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161,088贴子:27,774,557
  • 1回复贴,共1

梦的原理(原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梦:是正常人睡眠时周期性地发生的具有特色的精神状态。典型的梦叙述包含了幻想、妄想、认知异常、情绪强化和记忆缺失等心理学特征。睡眠实验室技术的发展使做梦的研究更具有仪器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呈现的美景正在鼓励心理生理学的一体化。梦是以生动的和充分形式的视觉领域占支配地位的幻觉想象为特征的,听、触和运动感觉在大多数梦的叙述中也很显著。和强烈包含感觉运动的领域相比较,味和嗅未见充分体现,人脑出于保证睡眠质量进化出睡眠时自动切断下丘脑味觉,嗅觉,痛觉等最容易惊醒睡眠的神经结构机制,试想,梦中吃到苹果就感觉酸甜,吃肉就满口香,梦境能不被频繁打破吗,那样身心状态又如何调整,恢复。所以梦中人能吃到却感觉不出食物的味道,尽管梦中人可能有惊恐和身体伤残的情景,但是报告痛者非常罕见。 做梦曾被恰当地认为是妄想的,因为被试者实质上对这些非寻常的感觉经验状态的真实本质并不洞悉。有很大的倾向性认为梦中的事件似乎是完全真实的,即将醒觉时期除外;尽管当事后醒来回忆时很快认知是假的。这是使普通人更吃惊的,因为对梦中事件不加鉴别的信赖必须克服极不可能的,甚至体力不能胜任的事,我曾经多次在梦境即将醒来时做一系列理想试验,比如,要求自己推翻家门前的一座丘陵,结果运了几次力气后,山真崩塌了,我遂愿做成了愚公不可为的事情,究其原委:这是因为梦境中大山,只是真实大山于视觉联络皮层存储视觉映像神经元微路的余电释放,这个释放没有神经元微型网络单元被外周感受器反馈的再充电过程,所以不能持久,生物电耗竭不足以形成大山映像时,山的形象自然就会涣散,这是我们梦中容易打碎,推翻一座大山的本质。对梦的妄想性缺乏洞悉是缘于掌控自知力的额叶在睡眠期间,绝大多数程序神经元微路皆处于休眠状态。决定此时的梦中人处于非完整理性状态,这时思维的逻辑是混乱和缺失的。梦的特征是明显的不连续性(主体、动作和环境的未经解释的变化),我们在梦中注视一个物件,时间稍微长些它就会消失或者变成其他的事物,未必可能性(对物理规律的挑战)像推翻一座大山,穿墙壁而过等等类似的半醒理想试验我做过很多,和不协调性(社会不适宜性和认知非逻辑性)。在梦中不知羞耻的调戏街上行走的陌生女性,梦的性质和客体可能是陈腐的或完全是存在现实的异想天开的和不可能的大杂烩,它们可能举止正常或沉溺于极荒诞的、未必可能或不可能的活动中,而其背景或者是熟悉的,或者和现实生活仅有最细微的相似性。要解释这些独特和奇怪的梦特征,不合逻辑的思想过程和神话的、隐喻的,及象征性解释就是准则。 半梦半醒状态在心理学理想试验中的巨大价值: 我曾多次在梦即将醒觉时,做过类似关于颜色的理想试验,例1使用意念将卧室绿窗帘想象成白色,结果梦中窗帘真的就由绿变白:这说明绿色这个名词概念能调控视觉皮层储存绿色的神经元微路,例2我们经常梦到自己上一个坡,最后,坡越来越陡变成我们攀附在悬崖上并且多数情况下摔了下来,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梦中担心坡度变陡;促成我们默念:坡变陡这个运动概念,这反而刺激了90度视野中的所有朝向细胞,最后坡度旋转到90度时,我们遵循通常梦中依然发挥作用的重力学规律摔了下来。