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经吧 关注:629,773贴子:5,454,282
  • 9回复贴,共1

观心(禅修、理论、操作方法、实例阶段、图解等,是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真正的实证,只是“觉知”,觉知一切而不加入任何的个人观念,你所加入的一切观念都是住在这种观念上。
比如说:你认为这个世界很散乱、很烦乱,你要保持一个静的状态,那么你就一定住在静的观念上;你认为这个思维展开不好,你要保持一个斩断这个念头的观念,那么那就一定会住在斩断念头这个观念上。
你所住的一切境界全部都是错的。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觉知。随时知道心在干什么,仅仅是知道就可以,不用加入第二念、不用加入任何观念。


IP属地:广西1楼2014-08-13 01:35回复
    五、操作(详释图):


    IP属地:广西3楼2014-08-13 01:35
    回复
      观心实证在操作中分为动态观心和静态观心,动态观心是静态观心的基础,静态观心是动态观心的升华和突破。
      动态观心:动态观心是在运动中、生活中观心;这种方法刚开始操作的时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随时提起“我”的观念,也就是住于“我执”,比如看到汽车的时候要知道“我看见汽车了”;听到手机响的时候要知道“我听到手机响了”;即使是走神,也要及时觉知“我走神了”,让“我”紧紧跟着走神,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觉知走神的任何一个微小变化,只要能做到这样,那么你是无法真正走神的……;
      在生活中只要坚持这样做,到了一定时候不需要刻意加入“我”这个观念就能自然而然安住于“我执”,而不再住于“我所执”,即使偶尔走神,也能及时觉知。能够在生活中及时发现思维活动,及时发现走神,这是警觉心已经形成的标志,也是动态观心基本成功的标志,也是静态观心基础已经完成的标志。
      静态观心:静态观心是在静中观心,首先要保证身体处于静止状态,一动不动,也就是说不使用身体、不体验身体,因为身体和思维的相续性是一致的,只要还在体验身体,就是在展开思维的相续性,就是在培养走神;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入静阶段(如图中A—C所示)
      高级思维状态的专注是一种普遍性专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没有这种专注,为了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我们必须首先处于静中,以静为基础,培养专注力。为什么不处于动中呢?这是因为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动中的专注往往是选择性专注,无法引导我们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而在静中,潜意识能够更好更稳定地发挥作用,我们能够在本能的引导下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因此要以静为基础,实证的第一步就是完成静这个任务。
      观心这种实证方法,第一步也是完成静这个任务。观心入静是通过观察念头的生灭实现的,而念头的生灭并不容易被我们观察得到,因为我们平时都是生活在各种念头的相续性中,杂念纷飞,习惯于走神,根本无法观察到所有念头,这就必然导致刚开始使用观心方法进行实证的时候往往觉得很难,必须非常专注才能看到所有念头。从实证角度出发,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专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正是通过专注的方法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的,只不过刚开始观心,我们的专注往往是被迫的,是住于警觉心的专注,而不是自然的专注。这种专注将形成专注的静。静都是有所住的,都是住于某种观念,这里的静是住于警觉心,是专注于警觉心的静。
      由于实证必须在潜意识引导下才能完成实证任务,习惯是形成潜意识的一个因素,我们很多人习惯于把入静等同于睡觉前的入静,这就必然导致在观心中,不知不觉中加入睡觉前的那种引导入睡的放松入静的观念,从而进入一般的非专注的静。
      这两种入静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不同:
      专注的静:这种入静方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形成专注,念头仅仅是引导我们进入专注的一个工具,因此在观心的过程中侧重于专注,侧重于培养发现念头的警觉心,而不会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这种方法在操作中,一旦发现自己有静的体验,往往会马上发现这种对静的美好体验也是念头,因而能够马上排除静的体验,直至无法形成静的体验,无法形成一般的非专注的静。这种方法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始终是非常紧张、忙碌、专注的,而没有享受悠闲的观念。总之,专注的静在操作中有四个要点需要掌握:
      1侧重于警觉心的专注;
