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佛来了吧 关注:2贴子:426
  • 6回复贴,共1

儒为表,儒家就是粮食店 —— 南怀瑾论“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儒学的误会

要讲中国文化,实在不能以一概万,更不可以偏概全。勉强地说,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本质影响民间社会的是杂家、阴阳家和道家之学,并非纯粹是儒家或孔孟之教。再看历史政治学术思想的运用,实质上,也掺杂了法家、道家、兵、农、儒、墨等诸家之学,并非完全属儒家学说。
如果说自周公制定礼乐,再经六百年后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形成的孔孟、儒学,就是中国历史政治上的主流,那也未必尽然。须知周公、孔子著书立说的目的,只是汇集先民对于人道文化的精华,传之后世。希望以此文教,普及人人,上至帝王,下及百姓,都能做好一个“人之谓人”。万一出而为政,为社会人群来做大事,必须博古通今,知道如何才能做好一个圣君贤相。换言之,孔子秉承周公汇集教化的宗旨,也正如庄子所说的只是“陶铸尧舜”,教导人们如何塑造圣君和贤相的典型,使他为人群服务而不负平生所学。
但遗憾的是,自秦汉以后,所谓的儒生们,为了谋求荣耀的职业,而出仕为官,只是依附在既成权力的帝王陛下,臣伏称尊,自己既非皋陶、契、稷的君相雄才,更不是号称有“致君尧舜”之道的臣子,岂非春秋大梦。由此而使负有师儒之道的儒家学说,以及“五经”“四书”等儒学内涵,反而变成千古蒙尘的迂疏之学了。虽然如此,但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历代的儒生们,总算还保留周、孔之教的精神,而使儒家之学发挥了经络作用,成为周延贯穿诸子百家的重要文化了。等于人体血肉之躯的生命,如果没有经络的作用,就会断绝生命而无生机了。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09-29 15:34回复

    论语与孔孟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的生平讲学、和门弟子们言行的一部书。它虽然像语录一样用简单的文字,记载那些教条式的名言懿行,但都是经过门弟子们的悉心编排,自有它的体系条贯的。
    自唐以后,经过宋、明名儒们的圈点,沿习成风,大家便认为《论语》的章节,就是这种支支节节的形式,随便排列,谁也不敢跳出这传统的范围,重新加以注释,所以就墨守成规,弄得问题丛生了!这种原因,虽然是学者因袭成见,困于师承之所致。但是,最大的责任,还是由于汉、宋诸儒的思想垄断,以致贻误至今!
    现在我们既要重新估价,再来研究《论语》,便是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验,摆脱二千余年的章句训诂的范围,重新来确定它章句训诂的内义。主要的是将经史合参,以《论语》与《春秋》的史迹相融会,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紊乱面目,以见孔子确立开创教化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精神;再来比照现代世界上的国际间文化潮流,对于自己民族、国家和历史,确定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因此若能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在我们讲的文字言语以外去体会,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艰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这便是我所要馨香祷祝的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论语》是不可以圈断的。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每篇都条理井然,脉络一贯。而且二十篇的编排,都是首尾呼应,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09-29 15:42
    回复

      大学之道:“心”与“身”的道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所讲的“大学之道”,由“致知、物格”,直到“诚意”、“知止”,都属于我们生命存在的精神方面的事。用简略粗浅的习惯观念来说,都是属于心理部分的事。但人和一切生物生命的存在,是由身心两部分所组合而成的。精神和心,众生天天在用,在活动。但心不知心,心亦不见心,正如子思在《中庸》上所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要想自己见心、知心、而明心,从“大学之道”来说,必须先从“知性”开始学养,由“知止而后有定”,到达“安、静、虑、得”的境界,才能得知“明德”自性的本来。
      但一般的人们,由生来到死去,大多数是不管“心”是什么东西,“意”是什么东西,“知性”又是什么东西。中国古代医学,所讲的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总之,七情六欲与生理健康关系非常大,中医所说“五劳七伤”,便是这些原因。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怕,只要明白了“诚意”、“正心”,明白了“心能转物”、“心能转身”,一切可以从“唯心”的力量自能转变。当然,这就是“大学之道”大人之学的学问所在了。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4-09-29 15:44
      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5-27 2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