哪里说起呢?就先说皈依与剃度的区别吧。
            前两天,我的一个同事把一件新闻当做大事似的来告诉我:“李玉刚出家了。”寒窗心下有些疑惑:李玉刚是有名的大孝子,怎么说出家就出家了。上网一搜,原来人家只是皈依而已。害得我又费了半天口水,给同事解释皈依不是出家。
            百度上说: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寒窗用通俗的说法解释一下,“皈依”就是参加一个仪式之后,正式成为三宝弟子。三宝弟子分在家众和出家众。像寒窗这种居士就是在家众,大家常见的剃光头、穿三衣的寺院常住,就是出家众。
            在古代在家众的称呼是:清信士、清信女;善男子、善女人(老百姓常说的善男信女)。
            而出家众的称呼是:比丘(出家男众)、比丘尼(出家女众)。
            像僧、和尚这样的称呼是不管在家、出家,男众、女众都可以用的,比如现在寒窗就可以自称“小僧寒窗”。而“比丘、比丘尼”是只有出家弟子才可以用的。
            经过皈依仪式,一个人就是明确自己有宗教信仰了,正式成为佛教徒了,“佛教徒”这个词,寒窗实在不愿意用,因为寒窗理解的“佛教”是教育而非宗教,所以,寒窗愿意用“三宝弟子”这个词。但在这里“佛教徒”这个词,是为了告诉大家,这就是世俗意义上的“佛教徒”。
            而“剃度” 则是出家僧侣剃发受戒的一种仪式,这才真正是老百姓常说的出家了。
            寒窗感觉自己像说绕口令一样,费了这么一翻周折,也不知道讲清楚了没有?
            举个例子吧,像刘德华、李连杰这样的居士都是皈依了;而像李娜、何宝生这样的法师则是剃度了。
            李玉刚将来会不会剃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就现在情况而言,只是皈依。


            6楼2014-12-04 12:54
            收起回复
              同事跟我说,李玉刚“看破红尘,为情所困”,是这样吗?
              至少寒窗不这样理解。


              7楼2014-12-04 16:32
              收起回复
                为什么要出家?
                总感觉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存在误区。大家看到许多影视明星家财万贯,美貌可人,却转身遁入空门,于是就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观点:红尘寂寞,为情所伤的人出家了。寒窗面对这样的观点时,真是又好气又好笑,难道寺院庵堂是爱情避难所,心灵急救站?
                寒窗对如来法藏也了解不深,但依寒窗理解,出家是为了教化众生,引导群蒙,用身体力行来影响社会。
                出家是为了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佛法的学习中,领会其中的精髓,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出家人形式。所以,一个真正的出家人是可以把佛、法、僧三宝完美融于一身。而绝不是什么“红尘寂寞、为情所伤”,正相反,出家人应该是心怀慈悲,将爱洒满人间的菩萨。
                还没说完,又到点该去上班了,抽空再说。


                8楼2014-12-05 07:33
                收起回复
                  继续嘚啵:
                  当年先生同寒窗一同皈依,成了在家居士,起居间也常谈起经典,寒窗对教义的理解常令先生生慕,他觉得寒窗定是前世善缘,结得今生慧果。所以,先生对寒窗说,如寒窗有心向佛,他支持寒窗出家,并承诺会带好孩子。但实际上,寒窗虽心慕佛慧,却无意剃度。因为寒窗认为每个人在茫茫虚空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寒窗给自己的定位是相夫教子,而不是广布法雨。寒窗周围的人都知道,寒窗是居士,吃长素,寒窗家庭和美、身体健康,便是给世人树立了三宝弟子幸福平安的好榜样。相反,如果寒窗出家,世人会认为,看这人学佛学的,家也散了,孩子也不管了。反而会视学佛为畏途,视三宝为末路。就不是个好形象,就不是真正的薪火相传,续佛慧命。再说,出家是需要多生多劫的福德因缘,寒窗自知德浅福薄,难当大任。
                  当然,出家有出家好处,首先在形象上,身披袈裟,一眼便知是修行人,这个形象就可以在无数人心中种下金刚种子;其次,在精力上也可以更专注的投入,没有那么多俗尘琐事来干扰,更利于道业精进,这些都是在家居士不能比的。有优点就会有不足,一旦身披袈裟,剃度出家,就是三宝的代言人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需要克制自己,约束检点,因为自己是佛的代理人,种下善缘,会功德无量;结下恶缘,更是罪孽沉重。所以佛家有句话:地狱门前僧道多。为什么呀?因为败坏了三宝形象,断送了众生慧命。清朝的顺治皇帝曾有一首偈:“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有人认为出家接受四方檀越供养,衣食无忧,好不清闲。但师父最初就曾讲过:“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如果自己修行真能证果,那么所有供养自己的檀越都可以因此得利益;如果没证果,对不起,所有受用的供养,都要来生来世去还。
                  所以,如果没有成为一代高僧的自信,没有往生西方的把握,寒窗是不会出家的。
                  当然出家人那种无争无求,很自在、很快乐的境界也寒窗所仰慕的,寒窗本就是个恬淡之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简单,衣服能穿得暖,三餐能吃得饱,有房子能遮风蔽雨,睡得很甜,这样人生就很快乐!而且天天都在提升自己的境界,更是非一般世人能体会的。
                  所以,万一,万一……(N+1个)万一,有一天,寒窗落发为比丘尼了,一定是满怀欢欣、喜悦,投入到一个光明、温暖的新世界,如果真有那一天,请祝福我,尊我一声“妙音法师”。