      2没有排除念头的观念;
      3没有或无法形成静的体验;
      4无轻松感觉(操作过程比较紧张繁忙)。
      非专注的静:在观心的过程中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而排除念头目的是为了达到静;也就是说是为了入静而发现念头,排除念头;这里的静有静的体验,是喜欢静、住于静;这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是比较轻松、放松的。总之,非专注的静有以下几个特征需要我们注意和警惕:
      1具有入静的观念(发现念头和排除念头的目的是为了入静);
      2具有静的美好体验;
      3操作比较轻松。
      以上两种入静的方法虽然不同,但基本都要经历以下观心过程:
      A 思维方面走神频率高,幅度大,易发现;
      觉受方面厌坐,苦受多;
      频率高指的是次数多;幅度大指的是每次走神绵延时间长;
      这个阶段的观心受外源性思维影响较大。我们平时生活在繁杂忙碌的事务中,这些事情比较重要,有较强吸引力,我们总是不知不觉被这些事情牵着走;同时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思维状态,思维惯势同样迫使我们习惯于展开联想,无法及时发现和斩断思维的相续性。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导致这个阶段的实证呈现走神频率较高,绵延时间较长,不喜欢实证,比较痛苦等特征;
      B 思维方面走神频率低,幅度小,难发现;
      觉受方面乐坐,苦受少:
      这个阶段的观心受内源性思维影响较大。这类思维里面最难发现的是主观意愿性思维,比如我们希望入静、希望实证突破、希望尽快摆脱痛苦等。由于这些都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往往无法发现这些也是念头,是导致我们无法住于思维本体的干扰性因素。
      C 进入非专注的静或专注的静:
      实证是在潜意识作用下实证的,而习惯是形成潜意识的常见因素,这就导致我们很多人往往容易把生活中的习惯带到实证中,由此产生很多问题。观心也是这样,我们很多人对睡眠前的放松入静非常熟悉,已经形成牢不可破的习惯,这就必然导致在观心实证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习惯性地把入静当做了睡眠前的放松入静,由此自然进入一般的非专注的静。
      如果能够始终按照思维本体学实证要求的观心方法进行,就能进入专注的静。
      非专注的静:有静的体验,较悠闲,有乐受;无法发现其他念头,难以继续观心实证;
      进入这种静,有的人被这里美好的静境吸引,因为是乐受,观心能破坏这种乐受,所以潜意识追求乐的本能这时候发挥作用,不愿意放弃这种乐,不愿意继续观心;有的人进入这种静境后,由于观心形成习惯,能够继续观心,但因为在观心中错误的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逐渐形成排除念头的习惯,这就必然导致其他念头无法升起,住于排除念头这个观念,这也是一种静;由于这是住于一种观念,而且这种观念是自己希望的观念,因此非常难以发现,导致不知道该怎样继续进行观心实证。
      专注的静:无静的体验,较繁忙,无乐受;念头少,能够及时发现,能够继续观心实证;
      这种静由于是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同时由于各种念头非常多,因此这种观心方法比较繁忙,我们往往疲于应付这些明显的和隐蔽的念头,因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进入警觉心形成的静中,这时候念头也很少。同时由于警觉心非常强,这时候往往能够发现警觉心也是一个念头,也是需要破除的。这里的观心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警觉心破除后,其他念头重新升起,但警觉心随即升起,其他念头又消失了;就这样,随着警觉心的生灭,其他念头和警觉心象猫捉老鼠一样交替出现。
      第二阶段观烦阶段(D阶段):
      形成:在第一阶段,如果专注力比较强,警觉心比较强,那么这个阶段是不会发生的;如果第一阶段专注力不够强,警觉心不够强,就会逐渐进入烦躁状态。烦躁是一种结果,是希望达到的愿望无法实现而产生的自责、失望等多种念头综合在一起形成的痛苦表现。烦躁是一种痛苦,烦躁往往导致我们无法继续进行实证。
      烦躁的积极意义:由于烦躁是一种痛苦,痛苦最容易把我们追求乐的本能逼出来,而只有在本能的引导和主导下我们的实证才能获得根本突破,因此烦躁如果善加利用,是会变成实证的有利因素的。同时最烦的时候,也是最专注的时候,是专注于这种烦躁,是无法走神联想别的事情的。这种专注如果和观心的警觉心结合起来,就能很快获得观心方面的突破。
      由于烦躁是一种结果,因此只要排除烦躁产生的原因就能解决烦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烦躁产生的原因和积极意义,同时要提起高度的专注,警惕地观察烦躁产生的每一个念头,不能放过烦躁中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细的念头。只要能够高度专注,能够把每一个念头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就能打破思维的相续性,无法形成烦躁。
