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吧 关注:1,762贴子:7,148

打坐禅修,实证佛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真正的学佛,是实证的
打坐禅修QQ群 143328206,系统学习,有老师指导、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讲得很细,有很多同修的打坐经验参考,不分门派,公益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
路这样走(供参考),一是从观身体觉受入手:观手或观呼吸,心稳定了,再观心或观慢动作等入定。二是从心入手:直接观心(观心是佛教特有法门)
打坐实证参考资料(详细附后):
1、怎样放松(打坐的放松,是专注的放松,也是基础)
2、怎样观手、怎样观呼吸(观身体觉受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专注,形成专注,观是客观的观,如实的观,不同于气功的守和运行气机)
3、怎样打瞌睡,也叫睡功,懒汉禅定法(借助昏沉实证,可同时打破散乱和昏沉,提高心的层次,也可借此入定)
4、怎样观心(佛教特有的法门)
5打坐实证网站
论坛主页(理论学习):http://999.80cn.cn/portal.php?mod=list&catid=1
实证汇总(打坐专题):http://999.80cn.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7
实证交流:http://999.80cn.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 (大家的打坐记录、问题文字汇总,配套老师的答疑录音)
短期闭关(实修内容):http://999.80cn.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42 (实修内容,分19部分,特别详细,推荐多看)


IP属地:广西1楼2014-04-02 13:24回复
    怎样观手
    为什么选择观手,在身体的各部位中,手最与心相应,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觉受比较敏感,注意力容易集中,容易形成专注,因此,通过观手可以引导心快速达到入静和突破。
      手怎么放置。双手平放或叠在一起,随便怎么放都可以,因为这个手无论你怎么放,它都不容易出现问题,同时也很容易产生感觉,所以这个是非常自由的。另一点,你可以在静的情况下做,也可以在运动中进行。
    躺着观还是坐着观?随便,姿势是很随便的,你觉得哪种姿势最容易升起感觉,就用哪种姿势。不管是躺着还是坐着,都以自我感觉舒适、平稳为主,标准以身体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为准。这样,就可以一心于心了。
      首先放松,要高度的重视放松,经过放松到位后,把注意力放在一只手掌上,随着专注力的增强,手掌会出现麻、涨、热的感觉,选择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来体会,比如,选择热感,这时候,要放弃体会其他感觉。体会热感、热度一丝一毫、很微细微细的变化,要静静地体会、高度专注的体会它的非常微细的变化过程。
    当你的心越来越柔细,和这种一丝一毫的变动融为一体的时候,慢慢的,你的身体其他部位的觉受就会越来越微弱,心已经非常专注于这个热感。手的这种热感的稳定,标志着心的稳定;手的轮廓,身体轮廓的丧失,标志着你将不再走神;这时候,你就逐渐和这个热感融为一体。当你和这种热感融为一体的时候,很快会有暖洋洋的感觉迅速包围整个身体。这就完成了欲界定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酥暖。
    观手,刚开始的时候,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原因在哪里,第一就是,手的感觉没有升起,因为你手的感觉不明显、没有升起,这样就导致没法集中,等到手的感觉升起之后,非常明显之后,就很容易集中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观手的时候,不是去体会手掌在哪里,而是去体会手掌升起的麻、涨、热各种感觉中,其中的一种感觉。只要盯住一点感觉,就可以带动全身。一既一切,突破一点,也就突破全身。同时,要在心上下功夫,让心专注于一个感觉一丝一毫的变化,体会越细越好,越耐心越好,这样,可以让心稳定的处于柔细的状态。
    观手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有的人一开始观的时候这种气感就特别的明显,有的人不行,因为身体素质的原因,和这个心能不能集中,心情是不是平静,这些原因。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说,你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观手的运动,手像打太极拳一样慢慢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你体会那种手的麻、胀、热等等,体会这个觉受,让这个觉受先提起来,有了这样的觉受之后,你就容易集中注意力;然后也可以把手垂下来,垂下来之后它就容易出现这种胀,特别容易出现胀;等这种觉受升起的时候,明显的加重、升起的时候,然后你就可以平放着观;等到这种手的感觉已经很明显了,专注力已经能够增强了,然后手的运动幅度就慢慢开始变小一点;渐渐地过渡到观这个手指的运动了,手掌稍稍的伸缩,稍稍的张开、合住等等,就观这种微细的动作,在这种微细的动作中,体会那种气机是怎样的收缩和膨胀的;再进一步,手就不用动了,就慢慢的体会这手中的气机它是怎样的在一点一点运动的;慢慢的也不用再体会这个运动了,因为你不是练气功的,不再体会这个运动,就体会这种手的热度它是怎样一丝一毫很微细很微细的变动,静静地体会这个变动。当你的心越来越柔细,和这种一丝一毫的变动融为一体的时候,慢慢的你的身体其他部位的觉受就会越来越微弱,心就完全就专注,专注于这个气感,这样你就逐渐和这个气感融为一体。当你和这种气感融为一体的时候,很快的这种气团,这种气的暖洋洋的感觉迅速的就包围整个身体。这就完成了欲界定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酥暖。所以就通过这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先看一下自己属于哪种层次的,比如说你刚开始的时候属于气感一点都不明显的,那你就可以采用一些辅助的动作,总之让这个心能够专注;如果你的气感特别的明显,那你就不用辅助的动作,就这样静静的观就行。
