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吧 关注:3,421贴子:21,211
  • 4回复贴,共1

中华满族的形成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1-16 17:48回复
    据说,舜帝在位的时候,肃慎人就千里迢迢赶到中原来朝贡,还用自制的弓箭作为贡品,表示加入舜的部落联盟。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只带箭的鹰,飞来死在陈侯的宫廷里。陈侯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说:鹰来自远方,箭是肃慎氏的。陈侯派人到旧档案库的金柜里,果然找到了肃慎贡矢,同鹰身上带的箭一模一样,从而证实了孔子的说法。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肃慎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随即派人来进贡槽矢石砻,在箭杆上刻有“肃慎氏之贡矢”的字体。周成王征服东夷之时,洛邑(今河南洛阳)也建成了,肃慎人又派人前来庆贺,贡献了一种类似鹿的动物“大麈”。成王还叫荣伯作了一篇《贿肃慎之命》,对远道而来的肃慎表示慰勉。周康王在位之时,肃慎族再次到洛阳来进贡。可当时的燕国、山戎、古朝鲜很强盛,阻拦了肃慎人西来的道路。要不然,他们与中原地区会有更多更密切的往来。

      肃慎族文化遗址有莺歌岭遗址,位于黑龙江宁安镜泊湖南,距今约三千年,相当于中原的西周,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关于肃慎的记载有很多吻合之处。在莺歌岭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以及各式各样的工具和用具。最让人感兴趣的是,还出土了一批陶制小型原始艺术品,包括陶猪、陶狗和陶熊。这些古代文物的出土,表明这里的居民使用石器、骨器和陶器,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兼事渔猎,还有了简单的手工纺织。从出土的陶猪的形态来判断,已知猪是他们的主要肉食来源。从陶猪的形象看,头占全身三分之一,脊部鬃毛高耸,处于野猪到家养猪之间的过渡体态。猪的饲养,必须以相对稳定的农业为前提。而大量农业工具的出土,又表明这已不是什么问题了。这里的人们,还修筑了半地穴式的简易住屋,“穴地而居”为的是要抵御北方的严寒。

      还有宁安牛场、大牡丹、吉林延吉小营子遗址,以及俄国远东滨海地区的“贝丘文化”。这种文化类型的分布范围,北起牡丹江下游和兴凯湖畔,南至北朝鲜东海岸,东到日本海沿岸,西达张广才岭东麓。莺歌岭遗址文化说明,有可能这支氏族在这里时间较长,在三千年以前发生了分化,一支东去,一支西进。在这一区域内的各部族,发展不尽平衡,文化也各有差异,而共同特点就是使用“栝矢石砻”。在古代文献中,肃慎与栝矢石砻联系在一起,“栝矢石砻”;几乎成了肃慎人的特有标记。


      2、源于邑娄族:

      从秦汉到两晋,在原来肃慎人活动的地区,代之而起的是邑娄族。

      邑娄,又作挹娄。《后汉书·东夷传》说是“古肃慎之国”。邑娄和肃慎,既不同音,也不同义。邑娄,与医巫闾谐音。医巫闾山,又叫无虑山、广宁大山、北方镇山,是东北的三大名山之一,位于辽宁北镇县西北五公里处。山岭重叠,俨若列屏,苍松翠柏,掩映古寺,是一方旅游胜地。秦代以前,在医巫闾山区,可能有一个不开化的部落,就是所谓的野人。这种野人,明清两代还有零星遗留。医巫闾山,古为神山。有人说,是神人医和巫盖房子居住的地方,叫医巫结庐之地。

      另外,庐、闾、娄三字为音转,娄也是村、屯、城堡的代称。这样,邑娄人,就是邑村、邑屯或邑堡的人。有人考证,元代沈阳路是邑娄故地,清朝奉天府的铁岭县、承德县及宁古塔、黑龙江,也是邑娄国的地方。

      先秦一结束,肃慎的地位动摇了,渐渐让位于邑娄族。从秦汉到两晋,除了邑娄族以外,在东北地区活动的民族,还有夫余族、高句丽、乌桓族、鲜卑族。不过,与先前肃慎族最有渊源关系的,还要算是邑娄族。

