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336贴子:421,480

【旷世奇才】五、流放者的归来 苏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人民网2010年03月03日14:42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五、流放者的归来 苏轼


1楼2014-09-21 09:03回复

    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两度发配三地流徙的流放生涯,前后加起来有近十年之久。苏轼一直是一个以达观超脱著称的人物,但这麼长久的流放无疑仍在他的思想和文学中刻下了许多永远的印记。流放期作品,大多可列入最优秀的苏轼之作行列里。《东坡海外集》收录了苏轼在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两地的流放之作,其诗达到了圆熟的境地,其精神最为温暖平和,一百二十四首唱和陶潜诗可以列为代表。湖北黄州时期,诞生了最著名的词《浪淘沙·大江东去》,最著名的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最著名的抒情短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3楼2014-09-21 09:04
    回复
       苏轼陪客两游赤壁,前后不过三个月,有“前赋”有“后赋”,同题之下并为名篇,其中确是各有千秋。前赋写初秋之境,“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波接天”;后赋写晚秋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之游,以咏诗吹箫为内容;后赋之游,以登山为始以放舟为终。前赋以议论为文中主体,后赋以画景为主体。后赋画景,写苏轼独自登山长啸,感觉“悄然而悲”“肃然而悲”,三人同舟,感觉江流的寂寥,思情都在景物中。前赋议论则意气风发。客人怅然於天地不变,长江无穷,人生短暂。东坡虽在流放中却能从大处看世界,说:以变化看世界,天地万物一瞬间都不同;以不变看世界,明月还是那明月,江流还是那江流。万物各自有主,唯山间明月江上清风,我们可以共享,而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种恢弘的人生感想最能感动人。以个人偏好论,我宁取前赋为上选。两篇都有感伤情调,后赋的感伤只能以孤鹤入梦的缥缈来冲淡,前赋的感伤则为放达的思想所化解,一变为真心欢笑。“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样的结尾何等天然和绝妙,写出了人在山水中的恣肆和放松,写出了山水本色和人的本色。《记承天寺夜游》虽短,也是同样姿色。先记年月日,欲睡见月,起身到承天寺找朋友散步。正文不过三十余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就此打住。真正应了东坡自我的总结,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於所当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如是而已。苏文,尤其是他的小品,那些题跋、札记、尺牍,都是这样简约从容,颇类
      《世说新语》的文风。看起来都是片断,没有天头地尾的端正,却是天然的完整。这部分的苏东坡,其后影响了明代的公安竟陵两派,影响了张岱、袁枚、郑板桥。袁宏道说:“东坡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这是深知东坡者的说法,小文的好处,就在辞达而已。


      4楼2014-09-21 09:05
      收起回复
          辞达,在孔子那里是一个基本的文学标准,在苏轼这里则是最高准则。他说“辞至於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辞达,不是简陋,干巴巴,有可达之意,自然有能达之辞(表述清晰的文章)。文采之类,都在你要表述的意思里,用不著额外用力。苏轼本人有这份自信,也确有实绩摆在那里。
          所谓“韩潮苏海”,是说韩愈文章像大潮,苏轼文章如大海。苏文当然并不都是恬淡小品,也有高头讲章。东坡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一个草拟圣旨的工作。苏文全集中收了东坡拟就的八百道圣旨,这些东西虽有可观的研究价值,到底是政府文件一类。东坡另有一类属於传统散文范畴,这里面包括策论、史论。议论政治和议论历史基本上是一回事,只是前者有一些针对性,靠现实近一些,后者距现实稍远一些。苏轼搬弄历史很有个人技巧,不乏真知灼见,也不乏书生之见。比方《商鞅论》中以为商鞅变法祸国殃民,比方《武侯论》建议孔明出资数万金离间魏国君臣,准可以大功告成。东坡很能在史论中随机生发,翻案出新,这一点对於应付科举考试很有帮助。宋代考生中已经流传这样的口号:“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肉羹”。苏东坡与吃似乎有莫大联系。


        5楼2014-09-21 09:06
        回复
            苏东坡在黄州流放期间,功绩之一是兴办了东坡农场,有十亩地。东坡在黄州的职位是团练副使,无权签署公事,不能在文件上签字,官卑职小薪水少,种地是养家糊口。黄州时期虽然艰辛,也不到饥寒交迫的地步。黄州猪肉奇贱,东坡乘机发明了“东坡肉”之烹调术,是他流芳百世的又一项成就。东坡诗中,总有一些从旁人不经意处转到吃这一题目的段子。《游博罗香积寺》一诗,他从山下溪水想到水力转动碓磨,由碓磨想到雪一般飘落的面粉,由面粉想到有十字裂纹的蒸饼的芳香。《惠崇春江晓景》一诗,由赏画可以跳到品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除一个“暖”字是个人发现,其余尚属於看图说话的写实。“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便是美食家的嘴脸了,是由写实到写意了。画上有蒌蒿和芦荻,而据《本草纲目》“河豚宜与蒌蒿芦笋同煮”,东坡便“想落天外”了。其他诸如“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畦雨过罗纨腻,夏?风来饼饵香”,“吃句”颇不少矣。这都是东坡想象丰富的一类例证,是其天赋诗才的一解。


          6楼2014-09-21 09:07
          收起回复
             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东坡诗的大特色就是善喻,以至博喻。《百步洪》一诗中四句连用七种形象比喻水势飞溅之态,是最著名的例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是又一例。东坡本人也很得意於这一意绪的首创,曾再三使用,如“西湖真西子”(《次韵刘景文登介亭》),“只有西湖似西子”(《次韵答马中玉》),“西湖虽小亦西子”(《再次韵德麟新开西湖》),都不如前篇好。因为这一妙喻之好,精神全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发挥上。这一佳句,是起於形象过渡於议论又终於形象的妙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起於形象,终於议论的妙理。同样是写意的句子,后者却在总揽庐山形象之上,额外多一层人生义理,意思更阔大,适用更普泛,已经积淀为成语之一种。“雪泥鸿爪”也是东坡诗贡献的成语,蓝本见《和子由渑池怀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写出了人生的来去无定不由自主,却用一种超脱的意识去总揽和提升。到黄州时期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则更加达观,更加意境恣放,更加“撒手游行”。


            7楼2014-09-21 09:08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9楼2014-09-21 09:10
              回复
                 东坡一生起伏跌宕之大,是有理由无比愁苦痛不欲生的,但他却能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流放黄州,在最具代表性的《念奴娇》中也保持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洒脱。困居海南之岛,他也有“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的放达。
                  东坡,不仅在文学表现中,而且在身体力行中,打通了儒、释、道三家门户,成为中国文化的典范形象,因而受到了历代几乎全体中国人的衷心热爱。他的著作,也受到爱不释手的广泛阅读。
                  1101年,这个著名的流放者於重归大陆后的第二年病逝於常州。


                11楼2014-09-21 09:15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4-09-21 09:49
                  回复
                    流浪者


                    IP属地:陕西13楼2014-09-21 09:49
                    收起回复
                      放纵心的流浪才得以如此豁达…赞!好文章,收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9-21 12:03
                      收起回复
                        “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的放达。
                        好喜欢这几句!我就是在李傲的视频讲苏轼,抄写这几句在网上
                        就找到这篇好文章‘!


                        15楼2014-09-21 12:42
                        收起回复


                          16楼2014-09-21 19:06
                          收起回复
                            感谢吧主加精!!!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4-09-22 02:4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9-22 11: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