    还可以这样观手,我们现在静静地坐下来,但因为刚从烦乱的生活中出来因而思维非常混乱,杂念纷飞,无法专注地观察手的感觉。这时候就要顺应此时思维状态的动的特征,因势利导,观察手的细微的动作。你可以让手指微微的移动,观想写毛笔字、画画等都可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慢慢地小幅度的运动,保持心的平静、柔软、美好。这样观想一段时间,心就会平静很多,你会感到这时候手指的运动已经变得多余了,已经不想再动了。这时候就要顺其自然地让手停下来,不要再动,仅仅只在心中继续专注地观想手的运动。渐渐地,你终于能够非常专注地在心中观想手的运动,再也不会走神了。就这样,继续在心中默默地观想手的重复运动,越慢越好,你将觉得这种观察多么美好,你将非常享受这种观察,在不知不觉中你将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你将彻底摆脱身体上的任何感觉,哪怕是癌症的疼痛,这时候也将无影无踪。时间将变得飞一样的快,你会不动不摇地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


    IP属地:广西3楼2014-04-02 13:27
    收起回复
      观呼吸,咱们呼吸是分为一个过程的。就是气流从鼻腔进去,鼻翼的开张,气流进出的冷暖、粗细的这种感觉,然后是胸腔的配合,然后腹部也出现配合,腹部的这种升降配合,这就是说呼吸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观呼吸不可能是整个过程全部观的,你只能观其中的一点,这样才能形成专注。
      比如说,有的人是观气流进出的粗细,调整气流在鼻息中的粗细、冷暖的感觉等等,他是观这个的;有的人是观呼吸的频率的,就是呼吸1、2、3他就这样数息的,就是呼吸频率观这一个的;有的人是观腹部的起伏的,因为在呼吸的时候腹部起伏配合,但是不论你观呼吸系统的哪一个细节,最终都会落于观腹部的这种呼吸。
      所以南传的大师们直接下手就是观腹部的呼吸。直接观腹部呼吸有一定难度,但是有难度的事情呢反过来又是一种好事。为什么呢?我们在做那些有难度的事情的时候不会昏沉,不会睡眠,因为它有一定难度,他必须专心的去做,所以这容易让他形成专注,所以可以直接观腹部的呼吸。
      观腹部的呼吸前提条件也是放松。平时人在坐的时候,比如说有的人刚开始实证的时候,他有一种很强烈的观念就是我在练什么东西,我在修练的,我在修行的,他有很强这样的观念,我要证得什么样的情况。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恢复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所以为了排除这样的观念呢,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之后他在做的时候容易紧张,他有所作为的,所以比较容易紧张,这时候一般情况下刚开始的时候尽可能的先躺着去观,因为前面没任何基础,先躺着观,躺着观就容易放松,一放松之后就很容易观呼吸,很容易让呼吸出现均匀的状态、平静的状态,然后就专注这个规律性,很快就形成专注了。
      观腹部呼吸,刚开始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因为不够专注,腹部的气流忽上忽下的,导致腹部一会升上去一会降下来,有时候气流不注意它就排出体外了;慢慢的随着专注力的增强,这个气流就比较平稳,腹部不会出现那种大起大落,比较平静;逐渐的逐渐的随着专注的再度增强呢,怎么样呢?它就慢慢的形成一个气团,这专注力越强,这个气团越小,专注力粗的话呢,有时候散乱的话,气团就会散大有时甚至消失。所以专注力越强气团越小,逐渐发展到什么呢?就是只有气团在呼吸,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全部消失了,只有这个气团在呼吸,这就是意气相依。
      所以达到这种情况下,这个腹部的病变----一般胃肠的病变就容易消退,人体的气机得到一定的升发,身体慢慢的会强壮起来,这是其中一项。第二个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心物一体,也就是说你心达到专注的程度,那么你就得到与这种专注程序相应的物质的世界、物质的身体,也就是说你身体会处于这种物质的状态(身体也是一种物质),所以你能体会到心物是怎么一体的:当你的心出现散乱的时候,这个气团马上就会变大,因为你的心散乱,那个物质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心物是一体的,所以就会体验到让心怎样调整到柔细。我们平时说心要柔细,只有这种物质的境界、相应的境界出现以后你才知道什么样的心才是柔细的心,所以在观身体的过程中一方面解决身体的病变,另一方面也让这种心能够达到一个相对的比较专注的层次。
      这样,当气流比较明显之后呢,身体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然后就可以坐下来打坐。打坐的过程中呢,因为这个气团前一阶段培养比较明显,所以在坐的过程中出现腿痛啊等等,当你专注这些腿疼的时候呢,这些气团自然会向腿痛的方向转移,很快的这个腿痛就会突破,身体的感觉也会突破,所以它就有这样的好处。