      在观烦躁的过程中,还需要培养耐心、细心和毅力,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实证下去。
      第三阶段:稳定地住于警觉心 E~G
      在上一阶段中通过观烦躁培养起很强、很专注的警觉心,这种高度专注的警觉心在这一阶段越来越稳定,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已经能够安住于这种专注。这个过程大致如下:
      E:专注(作意成分大),念头很多;观心比较繁忙,比较辛苦;
      F:专注(作意成分小),念头不很多;观心比较轻松
      G:念头少或无;警觉的专注逐渐形成习惯,因为念头少或无,因此在习惯的作用下会寻找念头,等待念头,并很快反观到警觉心也是念头,并将因此而破除警觉心。
      E和F这个地方虽然念头很频繁,但是念头不会展开成为走神;逐渐念头就很少或者没有了,这样就进入了G寻找念头、等待念头阶段。
      进入G寻找念头和等待念头的阶段后,念头已经很少或者没有了,但由于思维的习惯,仍然继续寻找和等待念头,最后会发现自己住于警觉心,发现警觉心也是念头,发现等待和寻找也是念头,于是破除寻找和等待的念头。警觉心、寻找、等待等都属于希望性念头,这些念头破除后就进入下一阶段H住于思维本体的阶段。
      C和G的比较: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念头很少甚至没有念头。但C静中的无念头是因为住于“静”这个念头,导致其他念头无法升起;G这个地方是住于警觉心,是一种专注,正因为是专注,因此没有静的体验,丝毫不会感到静,这一点在C静中恰恰相反,C静中能够体验到静的美好。
      第四阶段:普遍性专注的形成(住于思维本体) H
      在第三阶段,高度的稳定的专注已经形成,但这种专注是建立在某种观念上的专注,是住于警觉心的专注,并不是普遍性专注;到了本阶段,由于破除了警觉心,思维不再住于任何观念,念头重新活泼。
      由于专注已经稳定形成,因此不需要特别提起专注,这样实证过程就变得很轻松,不再有任何实证观念,完全是轻松松松的生活。
      同时由于专注力很强,因此任何念头都能被轻松发现,任何念头都无法展开相续性思维,这样就会出现一种之前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现象:任何念头刚出来就会马上自动消失,不需要加入任何让其消失的观念,丝毫不会展开相续性思维;这些念头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彼此毫不相关;这种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已经能够安住于思维本体,标志着观心任务已经完成。
      在这个阶段,由于专注已经形成,思维的相续性被打断,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身体觉受是和思维相续性一一对应的,当思维相续性被打断后,身体觉受彻底消失,我们无法再体验到
      身体的存在感,身体上所有的病痛在这个阶段统统不能发生任何作用。


      IP属地:广西4楼2014-08-13 01:38
      回复
        第五阶段:观心的主动与自动两种转归
        我们通过观心的方法住于思维本体后,最终将主动或自动证入两种不同的思维状态:
        主动转归:有的人在使用观心这种方法进行实证的时候,往往认为不断出现的念头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他们把念头当做了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于是在观心实证中,他们不断地放下念头、断除念头。这种错误观念悄然发生作用,逐渐形成潜意识,左右我们实证的方向,以至于在住于思维本体后,这种观念仍然继续悄然发生作用,引导我们主动地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我们仍然被这种断除念头的错误观念所左右,进入一个个断除念头的观念里。
        自动转归:有的人能够深入学习理论,知道念头其实是一种结果,是执着心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使用观心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念头仅仅是一个所观察的对象,就像我们观察树叶飘落一样。我们的思维本体包含有一个我们不容易觉知的念头“我”,其他一切念头都是建立在“我”这个念头的基础上。
        我们所有的思维活动可以归结为两大类:我看见念头和我跟着念头跑。一般人的思维活动都属于“我跟着念头跑”,而观心属于“我看见念头”,因此,当我们能看到念头的时候,说明我们是住于“我”这个念头,是住于“我执”;当我们跟着念头跑的时候,是住于“我所执”。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在观心实证中,我们只要看到念头,就能够完成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我执”的目的,念头在这里是一个检验我们是否住于思维本体的指标。
        由于“我执”没有排除,念头产生的基础没有消除,因此念头是不可能断除的,是不可能没有的。如果我们发现找不到念头,念头没有了,那肯定是我们住于某一个念头了。只有当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地看到念头的生灭,才能说明我们是住于思维本体,是住于“我执”的。
