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式太极五行捶吧 关注:194贴子:347
  • 1回复贴,共1

【修行】太极拳功注解(武清李瑞东先师三子李季英先生注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北1楼2014-06-25 11:04回复
    注:各家太极流派虽势有不侔,但却皆奉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论》为习练脉络的圭臬。而历代不乏明家注解,为我等后学指玄释疑,接引有道。武清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先师之三子,李季英先生即为其中之一也。读其注释,言简意赅,爱不释手。不忍独享,愿与道同之人相为赏阅矣!故将其《太极拳论》注解的一部分贴上,以开阔传统太极拳爱好者之视听。在此,深深感怀郑昭明老师对我的一片厚爱,将此篇注解能传抄于我矣!
    太极者,无极而生。太者,大也,至也。极者,根砥之谓也。着重锻炼精神意念。心中不存成见。总以虚无为本。而能包罗万象,故曰无极。太极即由此而生也。
    动静之机。此句难用笔墨注解。以免误解,练出偏差。(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由正确的练法而自有内感,一落文字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阴阳之母也。万物之生莫不由阴阳而出。阴阳者,两仪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故太极拳各种姿势均合易经,非强为附会也。(注:太极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之。就是因为以阴阳为运用。处处都研究着阴阳的转化,而无论怎样都不出阴阳的范畴。即,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动时则分出阴阳虚实,刚柔相济矣。故曰:动之则分。一静时则阴阳虚实不露丝毫痕迹。合二为一。故曰: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过者,逾也。不及者,未至也。过与不及,皆失中矣。随者,顺也,就也。故太极拳于屈伸开合,处处不丢不顶,势势皆合乎沾粘连随之原理。所谓: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也。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即敌人之刚强有力,我以柔承之,将彼之力化为无力。不为所治也。顺者,顺利也。自由便力也。背者,不顺利,不能自由也。如遇到敌人之强力,非惟顺其势,使其就我之范围如同以胶黏物,故曰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此言自己之动作当视敌人动作之迅速乃有力与无力而异。须细心体察其机而随其变化。即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之意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此言练太极拳之进步全有一定程度。其妙处全在用劲拳路至纯熟之地步,则劲无微不至,处处灵活,即懂劲矣。懂劲之后不可用招,而与招数自合.待到无劲非招,无招非劲。渐至不须用着(招)须用劲。再至不求用劲而劲自合即所谓以意运劲,以气代意。精神所融,莫之能御。则阶及神明矣。然非用功日久精纯不能到此地步也。
    虚领顶劲。虚做须。顶者,头顶也。即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初步练拳时,务宜时刻存心,想象自己头顶之上有一线向上提擎,即得领顶劲之要领矣。
    气沉丹田,丹田者,人身之穴道也。在脐下三寸。此即沉呼吸之意也。练拳术者,气沉于此则屹然不动,不易撼倒。但沉者,于徐徐而下,在有意无意之间。切勿用力下沉。以免产生疝气,糖尿之病症。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偏者,失乎中矣.倚者,失乎正也。即练拳时在姿势上必须中正安舒,运动上使神气意力贯彻全身。无过不及,忽隐忽现。令人捉摸不定也。


    IP属地:湖北2楼2014-06-25 1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