      所以观呼吸是一个基础。观呼吸的目的是为了突破身体这一关,让身体的感觉全部消退,而不是为了观呼吸而观呼吸,不是为了观身体的气脉而观身体的气脉。这些都是基础。
      总之,一定要明白一点是:观身体、观身体上的呼吸和观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一种专注,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彻底消除身体的感觉。
      有的同志在观呼吸过程中身体会出现非常美好的感觉,身体会出现各种气脉的运行等等,他就非常着迷,非常执着这些物质的变化,但是他不知道物质是一种错觉,现代科学都已经证明它是一种错觉,但是他还在执着这种错觉,始终无法解决。


      IP属地:广西5楼2014-04-07 22:08
      收起回复
        怎样打瞌睡(也叫睡功,懒汉禅定法)
        一、从睡眠中学习禅定
        刚练禅定的人往往有一个不易克服的难题,那就是昏沉。人为什么会昏沉、会睡眠?我们的如来藏是一个真正的永动机,根本不会睡眠,那我们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地要睡眠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分别执着识总是执着这个身体是自己,因而不得不使用这个身体感知外界,同时不得不感知这个身体的每一分每一毫的变化。比如感知它的运动和静止,感知它的健康和疾病。
        我们这个身体不是一个永动机,它工作累了就必须休息,必须睡眠,因此,我们的心不得不感知这个身体的睡眠。因此,不要认为睡着了如来藏就停止作用了,其实没有,他在感知睡眠这种状态。
        刚练习入定为什么会昏沉?因为你上座后不由自主给自己一个暗示:放松。没经过系统训练的人根本不会科学放松,他总是不自主的在潜意识里把睡眠当作了放松,你的心当然就在潜意识里要感知身体的这种睡眠状态,你自然就要昏沉了。
        入定在理论上很简单,就是把心从感知睡眠拉过来,让他感知其他的所缘,比如感知念佛号、感知参话头、感知慢动作等等。只要你始终在感知所缘,而不是在感知睡眠,你就绝对不会昏沉,因为身体并不是你,身体的睡眠和你毫无关系。一流的大师一边呼呼大睡,一边对周围的事物对自己的思想清清楚楚,他要醒来立刻就能醒来,醒后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是从哪个念头醒来的。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破除昏沉,首先在观念上要明确这个身体并不是自己,它的睡眠与你毫无关系,你没必要陪它睡觉。但习惯了陪它睡觉,马上不陪它你可能还有点不习惯,这就是练习禅定的一个任务了。你觉得很可笑吧,的确很可笑,因为修行其实无非是纠正我们的一系列错误而已。
        怎样破除我们感知睡眠的习惯呢?首先你必须让心有一个所缘物来攀缘。我们的妄心建立在执着上,无时无刻不在攀缘,它不攀缘身体的睡眠就肯定会攀缘别的。比如少男少女们得了相思病,任凭身体多么困,他就是睡不着,因为他不攀缘睡眠了,改成攀缘心中的那一位了。练禅定也是这么可笑,你必须找一个所缘,所不同的是这个所缘要象鸡肋那样,食之无味,吐之可惜,这样就能使你既放下意识又放下分别执着识,从而证入如来藏而开悟。
        刚才我们说过,你习惯了陪身体睡觉,现在不陪它你还很不习惯,因此你虽然心里有另外的所缘,但时不时的总要陪身体一下,这就免不了要昏沉,要打瞌睡。这时候你要专心打瞌睡,看是哪一个念头没看住,失去了所缘,结果让心(自己)去陪身体了。
        经过反反复复的训练,你会很清楚地知道是从哪一个念头睡去的。醒来时先不要动,回忆一下自己刚才是怎么醒过来的,如果想不起来就继续观心,看自己又是从那个念头睡过去的,然后又是从那个念头醒过来的。经过几次训练,你会发现自己能控制睡眠了,你会很清楚自己是从哪一个念头醒来的。
        古往今来的大师们都是从睡眠中学习禅定的,因为障碍我们入定的就是昏沉和散乱这两种状态,在睡眠的时候心肯定不会散乱了,因此,你只需克服了睡眠这个昏沉状态,自然就入定了。入定很容易吧,会睡眠就会入定,从睡眠中学习禅定是一条捷径,这是懒人们的拿手好戏,应该叫懒汉禅定法。
        你会看出一个问题,上面这种从睡眠中学习禅定,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还有身体这种感觉,如果你做到了身空,那你自然远离了睡眠,就不需要这个懒汉禅定法了。身空,哪怕是最低层次的,没有身体感觉的身空,都能使你快速证入菩提。这也是有的法门先从身体入手的原因,只不过他们能达到更高层次的身空而已。那样的身空练习法一定要有过来人的指导,要不然极易出问题。因此,懒汉禅定法对我们这些懒人来说,还是很对机的。


        IP属地:广西6楼2014-05-11 01:54
        收起回复
          打瞌睡,因为我们是业余人员,这样首先第一条就是白天的时候,要保证心不是非常非常的忙,非常非常的散乱,有一定短暂的休息时间,这就需要什么,白天稍稍有时间的时候,你马上就静下来,马上就开始观心,按照方法进行,也就是坐下来在心上下功夫,因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一般你也是睡不着的,所以在白天的时候,有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马上就闭上眼开始打瞌睡,哪怕你有很短暂的时间去打瞌睡的话,那么你就充分利用这个时间。
          怎样打瞌睡,不是让你躺在床上打,而是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总之,开始时是坐着打瞌睡的,不能躺着打的。坐着打瞌睡,然后仔细的观察瞌睡的到来。先是肌肉群的放松,然后慢慢的瞌睡到来,仔细的观察它。当瞌睡来的时候你心中要有那种觉知力,瞌睡是一点一点到来,怎样到来,慢慢的加强,怎样逐渐逐渐的在头脑之中形成那种一片一样,一下子就覆盖过来。
