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之乡朱邑故里吧 关注:2贴子:6
  • 0回复贴,共1

淑人君子朱邑--读《汉书·朱邑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35ce1f0100ahn3.html剔芜居士
《汉书·循吏传第五十九》(中华,3635页)载,“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又“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于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剔芜按:西汉置庐江郡,舒为治所。姚鼐《汉庐江九江二郡沿革考》称:“舒,盖得今舒城南、桐城北、庐江西地。”又《左传》杜注:“舒县西南有桐乡”。可见汉庐江郡之属舒与桐乡本非一地。舒包括现在之庐江、舒城、桐城部分地区,位处桐城以北。另,古代宦游者客死异乡,每扶枢千里,依礼俗归窆于乡土。若朱邑家乡与桐乡本为一地或相距咫尺,他用不着如此叮嘱其子了。毫无疑问,朱邑的家乡是在桐城以北地区。称朱邑为桐乡人或现在的桐城人尚有疑问。
“少时为舒桐乡啬夫……补迁太守卒吏,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剔芜按:啬夫,乡官,秦制,职掌听讼、收取赋税等,汉、晋、南朝宋因之。丞,辅职也,类似如今副职。大司农,秦有治粟内史,掌谷货。汉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又更名大司农,属九卿之一,掌管租税钱谷盐铁,主要负责财政收支,类似现在的财政部长。朱邑在桐乡留得声名,是缘于啬夫职事,非之后官职之大也。今人仅知朱公官至大司农,而啬夫之职鲜有知之者。
“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私交。”又,宣帝诏扬:“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愧,可谓淑人君子。”剔芜按:朱公事迹仅此传寥寥数语,多不可考矣。然官吏节操留芳黎庶,远胜于累牍千言。
“其子葬之于桐乡西郊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剔芜按:朱公墓位于吾市范岗镇朱公村,世人多不识矣。今春携同事拜谒,颇多辗转。唯见乱蓬荒冢,掩卧于残阳之下,思之抚然。当地人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祭祠尚在,当时作为学校,后来被毁。
后人评价
《后汉书·酷吏传第六十七(王吉传)》(中华,2502页)范晔评:“朱邑不以笞辱加物……而猾恶自禁,人不欺犯,何者,以为威辟既用,而苟免之行兴;仁信道孚,故感被者之情著。苟免者威隙则奸起,感被者人亡而思存。”
《抱朴子内篇》卷十三极言“朱邑、栾巴、于公,有功惠于民,百姓皆生为之立庙祠。”剔芜按:抱朴子言三公有生祠,有误。朱邑祭祠乃死后之事,无须赘述。《云笈七签》卷八十五载,栾巴能治鬼护人。《汉书.于定国传》载,于定国之父人称于公,执法严明。二公百姓为立生祠。
《文选》(中华影印胡刻李注本)潘岳《河阳县作》“齐都无遗声,桐乡有馀谣。”剔芜按:潘岳乃朱公三百年后西晋文人。前者言齐景公德政不修,死后没留下好名声。后者就是说吾邑朱公,所可惜者,当时之“馀谣”如今不得而知矣。
《桐城续修县志》载:“汉大司农朱邑之墓”为唐代大书家李邕所书。不知毁于何时,惜哉!明桐城主簿夏仲寅建“朱大司农祠”。镌联:“云横墓首山生色,露滴碑旁草亦春。”横批:循良事业。
明人范世监有《谒朱司农墓》:“司家墓枕碧峰旁,老尽萧萧旧白杨。长以一抔存汉土,共教千载说桐乡。古碑斑驳云犹护,怪石奇倾树欲僵。我读遗篇如觌面,仍携椒酒拜斜阳。”
明末清初吾邑诗人方文有《过朱司农墓》:“汉朝陵墓有谁存,丞相通侯不足论,惟有啬夫茔尚在,年年父老荐鸡豚。”剔芜按:《桐城文物志》及《桐城掌故菁华》皆作“底事啬夫茔尚在”,非也。
参考书籍:
《文选》,李注胡刻本,中华书局影印;
《后汉书》,中华书局;
《抱朴子内篇》中华书局;
《涂山集》,康熙刻本,上海古籍影印;
《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1992
《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91;
《简明古代职官辞典》,书目文献,1987;
《桐城掌故菁华》,黄山书社,1997;
《桐城县文物志》


IP属地:安徽1楼2014-10-21 18: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