      “邑娄”一词,在古代东北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中,有燕娄、邑勒、鸭卢之类不同的译法,转译为汉语时又按中原人的理解选用适合字眼。今天的鸭绿江,即古代鸭卢江,也可以写作邑娄江。南北朝时的燕娄城,实为汉代的邑娄城。今吉林永吉县有伊勒们河、伊勒们站,完全有可能是历史上邑娄人活动过的地方。

      从春秋战国以来,邑娄人自西而东迁移,从今天辽宁西部山区,转移到东部山区,再到吉林南部,最远至黑龙江东南部

      与此同时,肃慎族的老氏族,也从今天黑龙江宁安一带向东迁徙,越过乌苏里江,远至今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这样,邑娄人就占领了肃慎族旧地,同那里的非肃慎族的居民——“野人”,即玄夷的后裔倭人结合起来,重新组合一个“独无法俗,最无纲纪”的野人集团,这就是两汉之际史籍中所说的邑娄族。从此,它取代了肃慎族的地位而闻名于世。

      早期邑娄族,仍保持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制。每个氏族(邑落)有氏族长(大人),占据一座有险可守的山林,修筑设防的堡垒,各自为战,久久不能形成统一的军事联盟集团,没有统一的首领。


    3楼2008-01-16 17:49
    回复
      二、满族的形成
       

        满族始称满洲,后有新(满语“伊彻”)旧(满语“弗”)满洲之分,实际上包含东北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

        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在明朝统治下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建州三卫”的出现,标志了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帜下,不止是女真各部,还有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先民们,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号。公元十五~十七世纪,满族已成为一个新的共同体。所以,满洲之为族称,是以建州、海西女真为主体,同时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当地的汉族、蒙古族和别的民族,也是构成满族的重要因素。

        归结起来说,肃慎作为满族的最早先民,尽管史书上语焉不详,但考古发掘资料却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物证。至于肃慎及其后裔,既有关联又不能等同,不应该把肃慎以下的邑娄、勿吉、靺鞨、女真各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当为满族本身的形成发展过程。可又不能把肃慎以下,直至明朝女真人的世代相承关系,与满族的形成割裂开来。否则,是不能正确反映满族悠久的历史渊源的,当然,满族真正以一个民族出现,只能说在明朝末期的17世纪之初。这不是说构成满族的成员到了明末才降临人间,而是表示这时已从女真人中间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的历史,起源于明朝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组合。从女真到满族,这是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是历史进步的重大成果。

        1、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是满族共同体形成的起点。这年,因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为明朝将领李成梁所误杀,努尔哈赤起兵复仇,率先攻击唆使李成梁的尼堪外兰。从此开始的一系列战争和招抚,又远远超出复仇的目的,结果,不但于凯歌声中创建了后金,还统一了女真各部,进而促进了满族的形成。

        统一女真是以满洲部为中心展开的。努尔哈赤的统一,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从所谓环满洲的各部下手。从公元1583~1588年连克苏克素护河部的图伦城、嘉班城、萨尔浒城及安图瓜尔佳寨,浑河部的兆嘉城、贝欢寨,哲陈部的阿尔泰山城、巴尔达城、洞城,迫使栋鄂部、苏完部、雅尔古部归附。至此,努尔哈赤的统一事业取得初步成功,为满族这一稳定的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公元1589~1598年又连克鸭绿江部、瓦尔喀部、安褚拉库路,朱舍里部、讷殷部,特别是经过1593年的富尔佳齐和古勒山之战,大败以叶赫为首的诸部联军。至此,努尔哈赤的统一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满族共同体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了。

        从公元1599~1619年,努尔哈赤先后灭掉了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完全统一了呼伦四部。与此同时,又扩大了对东海诸部的征服。这样,不仅把满洲的地区扩至图们江、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及黑龙江流域,更重要的是,还使从各地来的人进入了满族这个共同体。

        努尔哈赤还做了两件大事,对满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在公元1583~1615年他创立了八旗制度,使之成为满族崭新的社会组织;二是在公元1599年他亲自主持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这就是流传迄今的满文。

        自公元1583年起兵,到公元1619年灭叶赫部,努尔哈赤前后用了三十七年时间,最终促成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