        在住于思维本体后,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主观方面的努力,因为只要你打算做什么,无论你的主观愿望多么美好,你的一切努力都将让你住于某种思维内容,因此你的任何努力都是错误的。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住于思维本体,看着念头的生灭就可以了。当合适的外因突然到来打破这种状态的时候,“我执”将被消除,只剩下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将因此而证入思维根本状态。
        观心常见问题:
        我们绝大多数人因为生活在错误的观念中,生活在这种思维状态,无法跳出这种思维状态来观察这种思维状态,不可能发现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问题,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在观心的实证操作中未免会发生很多问题:
        1 误把住于观察对象当做观心: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初学者身上。由于刚接触思维本体学,了解到我们平时处于心散乱状态,需要培养专注力,需要让心专注于某种境界,用这种方法破除散乱心。他把这种方法当做了观心。其实这是观事,是观景,是住于思维的对象、思维的内容,而不是观心。
        2 将心灭心:有的人平时生活非常忙碌,各种杂事纷纷扰扰,异常烦乱甚至痛苦。他们迫切希望摆脱这些杂乱的生活,迫切希望摆脱这些痛苦,于是他们认为只要灭掉念头就可以彻底摆脱痛苦了,因此就想尽各种方法破除念头,不让念头起,把思想压得死死的,往往也能达到不起念头的状态,“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就是这种状态鲜明的写照。这属于压制念头,是住于“断念”这种观念。
        以上两种情况可以做一个比较:
        第一种情况因为过分专注于观察对象,用心过死,不活泼。虽然这种方法也能进入高级思维状态,但在这种状态同样需要住于某种观念,用一种观念防止其他念头出现,也属于“压制念头”,因此不自由、不自在,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生活。
        第二种情况属于“断念”,是住于“断除念头”这种观念,这属于静。但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由于受“静极生动”这种“极变”规律的支配,你是不可能始终处于无念的静中的,到了一定时候一定会重新动起来,一定会重新烦乱痛苦。
        4 将心求心:有的人生活比较清闲,并逐渐习惯于这种清闲幽静的生活,能够主动远离烦乱的生活,寻找清静的境界和悠闲的工作,比如一个人住在清静的地方,种几棵修竹,练一练书法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追求“静”这种心境和观念。由于执着地追求“静”,也能使其他念头不起,产生一种清明的境界,使人精力充沛,精神愉悦。由于经常处于这种境界,这些人的气质往往超凡脱俗,清静淡雅。
        5 将心待心:这种人也的确在实修实证,而且有一定功夫,他能清楚地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但由于过分执着于断除念头,总是紧盯着念头的生起,想尽一切办法消灭念头;这种人能够证入高级思维状态,但因为是住于思维的某种观念、内容,因此无法回归思维根本状态。这也不属于观心,而是住心,住于心的某种观念、内容。
        6 某些念头无法及时发现:
        某些念头无法及时发现,结果导致不知不觉中住于这些观念。这些念头往往有以下几类:
        A 希望性念头:我们总是生活在各种美好的希望中,因此从来不会把这些希望当做念头,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总认为念头是不好的,只有不好的思想才是念头,而希望是美好的,希望不应该是念头;但在观心实证中,思维的任何内容都是念头,都是需要及时发现的。
        B 外界信号: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一切外界信号全部都是思维活动的内容,都是念头,都需要及时发现的;
        C 身体上的觉受:身体觉受的存在,是和思维相续性状态一一对应的,思维相续性就是各种念头的相续发展状态,因此身体任何觉受都是念头,都需要及时发现;
        我们很多人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发现这些习以为常的念头,导致找不到念头,发现不了念头,无法观心。
        7 错误地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
        由于层出不穷的念头导致我们无法形成普遍性专注,我们往往会把念头当做根本问题,因此在观心实证中总是不知不觉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结果导致住于排除念头这个观念中而无法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8 错误地认为专注比较轻松清闲:真正住于专注中的人并不会感到清闲,只有入静的人才会体验到静的美好,因此一旦发现自己体验到美好的静或其他境界的美好,要马上提醒自己此时已经失去专注了;
