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书包流浪吧 关注:112贴子:7,298

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顶极感动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这篇带图的文章,我是从头哭到尾,感动有过很多次,但这次的感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达,我真心希望各位静下心来用心来感受一下,我相信你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
如果吧内可以置顶两篇文章,我真想把这篇也置顶,让每个来这里的人都看看~~


1楼2004-07-26 11:16回复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区,隶属毕节地区,距贵阳200多公里。全县人口90万,除汉族外,还有彝、苗、白、仡佬、蒙古、布依、满等少数民族。全县面积3500多平方公里,辖10个镇、8个乡、18个民族乡,县府驻大方镇。农业主产玉米、油菜、马铃薯、水稻等,特产有生漆、皱椒、烤烟。区域经济落后,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非常贫困。


    2楼2004-07-26 11:17
    回复
      `


      3楼2004-07-26 11:18
      回复
        猫场镇位于大方县西部,距县城51公里,公路路况很差。全镇总人口32000多人,其中苗、彝等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二;耕地面积17000多亩,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柑桔、花生等。去年上报全镇农业总产值4000多万元,实际仅2000余万元;上报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实际仅600余元。 
           走进猫场镇,触目所见,当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令人忧虑。


        4楼2004-07-26 11:19
        回复
          这家人算是比较“富裕”的


          5楼2004-07-26 11:19
          回复
            “富裕”这个概念,在当地老百姓眼中应该是这样的


            6楼2004-07-26 11:21
            回复
              这个年轻人脸上露出的笑容表明,贫困在当地已经成为一 
              种环境,一种习惯,一种常态


              7楼2004-07-26 11:22
              回复
                在都市小资眼里,这幅画面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美 
                丽,而对当地人来说,这其实意味着几个孩子无钱上学


                8楼2004-07-26 11:22
                回复
                  这个孩子14岁,却不能坐在中学的教室里。他必须 
                  到小煤窑背煤。今天他看上去很干净、很光鲜,是因为小 
                  煤窑已经被整顿关闭,他无活可干


                  9楼2004-07-26 11:23
                  回复
                    而这个孩子只有10岁,他身旁跟他差不多高的背 
                    篓,是他每天的劳动工具。他说他很想上学,可是家里没 
                    有钱交纳每年140元的学杂费。现在,他在一天天长大, 
                    他必须用这个背篓来证明自己活着的价值。他没有白活


                    10楼2004-07-26 11:23
                    回复
                      我们要讲的第一所小学就在猫场镇狗吊岩村。狗吊岩村位 
                      于该镇西端,属于喀斯特地貌,没有成片的可耕地。村子 
                      距镇上18公里,是崎岖陡峭的机耕便道,不通班车。全 
                      村今年3月才通电,且供电不能保证。至今不通有线电话


                      11楼2004-07-26 11:24
                      回复
                        狗吊岩村有一所小学,2003年以前一直在这个岩洞里


                        12楼2004-07-26 11:24
                        回复
                          坐在岩洞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每天的视野就是这样的


                          13楼2004-07-26 11:24
                          回复
                            直到2003年10月,在香港慈善人士的资助下,孩子们才迁出了岩洞


                            14楼2004-07-26 11:25
                            回复
                              2002年暑期,一个大四学生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到这里搞社会调查,他走进了岩洞,给孩子们讲了许多大山之外的事情。 
                                 他的名字叫徐本禹,当时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 
                                 当暑期结束返校时,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好几公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一个孩子仰着头问道:“大哥哥,你还要来吗?” 
                                 徐本禹噙着眼泪,点了点头。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


                              15楼2004-07-26 11: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