          将来你就自己体会这样一个过程,逐渐的体会这个过程,白天就这样的体会,白天就这样的专心的打瞌睡。这样在白天因为是有几次打瞌睡,身体得到一定的恢复,那么在晚上整块的时间去坐的话,它就不是非常非常的困,只要不是非常非常的困,那么你就可以继续在这个打瞌睡上练。如果白天非常非常累,一点都没有休息,那么在晚上非常非常的昏沉,那你就没办法打瞌睡,没办法去观察这个打瞌睡的过程。
          然后是到了晚上,晚上坐下来的时候,尽可能在平时我们说的那种生物钟到来之前先坐个两次,坐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休息的过程,这样在生物钟到来的时候它就处于不是非常困的阶段。这样在前一个阶段,在昏沉到来之前,也就是平时睡眠的时间到来之前,这前面如果要是有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的时间,那么在这个阶段如果你要是专心致志的用功,确实掌握方法,对整个路非常熟悉,那么这个阶段你就可能就得到突破,就一下子达到一个高层次,进入我们平时说的那种定境,这样就彻底的摆脱这个睡眠,就不存在打瞌睡问题,因为睡眠一下就会突破了。
          如果在这个过程没有,无法做得到,那么在这个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起码你得到了一种充分的休息,你不是非常昏沉了,这样当昏沉到来的时候,你有一个和昏沉搏斗的时机,也就是一个持久的时间,它不是非常昏沉那种情况,一下子过来你就扛不住,这个是你能扛得住的,对于初学者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当昏沉到来的时候,你能感觉得到的,你就专心致志的观这个昏沉,一定要打起精神端端正正的坐着,坐着去观昏沉,刚开始的时候努力地把这个身体摆正,用身体来对抗这个昏沉。然后就专心地观察这个昏沉一点一点的增强,一点一点的到来,慢慢的增强,它增强的过程,达到哪种层次。当昏沉加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因为你是一直和它对抗,将来你就可以体会得到,当你这种觉知心放松,警惕性放松之后,那个念头一下子就袭过来,你马上就会头就点一下,点一下不要紧,惊醒之后你就抬起头再就继续这样观,但是抬起头的时候要慢慢的抬。
          然后继续是这种觉知心和这种昏沉的到来慢慢的搏斗,觉知它,一定要觉知它,觉知它的增强。或者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紧紧的盯着设置的思维对象,当这种昏沉来了你要觉知,因为昏沉本身也是一种念头,睡眠是一个念头,当你在紧紧的盯着设置的思维对象的时候,比如说打太极拳的慢动作,观写书法的慢动作等等,当你紧紧盯着这种思维对象的时候,那么昏沉,也就是瞌睡这个念头来的时候,你是非常清楚的,在这个情况下,你要是提起精神,紧紧地盯住设置的思维对象,那么插进来的昏沉这个念头,它就容易退去,你仔细的体会它,当你注意力稍稍不是很集中的时候,那么你马上就会跟着这个念头跑了,跟着这个昏沉的念头跑了,就是睡过去了。
          刚开始的时候,你的觉知心还是比较强的,所以刚跟着念头走,走了一点点,你马上就能觉知到,然后很快就回过来了,很快就回过来盯着原来的思维对象去观察。这样持续的反反复复的几个过程,就是和这个念头在搏斗。
          在这个搏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搏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昏沉的侵袭,每个人高质量的睡眠,真正深层次的睡眠也就是那几秒种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你搏斗的过程中,有时候突然昏沉的一下其实就一个高质量的睡眠过程,你一下子清醒了,但是刚才昏沉的那一点,已经起到了睡眠的作用,身体就慢慢恢复了。
          所以就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昏沉逐渐逐渐的退去,清明升起,这样就慢慢的把这个昏沉破除了。昏沉一旦破除,这个时候出现的情况是什么呢,心不是非常散乱,因为这个心不是非常散乱,这个时候就容易形成专注,人就往往在这个情况下很快就会证入到一个高层次。这就是其中一个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什么呢?这种昏沉开始形成一片,因为你的专注力不是非常强,你选择的思维对象有问题,它不能够引起你的兴趣,不能够引起你的注意力,或者你的决心不是非常大,你这个人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或者又不知道怎样去激发自己的那种决心、那种毅力,所以这时候你就跟着念头跑了,就睡过去了,就昏沉过去了。
          昏沉过去的时候要牢记一点,那就是:即使睡过去的时候也要端端正正的坐着去睡,这个头有时候是不由自主的低下来,头低就低吧,但是身体一定要坐着的,不能说我现在一昏沉,就马上躺下去睡,躺下睡你是根本没办法观这个睡眠的,没办法观这个打瞌睡的。
          端端正正的坐着,这个时候注意就是坐的位置不能过高了,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会栽倒了,不能惊吓着,端端正正的坐着,这样你就处于一种浅睡期,这样头就低下来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睡眠质量也是很高的,因为心是一种专注。这样,很快的沉困就会过去,慢慢地会有一种清明逐渐逐渐的升起,首先就是你感觉到不再瞌睡了,至少不是非常瞌睡了,现在能够和这个睡眠对抗了,刚开始是对抗不了的,现在是能对抗的,清明也升起了。
