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控吧 关注:29,119贴子:66,006

关于汉代将军和士兵的服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朝盔甲资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2-10 09:26回复
    顶一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2-10 09:27
    收起回复
      第二类:中型甲片,基本上呈圆角长方形,也可以分为两型。一型,长方形,四角抹圆。长安武库出土的中型甲片属于这一类型。高5厘米,宽2-3厘米。刘胜墓和汝阴侯墓出土铁甲片大部分也属于这一类型。二型,长方形,下缘平直。上缘两角抹圆呈弧线状,两侧边至下部时微向内收,使两下角呈稍大于90度的钝角。这种甲片的外貌类似于舌头。二十家子铁铠肩部和垂缘所用甲片属于这一类。高4.6-5厘米,宽2.7-3.4厘米,重10克。洛阳西郊3023号墓、居延、崇安汉城出土甲片也属于此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2-10 09:27
      回复
        第三类,小型甲片。也可以分为两型。一型,近似第二类二型,但是两侧边内收更为显著,如二十家子标本T703③:97、T34②:1等。高2.8厘米、宽2厘米。与之配合的也有一种近似长方形的甲片,大小类似。满城刘胜墓甲身甲片、长安武库的小甲片,也属于此型。二型,甲片较一型修长,近似柳叶状,如洛阳西郊3023号墓所出甲片大多数属于这一型。高2.5厘米,宽1厘米。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2-10 09:28
        回复
          大体上就是这些。此外就是因特殊部位(如编领部)的需要而制成的甲片。所有的甲片边缘都有若干为了编缀而钻出的孔。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2-10 09:28
          回复
            未完待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2-10 09:30
            回复
              甲片通常是用麻绳编缀的。也有用皮绦的。拿二十家子铁铠来说,所用麻绳有三种,一种是细麻绳,大量使用;一种是搓得较精细的三股麻绳,用在编缀甲片的活动部位,以坚实耐磨;一种是没有加工搓拧过的麻皮,单股或合股使用,数量少且不用于重要部位。出土标本多为麻绳编缀。编缀的方法,大致是先横编后纵联,横编时从中心一片向左、右编缀,纵联时怎由上向下,所以铠甲片一般是上排压下排,前片压后片。根据部位不同有两种编法,一般是纵横都固定编住;但在活动部位如肩部、腰胯部等处,则是左右横向固定,上下纵向活动编缀,即使编组的绳索有可供上下活动的长度。这种活动编缀的甲片,编时需要上排压下排。总的说来此时中国铁甲的编缀方法比春秋战国时代有了改进,基本上是简单而有规律的。战损时便于维修。出土标本中只有洛阳3023号墓的铠甲用单绳来回穿联,相当复杂。算得上是一个另类。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2-10 09:32
              收起回复
                一会再更,有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2-10 09:34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4-02-10 09:38
                  收起回复
                    铠甲的形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2-10 10:07
                    回复
                      汉代铠甲的术语如下:保护颈部的称为“盘领”或“锻铔”、保护臂部的称为“钎”、头盔称为“兜鍪”、鍪是当时的一种炊具。不过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像头盔就行了。出土西汉盔甲的形制都相当于身甲部分,所以对它们的分析也只限于身甲部分。这些铠甲可以分为两类六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2-10 10:08
                      回复
                          第一大类:札甲,主要使用一类一、二型甲片,部分使用了二类甲片。
                          一型:仅护住胸、背的札甲,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联,长仅及腰。外形类似于明清妇女的肚兜。标本见杨家湾陶俑所着盔甲,其中骑兵俑均属于这一类。
                          二型:除胸甲和背甲以外,加有披膊,甲片较一型小。多半属于一类二型甲片。标本见杨家湾陶步兵俑。身甲最下一层甲片位于腰下,采活动编缀。
                          三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标本,除胸甲、背甲外,有盘领,胸中开襟,用铁扣扣合。披膊腋下不封口。身甲下缘也垂于腰部以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2-10 10:08
                        回复
                          铁札甲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皮甲,所以这种铁甲的外形类似于皮甲。加上涂有防锈漆,在陶俑上表现时简直难以跟皮甲区分开来。特别是这时的中国皮甲也开始模仿铁甲涂黑漆,除非是出土实物,否则识别起来就更困难了。这种盔甲的防护力显然是不足的,不过还好,西亚的鱼鳞铁甲,这时候终于传到了中国,于是出现了中国版的鱼鳞铁甲。除了唐朝短暂的表现出向板甲进步的倾向,以及从西方引入有异域风味的盔甲以外,直到明朝,中国铁甲几乎都是鱼鳞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2-10 10:09
                          回复
                            西汉的鱼鳞甲也有三型,主要使用二类和三类甲片,一般不用一类甲片。它们共同的外形特征是甲片细密呈鱼鳞状,因而得名。
                              一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的残铠,用二类一型甲片编缀。
                              二型:用三类一型小甲片编缀,,满城一号墓出土标本属此型。又见于杨家湾陶俑。其中一件体型较大的标本,所披铠甲腰带以上为鱼鳞甲,腰带以下却是札甲。
                              三型:用三类二型甲片编成,见洛阳3023号墓出土标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2-10 10:09
                            回复
                              从西汉铁甲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出鱼鳞甲取代札甲的历史过程。西汉初期的铁甲,主要是使用大型甲片的札甲,使用中小型甲片的鱼鳞甲极少,以杨家湾陶俑为代表。唯一一个身着鱼鳞甲的陶俑,比其它陶俑都高大,着华丽长靴。应该是个军官,所以防护比穿麻鞋的士兵好。到了武帝时期,情况有了变化,二十家子甲片中,只见到一片一类一型的大甲片。303片甲片中,一类甲片52片,占17.1%;第三类甲片11片,约占3.6%;其余都属于第二类甲片。札甲的形制主要已是一类三型,表现出从札甲向鱼鳞甲过渡的趋势。到了西汉以后,札甲就完全消失了。波斯技术排挤了中国传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2-10 1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