        9 观心中出现的任何画面都是念头,要及时觉知这种类型的念头;
        10 在观心过程中,当观心比较专注的时候,身体会慢慢变得挺拔有力,这是专注开始升起的表现,但同时对这种身体表现的觉知也是一个念头,要及时发现这种觉知本身也是念头;
        11 错误地把平心、宽心当做了观心:有的人在生活中对各种不顺心事情能够自我安慰,善于自我开导,使自己处于平心静气的状态。这不是观心,这是一般的自我安慰。
        12 有的人能够通过观察心情变化引发的一些列反应,达到平心静气甚至专注的状态,这种方法属于培养专注,是对观察对象、思维内容的专注,而不是观心的专注,比如你在生活中被人臭骂了一顿,你很生气,这时候你就仔细观察这个生气的反应,观察升起引发的心理和身体的各种微细反应,并通过这种观察逐渐培养起专注,当专注形成了,心情也就平静了,因为一切情绪方面的反应都是思维相续性的表现。


        IP属地:广西5楼2014-08-13 01:40
        回复
          观心所经历的过程
          观心刚开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是住于警觉心,同样是在练专注的,只不过这种专注方法比较特殊,它是住于警觉心。
          然后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打破警觉心,也就是到欲界定这个地方再观心就寻伺。你一直住于这样的警觉心,因为住于这种警觉心的原因,你的功夫非常的纯熟,念头逐渐没有了。但是思维是一种习惯,你会跟着警觉心这种习惯去走,走的结果是什么?你在寻找念头。但是你已经住于这种警觉心,使念头不起,你就这样寻找,然后等待。寻找念头、等待念头,这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寻伺
          进入寻伺阶段。寻找念头、等待念头的结果是什么?你发现原来你住于警觉心,警觉心本身也是一个念头。你的寻找也是一个念头,你的等待还是一个念头。于是你开始破,你再破这个警觉心。这时候开始反观内照了,这之前你是向外观的,你在观这些念头的,到这个地方你开始内观,向内观,开始反观。你观你心的造作,心在干什么。你会发现等待也是一个念头,所以你破:“我不能等待”,你在寻找也是一个念头啊:“不寻找”,过一会你发现“破寻找”这个心也是一个念头,那你再破......也就一直在向内看,这样破这样破,不断的破,破的结果是什么?就破除了警觉心。这个时候专注已经形成,你把警觉心破除了。破除之后你就进入定中了....


          IP属地:广西6楼2014-08-13 01:40
          回复
            观心操作答疑
            师兄:昨天晚上已是第二座的时候,往那儿一坐,就容易出现没有念头那种情况,就很静,没有念头,但是我不知道那个是不是观心,之后呢,有短暂的一种等待,就破等待,放下,然后等待,放下。但是发现是一个很细很细的,你不知道什么是等待放下,很别扭的感觉。
            答:你说的很对,对,很细,就是这样,
            师兄:但是我感觉放下也是个念头,然后我自己听心里面这个声音还是一个念头,就这样,我感觉慢慢慢慢知道静也是个念头,这个过程,一直这样观的话,容易烦。
            答:对,烦是最关键的。
            师兄:我把这种等待放下,因为以前观,在这等待的时候,容易引起烦。
            答:对,就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关键,失败就败这个地方,烦这个过程一过,马上就成功,就跳过去了,就在这个地方,
            师兄:不知道这个,我把等待的念头换成不能等待,把念头放下,没有等待的时候感觉又有新的东西。这一过程中有个蚊子在腿上咬着,没打着,可痒,下来一看,观了一个小时。以前那个时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观到没有念头,一会就烦了,烦了我就下坐了,就不坐了。我感觉如果你刚开始坐的时候,静没有达到很深的程度的话,这不属于观心。
            答:是一个静,静到达了,还可以继续再这样观,观心是刚开始就可以观的,一开始就可以观的,无非是中间需要经历一个静的过程,别人是通过其它方法先达到静,再观心,再破除这个心,就这样直接观就行。观的过程中比如蚊子叮咬,要么你不管它,如果实在叮咬得不得了,那你还是放下,然后观那个痒的地方,叮咬疼痛的地方,很快那个地方暖马上升起,一点都没有感觉了,然后再继续观心,也就是蚊子叮咬你不用管,就这样观它叮咬的地方,马上就没这种觉受,然后再观心。就这样,调整着连续观心,直到观到那个烦,烦起来后继续观,等隔一会儿烦过去了,就会出现一个平静状态,有时候,观烦结束之后直接就突破了。如果观烦之后不烦了,马上出现一个静,再观静,烦有时候出现几次的。这个烦是一个阶段的,就这样,继续观,这个路继续向上走,很快就突破的。你们几个是身体这关基本都差不多了,只要暖能升起,身体这关就没问题,也就是说这时候蚊虫的叮咬,对你都没什么干涉了,无非就是观一下而已,观一下,马上叮咬的疼痛、痒马上就没有了。所以身体这一关,已经不是问题了,它不会障碍你,所以你尽管在心上走。你们几个身体这关都过了,这个稍稍一观之后,那个疼痒的地方,马上暖就升起,或者生成一个小气团或者暖,很快就不疼痒。


            IP属地:广西7楼2014-08-13 01:40
            回复
              观心操作答疑
              师兄:如果这个观的过程中间,我昨天就是,突然拖拉机声音“当当当当”出来了,这个时候意识一下子听见拖拉机声音算不算是一个念头呢?