          记着一点,就是清明升起的时候,你现在不是低着头吗,这个时候暂时不能动,然后你就慢慢的回忆刚才的情况,刚才清明怎样升起的,然后你就试验着再去昏沉,因为这个时候你昏沉的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了,所以你可以这样去试验,即使你去试验你也不会非常昏沉了。你就仔细地去回忆刚才的情况,然后你就故意的去昏沉,去体验这个过程,当你去体验这个过程的时候,你就不会非常非常的昏沉,不会一下子就睡过去的,你往往还处于一种清晰的状态,然后你就再感知那个昏沉到来,在感知昏沉到来的时候你就提起这个觉知力,然后很快你就又从昏沉中出来。就在这个界面上来来回回的走,一定要来来回回的走,走很多次,把这个路熟悉了,一定要熟悉这个路。
          其实,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一定把这个路熟悉了,知道自己是怎样昏沉过去,又是怎样通过哪一个念头就清醒过来。当你这样进行几次之后,你已经无法再昏沉了,这时候就开始慢慢地慢慢地抬起头,一定要慢,越慢越好,千万不能快,就体会这个抬头这个过程,逐渐逐渐的抬头,然后腰杆挺直。在这个时候就和以前的方法一样,就开始盯住设置的思维对象,以前是怎样盯着的,现在照样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心会得到一个高度的平静,不会很散乱的,念头不会插进来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很容易得到突破的。
          这是一个借助昏沉,打瞌睡所进行的实证,过去的人也在这方面写了很多很多,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没有什么非常特别的高明的地方。将来你就能体会得到,只要念头盯得紧的话,比如说你这个人毅力非常强,昏沉到来虽然是非常非常昏沉,但你还能够盯紧念头,盯着你设置的思维对象,或者是你直接就盯着瞌睡的到来,与之斗争。你能够体会到的就是,因为某一个念头你没有盯紧,就一下子昏沉过去,然后你突然就又打起精神,念头又盯住,然后瞌睡马上就又退回去了,就是这样来回的斗争,来回的搏斗的。
          如果你有观察腿疼的经验,和你观察那个腿痛是一样的,是完全一样的,腿痛也是一个念头,睡眠也是一个念头,就是在这个反复的搏斗中,睡眠就解决了,瞌睡问题解决了,然后就在瞌睡问题解决的同时,因为这个地方是一个界面嘛,只要这个界面把握的好,当这个问题解决的时候,心就一下子得到突破,所以在这个地方是最容易突破的。
          也就是以前说的,就是在这个思维的界面,就是从思维的一种状态进入到另一种状态,在这个界面处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在这个界面处一定要反反复复的走,把这个路掌握得非常非常的熟。只要能掌握熟练这个路,就能够达到一个高的层次。
          当你打瞌睡打得非常的专注,善于打瞌睡的话,那么,在昏沉到来的时候,也就是平时的睡觉中,他不是睡死的,不是说一下子睡得天昏地暗,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在睡中头脑也是很清楚的。将来你就能体会得到,当在睡眠中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持那种实证,即使不能保持那种实证,你还处于一种逻辑的状态,但是那种逻辑是一种浅的逻辑,在这个过程中当你决定要醒来的时候,因为你知道这个时候你自己是一种什么状态,因为头脑已经很清楚了,将来你就能体会得到,逐渐体会吧,你就在梦中同样是一种清明,这是一种清明的梦,和一般人的梦不一样的,它是有决定性的,当你决定要起来的时候,也就是决定要摆脱这个身体的睡眠状态的时候,然后你就能够摆脱,就一下子摆脱。
          也就是你发起这个愿力决定要摆脱的时候你就摆脱了,也就是说当你摆脱这个身体的时候,也就是从这个梦里出来的时候,你能够清清楚楚的知道我是从哪一个念头出来的,也就是说对这个梦有决定性,在梦中是能够自主的,一般人是根本不能自主的,他想出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将来就达到这样的情况也就是梦中的自主性,要么你在梦中得到实证上的根本突破,要么你就得到梦中的一种自主性。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出现,都说明你基本上能掌握自己的梦境了,基本在打瞌睡这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突破。同时只要能达到这种程度,那么一般情况下,你是能够借助这个打瞌睡直接到一个高层次的,直接在思维的层次上得到突破。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将来你在这方面得到突破的时候你自然就能体会得到,这个是很容易借助这个睡眠去得到突破的。
          你可以去查阅一些资料,这方面的著作是很多很多的,因为几乎所有实证的人都遇到这个问题,都遇到这个睡眠的问题,昏沉的问题,都是在和这个昏沉搏斗的过程中得到突破的。只要你掌握一点,体会一点,睡眠和腿痛是一样的,你解决腿痛的时候也就是那样的搏斗的,一步一步的和腿痛进行搏斗,因为方法正确,观法正确,结果就把那个腿痛突破了,腿痛一下子就解决了。
          睡眠也是这样的,只要你能掌握方法,有这种决心和毅力,去和它搏斗,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几次。就在这个界面上,一定要牢记住,在这个界面上,这个界面是最关键的,如果这个界面上你把握不好,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这方面得到突破。有的人就是在这个界面处他不注意,昏沉来就来吧,就跟着它走一段,结果就睡过去了,这就是界面掌握不好。实际上打瞌睡,它最关键的一点就在这个界面上。能够成功的人他就是把握了这个界面,所以他就成功了,不能成功的人,他就是因为在这个地方没有处理好,所以就失败了,失败和成功有时候就仅仅是在这很简单很简单的一步之差。


          IP属地:广西7楼2014-05-22 21:41