      9楼2008-01-16 17:50
      回复
        长白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名山,古代文献上多有“与五岳同祭”的记载。史籍《山海经》称它为“不咸山”,意为有神之山。既是神山,自然就应当祭祀了。在金、清两朝统治者眼里,长白山自然就更了不得了。金朝一向视长白山为“发迹之地”。后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金世宗完颜雍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后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金章宗完颜璟又进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还修建了庙宇,确定了祀典,准备好祭品,岁时前往祭祀。

          清朝统治者承袭先世遗俗,尊长白山为本朝“龙兴之地”。乾隆大帝年间的礼亲王永恩,作了一首《望长白山》诗,顿能代表清朝统治者的这种看法:“另勋白山高,云深人莫至。树色郁青苍,兴王肇基始。”于是,从康熙一直到溥仪,册封和祭祀不断。

          公元1677年清康熙大帝派遣内大臣武默纳、费耀色前往长白山拜谒,又撰有《祭告长白山文》,称颂“仰缅列祖龙兴,实基此地”。这次拜谒活动历时6~8两个月,回京复命后,清康熙大帝下了一道圣谕说:“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著礼部合同内阁,详议以闻。”11月礼部建议:请求册封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还要在山上设帐立碑,每年春秋二祭(望祭、叩祭)。清康熙大帝批准了这个建议,从此形成了祭祀长白山的制度。第二年春,武默纳再上长白山,赍敕封长白山之神,祀典与祭祀五岳一样。

          公元1732年,宁古塔将军常德提出请求,希望在乌拉望祭长白山之处,修建亭殿,以严肃祀典。雍正皇帝批准了这个请求。第二年在乌拉城(今吉林吉林)西南温德亨山(小白山)建成望祭殿。在望祭殿神案上,安放满、汉文合璧的“长白山之神位”,神牌为黄色黑字木牌。除了每年春秋二祭,每月初一、十五日的朔望两日,由将军、副都统轮流到望祭殿捻香致祭。从此,小白山成为月月冠缨往来,岁岁香烟缭绕的祭祀圣地。

          在长白山以东约二十五公里处有一座山名叫“赤峰”,俗称红土山,山下有一“圆池”,因“池深而圆,形如荷叶”而得名。据说,赤峰和圆池,与文献中的布库里山和布勒瑚里湖的地理位置大体符合,正可以作为爱新觉罗始祖发祥的实证。于是,定名圆池为“天女浴躬池”,在圆池西南一侧,还立了一通“天女浴躬碑”作为纪念。

          与皇族有关的祭神祭祖,按理皇帝是要亲自参加的。长白山路途遥远,皇帝实在难以顾及得上。遣官代祭就成了惯例。代祭亦称“御祭”,实际上是代表皇帝的行为。从康熙时起,每岁春秋祭日,通常是由盛京派员主持祭祀。若有重大事件,朝廷还要从北京差遣重要官员前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代祭官员不是任何人可以充任的,而必须具有皇族宗室的身分,这样,代祭才算是“名正”而“言顺”。

          每次祭祀长白山,清朝皇帝要亲自撰写长白山神祝文,由代祭官员带到现场去宣读,好比现在领导人的贺信一样,有文、信在就如同人之亲临,代祭就更有“名”有“实”了。

          清朝末年,东三省总督锡良又奏请修建长白山神祠,得到了大清朝廷的批准。但辛亥革命一起,清朝被推翻了,兴建工程未就而作罢。

          1934年10月24日,溥仪以伪满洲国“皇帝”身分巡幸吉林,登临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长白山。这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最后一次叩拜长白山,原本是想希望神山和祖宗的神灵多多保佑他。这时的小白山,早已今非昔比,伴随前清王朝的灭亡,已由以往铃兰遍地、冠盖云集的名山秀野,变成了乱石咸集、无人问津的荒山野谷。由此不难想见,当时的溥仪,恐怕难免是一脸的愁云,至于说到心情,恐怕也更多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怜了。

          4、猛哥帖木儿(孟特穆)及其后代:

          清朝统治者无不推崇猛哥帖木儿(孟特穆),认为他是大清朝的老祖宗。猛哥帖木儿就是从鄂多理城逃出来的那个孩子樊察的后代。不过,也有人说,樊察是猛哥帖木儿的异母弟。他为人机智勇敢,为祖先报了仇,拯救了自己的家族。在元朝,他出任斡朵里万户一职。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他率先接受了明朝的招抚,入京进贡,被授予建州左卫指挥使之职。公元1433年,他在协助明朝平定女真头目杨木答兀的叛乱中战死。