                  9楼2014-12-05 13:38
                  收起回复
                    今天看到一个贴子,觉得很好、很实用,贴在这里大家分享:
                    内不随妄念流,外不随境界牵。心里不住相,为人处世事,该干嘛该干嘛,放下不是放弃。
                    大修行人不见他人过,大居士不说僧过。
                    死亡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不了生死,永远在轮回。
                    修行的目的是亲证本来面目,消除自己的习气,证得自己的自性本有的智慧。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习气,改掉自己的毛病,在心地上下功夫。我说的该干嘛干嘛是为人处世事要按人世间的常理去做事,不要说我学佛,我就按照自己理解的佛法去做,得罪所有的人,那样是行不通的,不好的事自己当然不能做,但是在别人做的时候,自己不能起烦恼,有机会劝就劝一劝,没有机会,不要指责别人。比如说吃素,自己吃就好了,别人有机会劝一劝,就说,没有机会就不要说,说急了,就再也没有机会说了,别人还会把你当成神经。
                    不过,自己最好先按自己的标准,自己身上的毛病都改过来,觉得自己都改好了,再按照佛陀的教导继续改,不要好高骛远。一上来就断什么贪嗔痴,那是不可能的,一步一步来。在心地上下功夫,连绵不断的保护自己的清净自性,就是内不随妄念流,外不随境界牵。时时保护。
                    不要说我放下了就什么都不干了,该工作要尽心尽力的工作,该生活就好好的生活。慢慢的改变自己的习气。
                    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不要说别人过,各自有各自的因果,不用咱们去评判的。
                    到什么境界说什么话,不要把佛的境界当成自己的境界,不要人云亦云,比如说行住坐卧都是禅定,生活无一不是佛法,话没有错,一切众生都是佛,皆应礼敬供养。话都很好,没有错,但是自己证不到,正就会变成一种观念,这是对自己没有益处的。境界不是靠想象来的,又不是求来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法要自己去认真的体悟,日行一善,智慧一定会开的


                    10楼2014-12-06 09:00
                    收起回复
                      人有生必有死,从我们受胎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在一分一秒的走向死亡。茫茫红尘,芸芸众生。大都随业流转,轮回五道,累劫难出。
                      就像流年曾说过的:死,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生命历程的开始。
                      但是,我们了解“生”吗?洞悉“死”吗?
                      对修行人来说,“死”从来不可怕,但凭寒窗有限的理解,人先得懂得积极的生,才能真正把握生死,做到“生死自在”。


                      12楼2014-12-06 15:20
                      收起回复
                        记得前一段时间,丫头病重,寒窗陪她亲历了那一段兵荒马乱。就像寒窗对丫头所说的,从来就不会因为人怕死或不怕死,就可以不死。
                        我知道自己死了之后,去哪里吗?如果不知道,我就不敢说,自己不怕死。
                        寒窗的理解:先要努力的活,才是对死最高的致敬。
                        因为只有活着,才有改变前途的可能,才有往生的希望,只有往生西方,才是切实的了生死,证涅盘。