          收起回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8楼2014-07-17 14:17
            收起回复
              观心最根本的,就是随时警惕自己是不是住于某种观念。只要你能让自己不要住于某种观念,那就是观心。


              IP属地:广西9楼2014-08-22 09:14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5-03-06 00:13
                收起回复
                  如何克服昏沉
                  白天比较劳累,休息不是很充分,到晚上观的时候设置的观察对象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造成了以前说的审美疲劳,专注力达不到,自然而然就被别的念头拉走,自然而然堕入细的昏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设置好观察对象要观察之前,很多人要做的往往是放松,放松的时候把握的不是很好,采用了催眠家心理学家他们搞的那种放松,不是咱们这里说的那种放松----那种专注的放松。
                  在整个睡眠过程中,睡眠还有一个问题,白天困的时候要求是端端正正的坐着,特别是中午,一般情况下,不要经常的躺靠在床上睡,要坐着打瞌睡,专心致志的打瞌睡,观察打瞌睡的整个过程,在这个打瞌睡的过程中自然得到休息,另一方面,熟悉这个瞌睡和清明之间的关系,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以后即可以借助这个打瞌睡证入定中,白天的时候这样操作。
                  如果白天时间充足,稍稍觉得困马上躺床上睡,就这样不断的躺床上睡,这就容易导致昏沉的连续性、相续性,越睡越想睡,结果就没办法去实证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培养正确的睡眠观,就是在瞌睡真正到来之前,非常昏沉之前这段时间,一定要专注的去打瞌睡,专门的练这个瞌睡,培养这种睡眠的觉知,睡眠的觉知培养起来之后就不会经常堕入昏沉,不会堕入那种细昏沉了。


                  IP属地:广西12楼2015-05-19 08:04
                  回复
                    打坐时上座和下座的注意事项
                    因为在坐的过程中,必然的有一个放松。尤其是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就放松的更加彻底。所以尽可能的避风,注意这点。尤其是身体打坐过程中的关节的部位,比如说膝盖、胯骨、股骨大转子这个位置,都要用一个薄的毛巾被或者什么把它裹起来,裹严点。第二,因为大多数采用的是缅甸坐,这样前面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垫子要垫高一点,垫至少四指吧。这样能保证身体前倾,不至于摔倒,不至于向后仰,能够持久。同时初学坐的时候清明不容易升起,容易产生昏沉,所以坐的位置一定不能过高,不能坐在床沿上,有时候稍稍打瞌睡,一下子就栽下来了。所以尽量坐得靠近地板,离地板近一些,位置不能太高。
                    坐上之后,先是活动一下,稍稍地把腰、肩膀等等的都活动一下。活动之后,肌肉的筋腱不再那样的强力。也就是说突然让它处于紧张状态之后,它不是很舒服的。活动之后这样坐的时候容易让气脉流畅,不至于产生更多的问题。活动之后,然后就端端正正的坐下来,一定要让腰部挺拔有力,头顶微微向上顶,然后身体略略的前倾。这个时候开始进行放松,只放松加强逻辑思维的那些肌肉群(面部),把那些肌肉群放松,腰部的肌肉群不用放松。然后呢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腿疼不可能升起,腿疼没升起之前,就开始观自己设置的观察对象,多设置几种观察对象,反复的观。在不断的调整观察对象的过程中,心情慢慢的处于平静状态。这样就可以。
                    下坐的时候,这就视具体情况了。
                    如果你没有达到高层次的话,下坐的时候,你就可以先把身体,尤其是关节位置,轻轻地拍打拍打,然后揉一揉,腿伸开活动一下,稍稍活动活动,脖子扭扭,脸搓搓,后脑勺、头顶都可以拍拍,然后身体气血流通之后,再下坐。这就是咱们平时说的那种下坐之后的按摩的动作,这个以前接触气功的人可能对这个了解得特别多,这个也没必要执着。心稍稍放松一下,因为心在上一个阶段它是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的,现在拍打的目的是让这个心调动起来,让身体的觉知恢复,恢复之后汗毛孔就关闭了,不容易受风寒。然后就可以下坐。
                    下坐之后不要马上到风地去,就在背风的地方稍稍活动。
                    如果你觉得比较昏沉,接下来就可以在背风的地方搞一些活动,比如走动一下让身体稍稍汗出。
                    那些已经达到高层次的人,对这些要求不是非常高的。所以,他也可以经过那种活动,也可以拍打拍打身体等等,但不拍打也没关系的,对这个要求不是非常高了,只要不到风特别大的地方都行,他能扛得住的。因为清明是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的,因为他特别专注,特别专注,这种汗毛孔就不像平常那样,它有一种特殊的状态,所以对外界的抵抗力特别强。
                    所以这就是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堕入细昏沉,就是坐的过程中出现细昏沉,这种情况就和一般情况下处理一样;对于那种已经达到高层次的人,他可以拍打,也可以直接就下坐,因为下坐之后他的腿气血都是流通的,就可以直接进行活动的,他也不需要特别的去做一些大运动量的活动,要出汗啦等等,这个倒是对于他来说不是非常重要。这个也是因人、因情况而异的。
