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克拉克吧 关注:1,063贴子:4,065
  • 5回复贴,共1

【评论】A.C.克拉克:最伟大的科幻作家 作者:星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搬运】阿瑟·c·克拉克吧
【评论】A.C.克拉克:最伟大的科幻作家 作者:星河
谨以此文献给A.C.克拉克以及他那部著名的《2001:太空奥德赛》。
——题记


IP属地:北京1楼2014-09-12 10:24回复
    A.C.克拉克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①,也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他被誉为“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A.C.克拉克一生出版了90余部②优秀的科幻和科普著作,行销5千万册以上;其作品科技翔实,预测准确,文笔优美,为世界科幻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A.C.克拉克创作于1968年的《2001:太空奥德赛》更是问鼎最佳科幻作品的首座,这部史诗般的科幻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成为整个科幻界至今难忘的经典之作。


    IP属地:北京2楼2014-09-12 10:25
    回复
      二、《地球外的中继》及其他科普著作
      1945年,也就是克拉克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的最后一年,他在英国《无线电世界》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卫星通信科学设想论文,题为《地球外的中继》,副标题是“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详细论证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⑤
      在这篇论文中,克拉克首先从当时的通信情况出发,分析了实现全球范围的全天候通信和电视广播的必要性。继而克拉克对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考察,认为无论采用短波方式还是有线方式,都将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并耗费十分昂贵的费用。克拉克根据当时科技发展的情况,尤其是太空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的进展,首先提出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克拉克设计了一系列地球同步卫星,进而指出通过这些卫星就可以接收和发射来自地面的无线电信号,起到信息中转的作用。
      克拉克在对卫星通信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之后,又详细探讨了卫星通信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技术问题,比如卫星通信的频段、卫星的覆盖、卫星天线、卫星功率以及卫星能源和星蚀问题。最后克拉克得出有关卫星通信技术的四点结论:对所有可能的业务类型来说,卫星是唯一能达到全球覆盖的方式;它能不受限制地使用至少 100GHz宽的频带,在使用多波束情况下卫星信道数几乎不受限制;所需功率极小,因为“照度”效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并且功率的成本非常低;虽然卫星的初始投资较大,但也只是整个世界网络费用的一小部分,并且运转费用极低。因此,卫星通信的前景十分喜人。
      后来发展起来的现代卫星通信充分证实了克拉克这一出色的预见。《地球外的中继》一文已经发表了近60年,而在这近60年当中,卫星通信不但早就得以实现,而且发展极为迅速,并已风靡全球,正在为整个人类社会造福。为了纪念克拉克的功绩,如今42000千米高的同步卫星轨道已被国际天文学协会命名为“克拉克轨道”(Clarke Orbit)。⑥
      今天,卫星通信已遍及社会各个领域,把人类通信的能力推向立体通信的广阔领域,成为现代通信中最佳的通信方式,并使卫星成为太空资讯的交换中心。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卫星通信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可以成为个人通信的最好方式,到那时卫星通信将成为信息社会中最基本的纽带之一。
      克拉克对于科技领域的贡献并非仅此一例子。1954年克拉克写信给美国气象局的Harry Wexler博士,论及有关卫星在气象预测方面的应用,由此开创了气象学的一个新的分支。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克拉克自幼酷爱科学,对天文学尤甚。克拉克从上中学起就开始为杂志撰写一些带有小说性质的科学随笔,在1934—1936年间他为《Huish杂志》(The Huish Magazing)写了不少文章。1950年克拉克出版了其科普处女作《行星际飞行》,次年又出版了《太空探险》,这两本著作奠定了克拉克太空科普的权威地位,后者还因被“当月好书”俱乐部选中而名声大噪。克拉克先后出版了许多有关太空旅行问题的专著和论文,大力宣传太空科普,并希望英国能在太空旅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著作使克拉克在宇航领域声誉斐然——美国登月飞船指挥舱甚至以他的书名命名,而宇航员们则大多熟读他的科幻小说。