              老师:对,那就破你这个静景,突然一个声音起那就破你这个静境,这个时候你就不用去管,那个声音就不用管,还是继续按照你原来的方法去做,那个静的阶段过去之后,什么声音都不起作用,就无法作用。
              师兄:我找不到念头的时候,外面的声音我还刻意去听一下。
              老师:找不到念头的时候那个找就是个念头,心是不会停止的,无非是你现在体验不到哪是念头。
              师兄:觉察不到是吧。 那我用观身体么?
              老师:不用管,观心就是观心,不用观身体。
              师兄:打坐的话,放松,让念头走,但是这时候看着不让念头走,念头走了也知道,这个时候再观点什么。
              老师:对对对,观就行,不用加入观念,不用说我排除杂念。你就觉知这个念头,一觉知马上就不走神了,只要你觉知,一觉知你想诶,我怎么走神了,这你不用管,觉知就不是走神,只要觉知就行。不要责备自己说自己走神了,责备的目的就是为了住于一个观念,所以为什么不要责备自己,目的就是这样,只要有责备,肯定就有心的造作,你希望达到某一个目的,结果没达到,所以你责备自己,而你希望达到那个目的肯定是错误。因为所有的希望全部都是错误的,不能有希望的。
              师兄:老师不说真不知道,我经常坐的时候会一坐就开始走神,我看到走神了,知道走神,但是我就控制自己不走神。如果让它继续发展就很容易….
              老师:这就是住于一个观念了,你只要观自己在干什么就行,看到走神了,一看到就不走神了,不走神这时候不知道在干什么了,因为这是个静,然后你再看自己在期望什么,然后你在想它不走神了怎么办,你觉得你在体验,你在查找,“你在查找”也是个念头,你在思考,“思考”还是个念头。你反观的过程就是破这个静的过程,静一破念头马上就出来,出来你再看到,看到又没有了,没有再反观,就这个过程,反反复复的。一直这样,一直这样,就这样就可以,很简单很简单的。
              师兄:困了就眯一会,清醒了就观一会。
              师兄:你这个前提是不能跟着念头走,要觉知它。
              老师:对,一定要觉知它,觉知就是专注,高度的觉知,就是高度的专注,通过觉知去培养专注,因为入定必须专注。
              你专注非常灵敏了,你的觉知心就非常强,也就微细的念头根本就跑不掉,比如说你现在观下去没念头了,你不知道怎么办了,其实你觉知不了,还有念头,只是你没觉知到,专注力真正提起来的时候马上就觉知到心在干什么。


              IP属地:广西8楼2014-08-13 01:41
              回复
                师兄:最烦的就是有时候有那种感觉,就是感觉坐着坐着这念头没了,当下这一会没了,没了怎么办呢?我就走了或者专注其它的。
                老师:这也是念头。
                师兄:这就是寻伺是吧。
                老师:对。寻伺,寻伺是在欲界定这个地方的,你只要这种情形真正出现了,稳定了,就是欲界定这个地方了,寻伺的目的就是破,到这个地方就开始自观,反观了,一破之后你就稳定的住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最关键了,只有这个地方能开悟,也就是说你们离开悟只差一点点,到门口了。
                师兄:…..