                    大致就这些吧,其它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特别的。有的同志接触的是气功和其他,他们对这个讲得特别的多。比如说上坐前要少吃饭、松带等等;下坐之后不要马上去解手等等。讲得特别特别的多。不过这个对于一个已经能够经常达到高层次人来说,这个就不算什么;不能达到高层次的人要稍稍注意一下,有一定好处。
                    但是总体来说身体是如幻的,这些都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关键就是一个突破的问题,突破之后这都是很容易解决的。所以说在坐的过程中,尤其是不能像有的人讲的那样:坐下来之后,放松,然后把哪些都穴位打通了,然后开始吸收能量啦等等。这个绝对不行!不能这样!当你有了这样的观念的时候,你首先就有一个“我念”在里面,当“我念”生起的时侯你就很难达到一个高层次,你就还是在低层次进行,无法跳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咱们(和他们)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搞那种能量吸收等等那是在现在这种状态进行的,有一种心物的对立。咱们这个地方完全就是心物是一体,它是比较究竟的。心物是一体,不存在说你去吸收能量,没有这些东西的。


                    IP属地:广西13楼2015-05-30 17:05
                    回复
                      学佛的捷径
                      有同修问:“有没有学佛的捷径?”有,一定有,怕你不信,故一般不说。这里简单说一点儿,或许你能从中找到一个入处。但注意不要从字面上理解,要时时归于自心,看看自己听到以下这些话,自心怎样?那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但若要更究竟,还需继续深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那是你的本来面目”,仅仅只是如来藏无门之门,还不是真正的如来藏,因为这里还是建立在执着的基础上,还有能所,是因缘所生法,这一点儿我们在《解坛经》一文中有专门论证,目的是让有志于实修的学佛人不要把这里误认为是如来藏而耽误了行程。
                      问:学佛有没有捷径?
                      答:有。拿火烧天;张口吞天;小蛇吞巨象;幼蚁背大山;饿虎猛扑面;惊见: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池);……
                      又问:还有吗?
                      答:正在单相思,突撞南墙上;正在沉思中,鞭炮突炸响;饿虎猛扑面……
                      再问:只有这些了?
                      答:处处皆是。尼姑是女的,和尚是男的;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日东升,日西落;母鸡下蛋,公鸡打鸣;用嘴吃饭,用脚走路;……
                      ……
                      佛法的简单,让你觉得好笑,满目皆是第一义,处处都是如来身。找什么?寻什么?看自心!


                      IP属地:广西14楼2015-06-10 14:00
                      回复
                        问题: 打坐时,过一会身体就弯了,这时是不去管,还是挺直?
                        清凉月老师:咱们以前说过的,就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理论,心物是一体的,当你的思维处于哪种状态的时候,你的心就一定会处于那种状态。也就是说,现在你的思维处于这种状态,也就是处于一种细昏沉,那么身体它会自然地处于与细昏沉相对应的状态,它会慢慢的弯下去。
                        那么你怎样让身体重新正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现在你直接去调整身体的话,那么你就用的是一种作意,也就是你出了一个念头:你要调整身体。你这样作意的调整,这样行不行?这样也行。当然要注意一点的就是,当你起了这个念头的时候,你要注意到你现在起心动念,是起了这个念头。起了这个念头之后,你要注意保持一个原则,就是相动而心不动。
                        也就是说,你让身体慢慢的正直,越慢越好,用柔软心一点一点的,慢慢的正直,仔细的观察着身体正直的一举一动,在这个过程中柔软心始终保持着,专注始终保持着,也就是柔软的专注,这样去正直也可以。另一种情况是,你干脆就不用动,你就这样在思维上下功夫,你刚才怎样观察的,你可以还按刚才的方法去做,或者你另外设置一种观察方法能尽快的形成专注。当这个专注逐渐形成的时候,身体会自然而然的调整,你不用去管它,因为身体这种物质本身就是一种错觉,你不用去管这种错觉,不用在错觉上下功夫,你只需要在心上下功夫就行。心达到某种状态,物质的状态一定会出现与这种思维状态相对应的境界,二者是一体的。所以这个就是,看一下用哪种方法你觉得比较合适,你就用哪种方法。
                        打坐时是腰直还是去弯,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去解决。第一种方法就是你直接把它直起来,另一种就是等待思维调整到一定状态后身体自己调整。那么前一种方法把握的要点就是,相变而心不变,也就是说,你首先觉察到腰是弯下来的。
