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慕侠吧 关注:71贴子:582
  • 2回复贴,共1

十八般兵器的谚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剑走青,刀走黑
  “青”、“黑”是术语,出自武林《春点》(即黑话)。“青”,是轻的通假,指轻捷便利。交手之时,能干净利索地躲闪对手的进攻,谓之“走青”;进退不灵,躲闪不疾,谓之“沾青”。
  剑器本身轻、短、细、薄,对付粗重兵器,难以硬挡硬架硬格,只可逢坚避刃,遇隙削刚,仗着身法便利,招法变化取胜。所以说,“剑走青”。
  “黑”,狠毒凶猛之意。“走黑”,就是说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宽而背厚,在常用短兵器中仅仅是较重。交手之时,可大劈大砍,硬挡硬架,刀锋过处,如滚瓜切菜。所以说“刀走黑”。
  临阵使用,当依此谚;套路演练也当依照此谚要求去做。剑术套路着重在进退闪躲,腾挪轻疾方面,也是“走青”。刀术演练,风声如吼,气势猛烈,“狠”字当头,仍是“走黑”。谚语“刀如猛虎,剑如飞凤”是对刀法剑法形象化的描写,其意与“剑走青,刀走黑”的意思完全相同
  鞭是一条绳,全靠缠得清
  这条谚语通用于鞭类的软器械,如流星锤、绳镖、杆子鞭、铁练等兵器。如果缠绕不清,势必打不着人而打自己。软兵器鞭讲究纵打一线,横打一扇,收到手中是一团,抡将出去是一片。收回时劲力要软,要柔;打出时要刚,要快。所以又有这样的谚语解释鞭法:“收回一团放出一片。收回如虫,放出如龙。收回如鼠,放出如虎。”练鞭一定要鞭法清晰,步法稳健,鞭随身转,亦随步换,收放自如,快而不乱。双鞭单鞭,均不易练。有鞭法歌一首可供参考:“七节一抖放亮光,架拨抽打走四方。前打浪子踢球式,后打背锏披脊梁。左打跨虎蹬山脚,右打片马扣里裆。上打朝天一柱香,下打黑狗滚地躺。金丝盘头养脑力,缠肘舒胃养心肠。拦腰围蛇通三气,分水提步好良方。”
  近代神鞭李良臣、花鞭吴斌、飞鞭陈金镜都是精于鞭法的武林前辈。


IP属地:湖南1楼2014-02-22 20:11回复
    锤槊之勇不可敌
      锤,代表了冷兵器中的重兵器;槊,代表冷兵器中的长兵器。在格斗技术远没有达到影响武术发展的时代,格斗只凭勇力取胜,因此对于兵器便特别重视长度和重量。
      古代兵器重得惊人,三国?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魏书》),折合现代重量有35斤多。宋时李全、元时隋世昌用的是40斤重的铁枪,合今47斤多。这些兵器虽重,但均不如锤,锤又作椎,又称骨朵。古时有石锤、铜锤、铁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锤在军中是主要兵器之一。据《辽史.兵志》载,当时契丹族凡年15以上50以下隶兵籍,必备战马、铁甲和一套兵器,其中就有“  ”,即锤。宋时岳云使锤,“每战,以手握两铁锤重八十斤。”(《宋史.岳飞》)。宋代的80斤折合现代重量为95.5斤。锤,如此的沉重,使锤的人必是力大超人,勇猛无比,因此不可不觑。
      古代兵器讲求长度,也是出于克敌制胜的需要。酋矛长二丈,夷矛长二丈四尺(《周礼.考工记卢人》)。后来盛行的蛇矛长一丈八尺。东晋陈安一手持“七尺大刀奋如湍”,一手持“丈八蛇矛大王左右盘”。丈八矛,也称槊,或称 。那时的一丈八尺,约合今一丈三尺三寸,却也不算短了。岳飞“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宋史.岳飞》)他的丈八铁枪约合今制一丈六尺五寸,明代最长的沙家竿子长二丈四尺,合仿二丈二尺多。能使用这样长的兵器,没有 力是不行的。
      所以古人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锤槊之勇不可敌。”千万不可轻视使用这类兵器的人,因为他们的力量入入超出常人数倍。
      由于格斗技术的不断发展,格斗不再单凭勇力取胜。明清以后,象锤这样过重的兵器和槊这样过长的兵器在军中越来越少,现在武林已难得一见这类兵器,也难得一见能使用这类兵器的人物了。
      百日袖箭千日镖
      袖箭和镖都是暗器。镖,钢制,锐三角形,通常长三寸六分,重六两。重一斤镖,俗称“金镖”。抛掷击人,有扬手镖、阴手镖等法。袖箭是含机械装置的暗器,圆筒中装箭,筒内设弹簧,一按机括,箭即发出,筒长六寸,箭长四寸六分。两种暗器虽大致相同,但袖箭用来省力,射程远近全凭弹簧弹力大小,而镖的掷程远近全凭手腕力量的强弱。二者又都要求掷射准确,因此,使镖显而易见要难于用袖箭了。
      枪怕摇头棍怕点
      遇见使枪的,要警惕枪摇头;需提防棍点头。摇头,是指枪尖被抖成一个个圆圈。枪若发挥威力,需将搬、扣、刺三动一气呵成。搬、扣即为左防、右防,刺是突击。三动迅捷完成,枪尖便被抖成一个圆圈,枪法云:“圈为枪法之母。”圈抖得快、圆、中、生风、枪扎得便有力、突然,令人防不胜防。摇头,还指枪要运用抽打的招数。抽打之前,枪头必做摇摆动作。枪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对手上当,所以务必留神。
      棍,虽重使两端,但一旦揉进枪法,则威力倍增。棍若点头,那必是持者已将双手移至棍的末端,其意在以棍当枪使了,无论是扎、挑、抽、劈、此时皆可灵活运用。若不提防,仍以其为棍,为祸便不远了。