                老师:你觉得舒服那是有体验,你体验了一种境界,所以舒服。这个是不舒服的,入定的人都是很忙的。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你开始观,你就观自己在干什么,你觉得你在干什么的时候,那念头就提起来,马上就把那个舒服破了,这时候念头开始起,然后再破念头,这时候反而会出现那种烦的。烦的境界,烦的境界过了之后,心非常活泼,活泼心就起来了,然后你就进入那种发现念头,念头马上消失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就是那个专注的警觉心已经起来了。念头一起,觉知到,觉知到马上就没了,这个地方时最关键的。这时候你只需要稍加一个念,排除念头,马上就进入定中,初禅了。这个地方就是十字路口,只要加入一个观念“排除”,然后马上就进入初禅。
                师兄:这个时候看到的念头就是一些特别细的念头,就是那种独头意识了。
                老师:对,也算你说的独头意识。这个时候念头是不分细与粗的,所有的念头通通都清的很,没有任何一个念头能漏掉,你也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念头,这个地方所有念头只要出一点点,马上就出来。平时你也不知道希望也是一个念头,这个地方,你希望什么,马上就跳出来,马上发现“希望”也是个念头。
                其实这个希望本身就是一个念头。到时候你就知道,哦,希望也是一个念头。平时的人都是把希望的对象作为念头,他无法观察到这一步,他不知道希望也是一个念头,他希望什么,哦,那是念头,他破除了,最后开始反破,反破的时候就破除“希望”这个念头,到时候你自然就看得清清楚楚,直到这时候你才住于思维本体。你也是不住于任何念头
                师:在这之前观心,有身体觉受之前开始观心都是得到静的。静,这个时候念头起不来,起不来这个时候你还要寻找,然后破心的。要破干什么,你这时候没有念头了,要观察心在干什么。


                IP属地:广西9楼2014-08-13 01:41
                回复
                  观心操作答疑
                  师兄:像我现在就这样也我就能观,好像也没有念头。
                  师:对,你现在在干什么。你现在观你正在观。观也是一个念头。
                  师兄:就是要把这个观也要去掉。
                  师:对,观也要去掉。去掉观也是一个念头。
                  师兄:去掉观还是一个念头。也还是要去掉?
                  师:对。还是要去掉。这中间是会出现念头。出现念头再观。
                  师兄:我就不知道怎么操作了。
                  师:你只管观心在干什么。当时心在干什么。
                  师兄:就是看当时这个心在干什么。
                  师:看这心那也是一个念头。
                  师兄:这个也要去掉?怎么去?我就不知道。
                  师:去掉还是一个念头。
                  师兄:我不知道这两个---------
                  师:你不知道还是一个念头。就这样。
                  师兄:就是一直放、放、放。
                  师:对,一直要观察你在干什么。放还是一个念头。要觉知你在干什么。
                  师兄:这样就是一直深入下去,一直深入下去。就是一步一步放,到静。然后再往深一步,再放,又深一步。
                  师:对。这中间有一个破的过程。先是观心,然后是破心,破了再观。
                  师兄:我就是住于这种观也就觉得--
                  师:当然都是住于观的。住于这个观能达到一个静,达到一个专注。然后就有一个破的过程。你能够真正住于观的时候,身体的觉受基本没有。然后开始破。这时候没有念头,没念头你在等待念头。你在寻找念头。等待的心,寻找的心,也是一个念头。也需要破。然后这个中间才是真正的欲界定。最终的结果,就是念头非常地活泼,念头一个挨一个,开始出。前面一直没念头了,然后破的结果就是念头又开始出,又活泼起来。前面一直住于静,这个时候念头活泼但念头不展开,不展开连续性,念头出,它自动消失。也就是这时候你不需要加入任何观念。不需要说念头来了我专门看着你,不需要这样,自然觉知了,清清楚楚的。然后不加任何观念,它自然消失。那种境界就是欲界定,就是真正的欲界定。


                  IP属地:广西10楼2014-08-13 01:41
                  回复
                    师兄:烦了,或者腿疼的时候就下来了。
                    师:注意,烦的时候就是观的时候。烦也是一种苦受。观那个苦受观那个烦。观那个烦,要么是在烦没有产生的时候解决那个烦产生的前提,或者烦一旦产生了,你就需要一些观法。有的人是,因为这是痛苦导致的烦,他想下来,减轻这种痛苦。那你就可以用一种观法,告诉自己,下来的人都是在等死的,没必要下来陪着他们等死。也就是用这样的心慢慢地让自己能够安下来,也就是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安下来,安住,然后慢慢就逐渐观。
                    师兄:观心空掉了的时候那个烦是不是一种?