还有我们小时候经常梦中找不到回家的路,本来是很熟悉的路,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我甚至感觉向前延伸的路面,石头子都是现铺的,又比如我们在梦中观察一个人脸谱时,对面的脸谱会随着时间的进行发生扭曲,皱纹,头发甚至眉毛丝都在快速的发生改变、重新组合,这说明梦的构成素材在一切可能的范畴是随机的。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科学发现。它佐证了符号、文字程序能调控各种具体表象的科学推论,大多数人都这做过飞翔的梦,人在梦中将两个胳膊当作翅膀扇动,人就能像鸟儿一样翱翔在天空,为什么人在梦中可以挣脱地心引力作用飞到空中!这是因为处于梦境的我们,触觉及本体外周感受器反馈自身状态的信息处于相对阻断状态中,而我们醒觉时所以能感觉到自身重量,正是由于触觉等外周感受的提醒,好比宇航员在失重的空间站里,感受不到重力的情形下,不仅睡眠易做飞翔的梦,即使在醒觉时,也感觉自己像鸟儿一样 记忆承受自相矛盾的强化和抑制:梦中对很久前的人物、景象和事件能被强化回忆,而关心的事物被编结到梦的怪诞和瞬息的结构中。因此梦本身可以说是记忆增强,这种在梦态中被增强的记忆和梦态结束后恢复梦境的实际不可能性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在增强记忆的梦中,存在着记忆缺失。即使在做梦期间被唤醒,被试者对短时记忆中的生动体验难于足够长时间地进行复述或描绘细节。保守一点说至少百分之95的梦的精神活动被遗忘,这是因为梦是非逻辑的、区别人类醒觉状态时正常思维途经和方式,而我们记忆事物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是依循因果逻辑进行记忆和回忆,所以梦境的绝大多数是无法回忆的,但却可能在下一次梦景中再现。与梦的异常的和生动的精神内容广泛联系的情绪波动有:忧虑、恐惧和惊奇是梦中被显著增强的常见效应。梦中人集中担忧于赤裸、赶不上火车、未装好衣箱和大量未完成的安排是常见的。人类白天带着虚伪的面具行事,理性压抑着性欲等原始本能,这就使理性程序过于放电梦中处于弱势状态,而性欲等原始本能由于白日的压抑处于充足电状态,此消彼长,所以梦中的人都几乎是不知道羞耻的,带有较小成分羞愧和内疚的压抑效应显然未被充分表现。 这儿所说的做梦的定义和特征用来区分梦和睡眠中可能发生的其他精神活动。伴随知觉低落的飞逝映像为睡眠开始时的心理活动特征。一旦入睡,精神活动设想为通常是持续动作的和非前进的类思考特征,睡中人常回顾白天活动,并且以持续而反复的方式担心。这种睡眠’思考’不伴随鲜明的视觉映像或稀奇古怪的认知性质。持续的梦境只是发生在这两种形式的精神活动消退之后。然后做梦与类思考心理活动在整个晚上每隔90至100分钟交替呈现。对梦和睡眠中其他精神活动的回忆决定于从发生上述精神活动的状态迅速唤醒,保持这种回忆则进一步取决于口头叙述或记录睡眠描述的工具性行为作者郑治,郑天野,引用,转载必需标明出自郑治,郑天野俩位学者的理论,否则将法律上予以追究,电话15242327492


IP属地:辽宁1楼2014-11-17 17:48回复
    我曾经多次在梦境即将醒来时做一系列理想试验,比如,要求自己推翻家门前的一座丘陵,结果运了几次力气后,山真崩塌了,我遂愿做成了愚公不可为的事情,究其原委:这是因为梦境中大山,只是真实大山于视觉联络皮层存储视觉映像神经元微路的余电释放,这个释放没有神经元微型网络单元被外周感受器反馈的再充电过程,所以不能持久,生物电耗竭不足以形成大山映像时,山的形象自然就会涣散,这是我们梦中容易打碎,推翻一座大山的本质


    IP属地:辽宁2楼2014-11-17 17: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