    IP属地:湖南2楼2014-02-22 20:11
    回复
      《事物绀珠》称:“枪,木杆金头,始于黄帝,扩于孔明。”枪,由枪尖、枪杆两大部分组成,辅以枪缨、枪纂。枪的区别在于长度不同及枪尖的重量形制不同,因此也便有许多别称。从明代枪械的形制可看出各家枪法的区别。杨家枪,长一丈八尺;马家枪,长九尺七寸;沙家竿子,长丈八至二丈四尺;汊口枪,长一丈六尺、一丈七尺、一丈八尺(见明.吴殳《手臂录》)。到了清代,枪的尺寸渐短。五尺五寸称步下枪;七尺称花枪;八尺二寸称中平枪。此外尚有一丈二尺的大枪,一丈六尺的大杆子,一丈八尺的矛。这种形制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令对手防不胜防。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是离不开各代枪法名家的发明创造、改良革新的。仅以明代枪法为例,便有杨家枪、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石家枪、峨嵋枪、少林枪、汊口枪(见《纪效新书》《阵记》《手臂录》)、金家枪、张飞神枪、五显神枪、拐突枪、拐刃枪、锥枪、梭枪、槌枪、大宁笔枪、拒马枪、捣马枪、紫金镖、地舌枪(见《江南经略》卷八《兵器总论》)等。这些枪法不仅枪制不同,而且技术、风格也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同名称的枪势,所指的动作内容要领也往迥异。这许多枪法自然促进了枪术的发展,使枪成为十八般兵器中的长兵之首。
        古代以枪成名的武将极多。史载五代王敬尧,能30使斤铁枪;王彦章也“常持铁枪冲坚陷阵”。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李全所用铁枪生40斤;杨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清.褚复生,以枪闻名,人称“四平枪”。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大杆子刘仕俊、大枪刘德宽等,均是以枪术闻名的武术家。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或作纵枪横棍。这些谚语强调了枪、棍技击特点的差异。枪有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枪尖刺扎。棍无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枪扎是直线,棍打是横片,故有此谚。
        然而,棍端装尖即为枪,枪若支尖即为棍,为此,枪法棍法便有许多 交融之处。不少枪法含有抽、打、劈、砸的动作,便是取之于棍法;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动作,乃是取之于枪法。明.吴殳《手臂录》记述的马家枪法,便是“以杨家(枪)为根本,兼用棍法”。同书所记少林枪法,也是以枪法为主,兼用棍法。明.程 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蟛则说:“打人千万,不如一扎。故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少林棍中竟有七分枪法。尽管枪棍之法互有汲取,但枪走直,棍走横,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的基本特点是绝对变不了的。清末民初山东武术家吕孟超,时称“山东第一棍”。他传留下一路六合枪棍术,倒是一种枪棍合一的技击术。


      IP属地:湖南4楼2014-02-22 20: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