      IP属地:北京4楼2014-09-12 10:26
      回复
        三、主要科幻作品
        克拉克最突出的成就当推科幻创作,被誉为最伟大的科幻大师。克拉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便开始创作科幻,1946年正式发表短篇科幻作品,处女作是载于《惊奇故事》(Astounding Science)4月号上的《弹孔》(Loophole)以及5月号上的上的《救援队》(Rescue Party,创作于1945),后者使他在科幻界崭露头角。1951年第一部长篇科幻《太空序曲》问世,同年出版第二部长篇科幻《火星之沙》。这一时期标志着克拉克作为一个科幻作家的起步。
        在克拉克的科幻作品中有不少是太空题材,早期作品无论长篇短篇,大多都是以太空探险作为主题,这与作家本人的专业领域不无关系。但随后克拉克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人类文明这个大的主题上面,作品多是在天文题材框架下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作品。
        1953年,克拉克出版了中长篇作品《童年的终结》。这是一部“近未来”科幻小说,描写了20世纪末外星人来到地球并引导地球文明进步的作品。在外星智慧与地球人类的共同努力下,人类文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人类终于摆脱了童年期——人类长大了!
        在《童年的终结》出版的同一年,克拉克还发表了描写“远未来”的中篇科幻《不让夜幕降临》,后被扩充为长篇,于1956年以《城市和星星》为题出版,讲述的是10亿年后银河系的故事。这两部中长篇科幻作品与后来出版的《2001:太空奥德赛》一起,构成了克拉克有关人类文明主题的三部曲。
        事实上在更多的作品中,克拉克一直坚持描述“近未来”主题,他所描述的主要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比如《与拉玛相会》,比如《天堂的喷泉》,等等。
        《与拉玛相会》是克拉克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一艘外星探测器突然来到太阳系,人类对其进行探测,发现其中没有任何智慧生物,却充满了对这种智慧状况的描述。人类既不知这是外星文明衰落前所发出的保留物,还是向人类传达信息的探测器,最后眼看着它默默地向太阳方向移动……后来克拉克与同是克拉克迷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Gentry Lee合作,续写了《拉玛第二》、《拉玛花园》、《拉玛揭秘》等作品。
        《天堂的喷泉》也是克拉克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人类靠一种强度极大但质量极轻的特殊材料连接地球与卫星的故事。这是新时代建造“通天塔”的故事。主人公为了这一工程耗尽心血,终于殉职于“通天塔”上。在作品的结尾,人类已将所有的卫星都互相连接并与地球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环!
        《与拉玛相会》和《天堂的喷泉》两部作品都获得了当年度的“雨果奖”和“星云奖”,前者还获得了当年的约翰·W·坎贝尔纪念奖(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英国科幻小说奖(British Science Fiction Award)和木星奖(Jupiter Award)。
        除了长篇科幻,克拉克的的短篇科幻也脍炙人口,比如《太阳帆船》(Sunjammer,1965),比如《星》(The Star,1956),等等。《太阳帆船》描写了利用“太阳风”(The Wind from the Sun)作为太空动力的故事,小说问世后不久美国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简称NASA)就开始着关注这一领域的进展,对“太阳风”进行认真研究。《星》则用一种极为伤感的笔调描述了一个文明被大自然无情击毁的时间与人类神话传说的时间相巧合的故事。
        除了太空题材,克拉克也创作其他方面的科幻,尤其对海洋题材情有独钟。他在斯里兰卡结识了年轻的摄影师Mike Wilson,并开始接触了潜水运动。后来克拉克与Mike Wilson共合作创作了6部著作和1部影视。1957年,克拉克出版了其科幻长篇《深海牧场》。移居斯里兰卡之后,克拉克还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研究东方哲学。自此在克拉克的作品当中,除太空主题之外,海洋和东方文化开始占据重要地位。


        IP属地:北京5楼2014-09-12 10:26
        回复
          六、其他
          克拉克在数十年的科幻创作和科技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定律”的形式加以总结,这就是所谓的“克拉克基本定律”。这三条定律首先在《未来的轮廓》(1962)一书中提出。⑿
          定律一:
          一个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如果他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
          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
          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第一条定律在肯定了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正确的同时,也指出他有可能因为经验的限制而误判;第二条定律则指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说明想要开拓新领域必须大胆假设;第三条定律则揭示出新科技的新奇性和难以被人理解的特点。
          这三条定律虽带有一定的诙谐成份,但其中包含着很强的真理成份,成为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难以忘坏的规范和准则。
          也许我们可以用作家自己作品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大自然的奥妙,始终比我们所能梦想的还要多姿多采,还要复杂,还要新奇!”


          IP属地:北京8楼2014-09-12 10:27
          回复
            致 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岩博士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博士研究生杨玲玲小姐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表感谢。


            IP属地:北京9楼2014-09-12 1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