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吧 关注:2,863贴子:229,078
  • 21回复贴,共1

【讨论】吧里有多少人能不查字典就看懂崔瑗的《和帝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得不说前古之古文的难度比后世之所谓古文要深太多太多了,难怪古代有「今古文之争」
你们能不能不查字典就看懂崔瑗的《和帝诔》?
之前觉得苏顺的《和帝诔》已经够深,后来看崔瑗的《和帝诔》就更深了,翻译的兴趣大跌
崔瑗《和帝诔》∶
玄景寑曜.云物见徵.冯相考妖.遂当帝躬.
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如丧考妣.擗踊号吟.
大遂既启.乃徂玄宫.永背神器.升遐皇穹.
长夜冥冥.曷云其穷.


1楼2014-05-24 20:17回复
    一句一句来,说说...
    玄景寑曜.云物见徵.冯相考妖.遂当帝躬.
    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如丧考妣.擗踊号吟.
    大遂既启.乃徂玄宫.永背神器.升遐皇穹.
    长夜冥冥.曷云其穷.
    玄景寑曜:玄即黑,景即影,玄景,黑影,或引伸黑夜...寑古通寝,曜光也,寝曜无光也,整句是黑夜无光
    云物见徵:云物,云彩、景物,见,现也,徵:徵兆、预兆,整句是云彩出现徵兆
    冯相考妖:冯相即冯相氏,远古天文官,考,考究,妖不祥或不正常的现像,整句是天文官考究出不祥的现像
    遂当帝躬:遂,终究,於是,当,承受、面对、当作,躬身体,整句意思大概是最终在皇帝的身上应验
    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本来断句应是「三载,四海遏密八音」相传尧帝死时「三年之间全国停止音乐哀悼」,此句当是引自那个典故
    如丧考妣:(人们)好像死了父母一样(悲痛)
    擗踊号吟:即擗踊哀号,捶胸顿地大哭
    大遂既启:大遂即大隧,春秋时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不与其母相见,后来后悔,有人建议他掘地下通道(大隧)与母相见就不算违誓,后大隧亦代指墓道、黄泉道...启即开启,整句是通往黄泉的道路已经开启
    乃徂玄宫:徂即逝去、死去,玄宫,帝皇陵墓,整句是於是逝去进入帝皇陵墓
    永背神器:背是离开,神器指帝位帝权,永远离开了帝位
    升遐皇穹:升遐,升天,帝王逝世常见词,皇穹,皇天,整句是逝世升上皇天
    长夜冥冥:冥冥,昏暗,整句是黑夜那麼长那麼暗
    曷云其穷:曷,何时,云这里是助语词,曷云二字很常见古诗词,穷,尽头,何时才是尽头
    整段文的意思大概是:
    黑夜无光,云物出现徵兆,天文官员考究出不祥的现像,最终在皇帝的身上应验,皇帝死后三年之间全国停止音乐哀悼,人们好像死了父母一样悲痛,捶胸顿地大哭
    通往黄泉的道路已经开启,所以皇帝逝去进入陵墓,永远离开了帝位,升上皇天,(皇帝离开后的)黑夜那麼长那麼暗,何时才是尽头(能看见黎明)呢


    2楼2014-05-24 21:07
    回复
      看不懂的飘过


      IP属地:湖北3楼2014-05-24 23:00
      回复
        我是来看解释的....


        4楼2014-05-24 23:40
        回复
          还好,两汉骈文用典出处范围比较狭窄,以五经居多,像第二行是用《尚书·尧典》的典故,冯相氏见《周礼》,大遂见《左传》,辞赋家就这毛病,放着好好的人话不说,非得拿个先秦名词来代替。。。至于训诂,只熟悉《尔雅》《说文》,同时多读读两汉散文、辞赋,基本上不会有大问题。
          真说难懂,六朝骈文才是要命呢,其用典出处有时候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般情况必须借助类书等工具书才能读懂。
          至于“今古文之争”,好像跟这个木有关系。。。经学上的今古文指的是文字字体,跟文法无关;韩昌黎的古文运动,则是以先秦两汉散文为古文,六朝以来骈文为今文,这么看,反倒是今文更难懂


          IP属地:上海5楼2014-05-25 08:26
          收起回复
            同楼儿。其实我觉得最难读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骈文,鬼知道写的什么。
            另外。今古文之争,若是指经学,应该是董仲舒一派领起的公羊派和刘歆领起的左氏一派的相争。
            若是文学,则是楼儿所言。这个其实都和好懂不好懂关系不大。


            6楼2014-05-25 10:14
            收起回复
              以前我曾经讨论过《三国志》裴注的问题,当时的基本思路是:受东汉经学简化风气的影响,汉晋时期史学著作也趋向于简化,所以有简略的《三国志》问世。以后经学影响渐渐消退,史学著作遂重视历史事实的丰富,所以有以增补事实为主的裴注出现,并一度取代了文字训诂式的经学注释方式。现在看来,这个解释是有欠缺的。事实上,文字训诂式的注释始终存在,不能认为裴注一类的注释方式取代了前者。(胡宝国)


              7楼2014-05-26 06:52
              回复
                崔瑗四十多岁才当官,他与和帝差不多年龄,以这篇诔文内容来看应是和帝死后几年之内写的
                也就是崔瑗当时还是百姓
                话说为汉和帝作诔文留下来的不管是崔瑗还是苏顺,当时都是百姓,都描述了当时国内百姓哀伤流泪的情况,可见和帝挺得民心的


                8楼2014-05-26 13:28
                收起回复
                  很容易懂阿。文言有其共通性,骈文的话比较需要一些知识,那是因为骈文的特色就是"寓典故"。你没看过一些上古比如三代之"誓"或鼎上的白话吧。那些是永远考证不出来的。为什麼?因为太口语了。只有当时的人才懂。就像之前流行"火星文",现在小孩看不懂火星文,而是继续创造他们自己的"火星文"。
                  基本上文言的好处就是千百年后的人们搞得懂你在说啥。
                  老实说我是语文天才,从小到大从不看翻译就自动懂文言。我敢说除了少数上古的僻奥的全都会。
                  我教学生文言文开宗明义就是告诉他们"一字一义",这是总纲。然后就好办了。因为很多课本上或网上的翻译者都词不达意。反正又不是大学高等教育,不需要太深入。


                  10楼2014-08-04 19: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