                    师:那个烦是一种觉受。觉受导致痛苦然后追求快乐。这时候追求快乐,所以导致这种烦。因为他还要这样强迫自己去观,因为希望通过这种观达到一种结果,因为经过这种苦痛达到一种结果。所以有这种追求,求不得所以烦。观烦也行。观烦。专注观烦的时候,他的心理的升起的变化,要解决这个也需要一定决心和毅力来解决。这中间也需要一些方法。一些方法可让自己的心柔软下来的方法,不对抗这种烦。一般情况下你都是对抗这个烦的。对抗的心都是刚强的心,你越对抗越烦。所以就用一些观法放下这个烦,很多方法,因人而异,就刚才那个,你想下来,想下来不这样烦,那就告诉自己:下来的人都是等死的。就这样。
                    师兄:我是说多坐一会是一会,不是挺过来的。
                    师:对,观念一改变,马上就不一样。心很快就变,很快就过去了。
                    师兄:我是新人,新人就硬挺过去的。
                    师:硬挺也是对抗。越对抗就越痛。因为对抗是刚强心,所有的苦受都是建立在刚强心基础上的。
                    师兄:实在不行了就下来了,受不了太疼了。风湿性关节炎。阴天就疼,疼的特别厉害。
                    师:事实上观心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你也是,你也是,都到了一个关键的点。就差一点点,就这样一个耐心的去观,很快就突破了。
                    师兄:昨天,这个在家里也出现好几次,不知道什么时候,念头也不出。就在那一直地等。
                    师:对。就是在等待,到了关键的点。这是因为思维的习惯。你前面有一直在观这个念头,观念头你在警惕地观它,观的时候加入一个观念,就是不让它起。逐渐逐渐念头不起,不起的时候,因为思维习惯的原因,你这时会寻找念头。念头到哪里去了,不起了。也就这是一个等待。
                    师兄:它不出来,很烦那。
                    师:对。很烦的,你急着等待一个念头,等待它,寻找它。所以这是一个思维习惯导致一个等待寻找。等待寻找的心是欲界定这个地方的。到这个地方才有这个特征的。不到这个地方前面是没有的。前面是不需要等待的,念头啪啪啪的不断地出的。只有到了这个地方才开始出现等待。等待的心,这时候你开始破,反过来。等待也是个念头,不需要等待,然后破除,也就是破除的念头还是个念头。就这样不断地检查自己在干什么,心在干什么。把这个心破了之后,念头又出,出了之后再观,然后又放下。放下之后又没有,又没有再这样反过来观。这样逐渐逐渐,你也不会去寻找念头,去等待念头,因为这个心破了,习惯破了。这个过程是破习惯的过程。这个时候念头很活泼的,它出。但这一段时间因为前面的专注,念头这时候出它不会展开。不会展开相续。出了之后自然就消失,出了之后自然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只有这个地方是不加入任何观念。你要警惕它。你自然地会发现,每出一个念头是清清楚楚的。像鱼跳出水面一样,一下子很清晰的,马上就会看到。看到之后你也不需要去加入任何观念去排除它。它自然一下子就消失了,无影无踪的。这个阶段就是心不需要任何造作,只需要像镜子一样放在这里,然后一切都轻轻松松的观的到,古人说的一句话就是“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就是这个地方,在其他阶段都做不到的,只有这个地方能做到。这个地方没有心的造作的。
                    师兄:返观内照,这个地方才能返观内照,以前都是向外的,向外寻的。
                    师兄:但有身体的觉受?
                    师:这个地方没有身体觉受,一点都没有。如果有的话,身体的觉受必需是思维展开连续性,然后你的觉受才生起。无法展开连续性的时候,身体的觉受丝毫生不起,你无法指挥这个身体。所以有身体觉受,你觉得这时候没念头了,那就是现在达到静这个阶段,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判断是静还是什么,你只需要知道你现在在等待念头就行了。等待念头就破了。不需要管身体。因为你现在不是从物质境界走,你是从思维状态走的,所以你不需要去体验那种物质境界。如果你去体验的话,你马上就掉下来,念头立刻就展开。路不一样,没必要在那条路上来回这样的调整。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不要再反过来去体验身体,因为你身体的觉受和思维连续性是一体的。包括观呼吸一样,你观呼吸达到高层次了,这时候身体觉受没有了,非常平静,你不知道怎么观了。有的人就是反过来又开始体验呼吸了。都到河的对岸了,反过来你又要坐上船,你不想下船。因为呼吸就是和思维连续性展开是一体的,这时候没必要转过来观。如果你转过来再观呼吸的话,思维马上又展开,身体觉受立刻就又恢复。所以当身体的觉受消失了,你感觉不到了,你就不要再去体验身体的任何感觉,如果你体验的话,马上被身体栓住了。


                    IP属地:广西12楼2014-08-13 0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