                        那么这时候第一是你觉察到,第二你开始起念,起念说你要让腰直起来。然后你就用柔软心慢慢的,慢慢的直,用柔软心专注的去直,慢慢就是专注的意思,专注的去直,观察这个身体挺直的很微细的变化,一点一点的微细的变化。而不要一下子直起来,那样就不叫做心不变了,那叫心变,心就出现了一种刚强心。所以要保持相变心不变,就是身体这种境界在变,但心始终不变,心始终保持一种柔软、专注,用这种方法慢慢慢慢的,一点一点的让它直起来,这样就可以。
                        那么另外那种方法就是咱们刚才谈的,你根本就不用管身体。身体是一种错觉,你只需要在思维上下功夫就行。思维专注之后,身体这种物质境界,因为心物一体的原因,身体自然而然的非常的挺拔,它逐渐逐渐身体自然而然的想挺拔起来的,非常有力,头向上有一种顶的那种力量,然后身体稍稍前倾。它会自然而然的处于这样的标准的姿势。
                        所以说打坐,真正标准的姿势不是造作来的,而是在自然的情况下,思维达到一定状态,会自然形成与那种状态对应的物质的状态。思维的状态和物质的状态是一一对应的。


                        IP属地:广西15楼2015-06-22 10:57
                        回复
                          真正的打坐是心的打坐
                          打坐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习惯,培养一个觉知的习惯,觉知力形成习惯之后,就会打破走神,打破细昏沉,然后就逐渐逐渐达到定中。
                          觉知力的培养,其功夫都是在白天的。也就是说实证,你的第一步必须培养觉知力,觉知力培养不起,你是不可能实证的,是一定不可能突破的,而觉知力的培养一定是在白天,一定是在平时,而不是在座上。如果你白天觉知力培养不起来,你形成一种习惯的走神,那么你的座上也一定是走神的。因为打坐的前提是入静,入静的人觉知力是不如白天的,不如你白天在逻辑思维状态的。在逻辑思维状态的人觉知力是非常强的。所以说一定要把功夫下在白天。
                          功夫下在哪里?过去的人说:道在屎尿中。就是在平时你习以为常的这种事情中,什么是道在屎尿中,“屎尿中”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这种状态的。所以你就看一下,白天哪些事情是你一出生以来就天天经历,或者是你长大之后经常处于这样的状态,司空见惯的事情,司空见惯的行为。这些事情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生死就是在这些地方,因为这些地方能够形成一种走神,连续的走神。当走神这些东西被打破,生死自然解决。所以注意白天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用功,把白天的用功点找到,然后自然就会解决问题。
                          所以这个就是,一定要认识到培养觉知力的重要性,同时要知道觉知力是怎样培养起的,不要单单的把实证理解为打坐,认为打坐就是实证,平时不打坐就不是实证,这个不是这样的。
                          打坐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习惯,培养一个觉知的习惯,觉知力形成习惯之后,就会打破走神,打破细昏沉,然后就逐渐逐渐达到定中。
                          所以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打坐落实到平时,要掌握一点,就是真正的打坐是心的打坐,不是说我这个身体上座了这叫打坐。心的打坐、心的闭关,才是真正的打坐。所以说只要你白天是这样用功的,那么虽然你身体没去打坐,但照样是在打坐的。


                          IP属地:广西16楼2015-07-02 11:47
                          回复
                            如何才能够完成梦中实证
                            问:做梦还是做梦,梦里很阴沉,还是不知道在如何梦中专注和入定?
                            清凉月老师:梦中不能专注和入定不是梦中的事,这是白天的事,是白天不够精进的原因。白天精进的人非常专注,努力地去实证,实证达到一定程度的人,那他梦中就一定能解决的。因为什么呢?梦中的思维它是习惯性的,只要你白天能够形成专注的习惯,那么,你梦中一定能够形成这种习惯。
                            梦中的思维不是由客观的那种非常强有力吸引力的、能够引起专注力的事物,然后才形成的梦的。不是这样的,如果有外界非常强有吸引力的事物,他根本就不可能入眠、不可能睡着,反而是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的。而他能够睡着,能在睡中做梦,那梦中一定是习惯性思维即是思维的习惯性的作用。
                            所以,你要想在梦中实证,那必须是:白天是非常精进的,对这种方法,掌握的非常纯属,这样,在做梦、在睡眠的过程中,他也是对入睡的整个过程:刚刚要入睡、开始要入睡----入睡前要经历一个阶段,先是心不散乱,然后,慢慢是静的到来,然后,慢慢地再睡眠,那么,你要是很专注、练得很精进的人,他对入睡的整个过程都是非常非常清楚的,是因为哪个念头入睡的,都是清清楚楚的,在梦中他照样保持这样的觉知,然后,把平时练的那种习惯再转移到梦中,这样就完成了这个梦的实证。


                            IP属地:广西17楼2015-08-06 08:12
                            回复
                              阿弥陀佛


                              18楼2015-08-08 04: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