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别院吧 关注:858贴子:13,919

关于格物致知的本义和方法(没失传,但几近失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说没失传,但又几近失传呢?其实是出于春秋古语与后世古语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断代,原本的古文其实是各地方言俗语,有通用的也有不常用的。写的人明白它的意义,本地本国的人或许也明白,而外地外国之人就只是大概知道其义,很多都只是属于大略的泛泛之知,随着传习渐广,渐渐被当成了通用的书面语言,但其本义也逐渐难以考证不为人知了,现在只能在某些地方偶尔能发现有书面古语其实就是当地方言俗语的例子。当知道那些语言的真正本义时,往往会对相关古文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一种很真切、很贴切、很生动的感觉。可能扯远了点,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传承上的某些原因,格物致知的本义与方法往往是人云亦云,含混不清,似是而非。其实格物致知是古代人认识自然、认识事物的一种具体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这个方法并没有失传,反而是传得很广,但也有些内容与作用没有详细具体的说明了。
那么,什么才是格物致知呢?其实很简单,但也很难,需要一定的基础才行。到底何谓格物致知呢?专注其物,与物相应,契于寂然,感而遂通,通而自知,不劳思虑,不假外求,寂然不动,感而遂同天下之故。同则不二,尽物之性。


IP属地:陕西1楼2014-01-04 16:35回复
    有文本吗?放上大家看看啊


    2楼2014-01-05 22:05
    收起回复
      到底何谓格物致知呢?专注其物,与物相应,契于寂然,感而遂通,通而自知,不劳思虑,不假外求,寂然不动,感而遂同天下之故。同则不二,尽物之性。


      3楼2014-01-05 22:21
      收起回复
        用你的说法我读了几遍道德经,感觉还是不懂。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1-19 17:55
        收起回复
          感其物性,将心比心,物化之境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1-20 09:38
          收起回复
            《大学》里面其实写的很清楚…格物为了至(到)知…令知至(极致)…而何为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此…知至则意诚…何为意诚,勿自欺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则意诚也…勿自欺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1-28 15:01
            回复
              而格物…便是为了知道这么一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知…直观的认识事物…是为格物…大树便是大树…白云便是白云的知…不加丝毫自心伪饰…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1-28 15:15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1-28 00:00
                收起回复
                  不想此帖是两年前,弟子来晚了。早些时候在大学里见到过格物致知,后来知道王阳明格竹子,不知道王阳明的理解和上文有何异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3-13 19:52
                  收起回复
                    格物致知,格物为用?致知为通?莫师好像听说过,去查下资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3-14 08:55
                    回复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3-14 09:04
                      收起回复
                        阿弥陀佛!大德们慈悲!我一直想的问题,这里有答案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6-12 14:24
                        收起回复
                          其实格物致知即借假修真,是非常不错的方法。选择自己有共鸣的事物,比如说湖水、摇曳的树枝或钟声等,效果更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6-12 15:09
                          收起回复
                            格物者,惩忿窒欲;致知者,明心见性。格物而道心生;致知则一阳复。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6-06-13 11: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