        11楼2008-01-16 17:51
        回复
          三、满族姓氏的演变过程


            满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然而至辽金时代的女真族人,才有文字记载的姓氏。据《满洲源流考》记载:“《金史》所载姓氏,均与满洲氏族相合,第译对字讹,今悉据八旗姓氏通谱改正”。这里虽有牵强附会之处,但满族的主要姓氏源于金朝女真族人的说法,则是站得住脚的。

            除少数因译音差异,金朝女真族人的姓氏,难以找到相应的满族姓氏外,一般均为满族所沿用。满族的八大姓中关(瓜尔佳氏)、马(费莫)、富(富察)、那(纳喇)、郎(钮佑禄)、赫(赫舍里),原本就是金朝女真的姓氏。那么,后来作为皇族姓氏的爱新觉罗,是不是也是沿用了金朝的姓氏呢?

            金朝女真族人姓氏夹谷,汉字为“仝”(佟、童)。金朝有一名将夹谷清臣,胡里改路人,他的女儿是宫中的昭仪。因夹谷清臣的贵戚身份,当地的一些人也袭用了夹谷这个姓。后来的猛哥帖木儿,就属于斡多里部夹谷氏,抑或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而自称姓佟的。金朝的名家大族姓氏,也是满族姓氏的渊源之一,或许爱新觉罗家族也不例外吧。

            爱新觉罗这一称谓,出现的相对晚一些。伴随努尔哈赤势力的日渐扩大,兼并的女真氏族和部落日益增多,他于是就以“大金之裔”自诩,还用金朝的国号作为自己的姓氏。所以,他称他父亲塔克世直系子孙这一支为“爱新觉罗”。据史籍《旧满洲档》记载,“爱新觉罗”作为努尔哈赤兄弟的姓氏,始见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农历9月。当然,“爱新觉罗”作为努尔哈赤家族的姓氏,似乎比这要更早一些。爱新觉罗家族,是建州女真重要的一支,努尔哈赤家族是爱新觉罗家族据史籍《建州纪程图记》、《剿奴议撮》,在多数对内的情况下,努尔哈赤自称姓爱新觉罗,而在有些对外的场合下(对明朝、朝鲜的外部),又称自己姓佟、或姓童。

            那么,努尔哈赤的姓氏到底是什么呢?多数学者认为:努尔哈赤家族和女真族的佟佳氏“世代联姻”,结成“萨敦哈拉”(不同氏族联姻)。努尔哈赤的元妃哈哈纳札青是佟佳氏,生长女东果格格、长子褚英、次子代善;顺治帝福临的孝康章皇后是佟佳氏,佟图赖之女,生康熙大帝玄烨;玄烨的孝懿仁皇后是佟佳氏,佟国维之女;惠皇贵妃也是佟佳氏,是孝懿皇后之妹;道光皇帝孝慎成皇后是佟佳氏,舒明阿之女;咸丰皇帝奕宁的端恪皇贵妃也是佟佳氏。

            女真族人的佟氏是汉姓,从女真语直译过来就是金氏。在女真族人中,以金为氏(汉姓佟或童)的氏族不止一个。猛哥帖木儿以及与他同时代的阿哈出,虽同属建州女真,又皆以金为氏,却又是两个不同的氏族。

            猛哥帖木儿的姓“夹温”,女真语就是“金”,汉姓佟或童。阿哈出原姓古伦,自金朝建立以后,同样也改姓“金”,汉姓自然也是佟或童。猛哥帖木儿和阿哈出,是两个以佟氏自称的不同的氏族,而这两个佟氏之间又恰恰存在联姻关系。如此看来,努尔哈赤既自称姓爱新觉罗,又称自己姓佟并不矛盾。他和他的祖先猛哥帖木儿一样,以金为氏,汉姓佟或童。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女真族人中他要自称姓爱新觉罗(金氏),而对明朝、朝鲜往往又自称姓佟或童。

            猛哥帖木儿自称姓“夹温”,而努尔哈赤却自称姓“爱新觉罗”,女真语的“金”,在不同时期汉字的写法不同,“夹温”即“爱新”,“觉罗”即姓氏。
           


          13楼2008-01-16 17: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