                        13楼2014-12-06 15:28
                        收起回复
                          刚刚在朋友圈看到的,借寒窗姐的楼层传播善知识:六祖惠能大师的纪录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UzNzg3Mg==&mid=202095307&idx=3&sn=ef22997e5c2f2ace193c1a32c4598a0a&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2-06 15:46
                          回复
                            很多时我们想的都是,自己要不断地拥有,拥有财富、健康、爱情……希望拥有更多。于是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可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在追逐中疲惫不堪。世尊告诉我们,欲望是苦的根源。如果我们只是不停地去满足自己贪婪的心,就会陷入没有尽头的死循环。而给予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享受。不指望给予要有回报的施予更能产生美德,获得不可预想的喜悦。这是因为心中有爱,当心中有了爱就会感到“施比受更有福”。
                            一个人懂得布施,舍得给予,是一种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寒窗有个贴子是专门讲布施的,在这里就不赘诉了。很多布施不是以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流年所说的去搀扶那位老人家就是布施,甚至给别一个笑脸,一句问候,都是布施。所以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属,而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做到的。
                            说到这里,寒窗讲一件事,还是十几年前,那时寒窗太年轻,才二十几岁,在做打字员,我们的微机室还对外提供复印服务,但要收费。有一次来一个农村中年妇人,一看就知道家境非常贫寒,因为她的鞋上都打着一块补丁,但从头到脚的衣物却极干净,她的穿着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从未见过有谁把那么旧的衣物穿得那样整齐干净。她是到房产部门办手续的,拿了一张村里给开的证明,她想自己留了底,所以来复印。当时印一张需要5角钱,妇人听到5角钱后,犹豫了很久,我看得出来,她舍不得这5角钱。当时我就想,只要她开口求我,我就免费给她印一张。可她想了很久之后,转身走了。她走了之后,我就开始后悔:为什么我一定要她开口求我?这5角钱的事,对我就是举手之劳,为什么我不帮她呢?到现在我还牢牢记着这件事。对我来说,这个中年妇人就是菩萨,她教育了我,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没有条件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像昨天流年所说的那个没有手女子,流年可以上前问一声:“我可以帮你吗?”这样既保护了对方的尊严,又为对方提供了方便。
                            能付出说明自己富有,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懂得以欢喜心行布施的人,一定收获的是心灵的生长和充盈。


                            15楼2014-12-07 14:39
                            收起回复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日文电影《再见,总有一天》。里面光子问了丰一个问题:人在临终之时,有些人会想起曾经被爱,有些人会想起曾经爱过,你会想起那一个?我用这个问题问自己,很认真地想过之后,我确定我会想曾经爱过。
                              感情这回事儿,应该说是最难说清楚的事儿之一了。记得年轻时看过安顿的书,是《绝对隐私》还是《回家》(有点记不清了)里提到一个故事,也只记了个大概:男一号从不名一文的穷酸小子奋斗到大学教授,事业小有所成,而且人到中年,褪去了少年的青涩,蜕变为谈吐儒雅的书香君子。回头再看女一号的老婆,当年觉得她质朴清纯,而今已成不拘小节的黄脸婆。就在这时男一号的学生女二号准时准点的出现了,注定了女二号在男一号眼里是善解人意的小清新。结局是没有悬念的男一号和女一号离了婚,娶了女二号。当学生成为老婆之后,教授才发现,做老婆最合格的还是当年的女一号。可现在怎么办?这一切的后果都是他咎由自取,自作自受。怪得着谁呢?男一号与安顿是同学,结束采访时,男一号苦笑着对安顿说:“有些错误,改了就是好同志,有些错误,不改才是好同志。”
                              看《甄环传》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太后在弥留之际,说的那句:“你负了我”。一个已经坐在金字塔顶端的女人,一个一生经历了无数血雨腥风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耿耿于怀竟是一句“你负了我”。
                              缘分缘分,缘在天定,份靠人为。当“缘”已经落幕,“份”也走到了尽头。怨天由人不如斗才斗智,既然错过了上一次的缘分,就请珍惜这一次。所以吧,把握当下事,惜取眼前人。虽做不到心心相印,也至少相敬如宾。不然就是负了朱砂症,又负明月光。


                              16楼2014-12-09 12: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