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院子衿汉服社吧 关注:185贴子:891
  • 14回复贴,共1

【话题】繁简之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了活跃吧内气氛,决定每隔一段时间就发起一个话题,请大家来讨论~


IP属地:上海1楼2013-12-13 20:50回复
    吧规暂时撤下...


    IP属地:上海2楼2013-12-13 20:50
    回复
      于是第一期的话题是:繁简之争!
      繁体字和简体字,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你希望汉字朝着那一个方向发展?
      请大家各抒己见!
      (本吧言论在合法范围内是自由的,但违反吧规者,惩无赦)


      IP属地:上海3楼2013-12-13 20:51
      回复
        顶起~繁体字不如叫正体字?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2-19 20:46
        收起回复
          关于这个话题,请允许我先讲几个中二且low的段子。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积累运用有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文豪苏轼上山游玩,路遇一担柴樵夫挡住去路,便叫樵夫让路。樵夫见是一个读书人就说:“我出个对联,你对出来了我就让你,如何?”苏东坡心想:“樵夫的对联还能对不上吗?”就于是便请。樵夫用手一指说:“此木为柴山山出”。苏轼无以为对,只好羞愧告辞而走。走到山下村庄时已是日暮,看见人家做饭炊烟袅袅。心中突然有了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
          童年时对这个段子印象非常深刻,先不论段子本身是不是苏轼黑,也先不说它不合平仄不成对的问题。就单这个拆字对来说,当时一度是觉得极好的。直到上了中学识字多了一些,才发现“烟”是个简化字,因火二字根本成不了烟。这故事也自然就是现代人胡诌的了。
          类似的段子也是有的,再说一个。
          相传和珅建了个别院,让纪晓岚来题字。纪晓岚大笔一挥写下“竹苞”。这二字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和珅命工匠制成金匾挂在正厅。一日,乾隆皇帝无事闲逛来到和珅家。和珅指着墙上挂的匾对乾隆皇帝说:“匾上之字,乃大学士纪晓岚所作。”乾隆听后大笑道:“竹”字可拆为“个个”二字;“苞”字可拆为“草包”二字,说你们家“个个草包”。
          当然,仔细推敲一下,就知道这“竹”字也是拆不得的。
          后来见到有人作歌如下:

          大概因为之前的误导,和这样的原因,中二时期曾经一度反感简体字。
          用最传统的反对简体字的观点来解释:“简体字就是残体字,说字不像字,汉字是用来表意的,简体字改得没有韵味了。”
          当然,这个问题如果深究的话,恐怕不是繁简之争这么简单的事情,再起码也要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彻底批判。
          “打倒孔家店”,废除文言文,那个时候可是先后出现了“国语罗马字运动”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的汉字改革的大讨论。这还不是简化的问题了,一大波“知识分子”主张完全废除汉字,用罗马音代替,想想如果那时真的成功了,那现在的书上报纸上新闻上全是拼音,这是什么概念……当真……细思极恐。
          简体字确实改得没有韵味了,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样的改革,这不是更没有韵味吗!所以关于繁简之争,和文言与白话之争,我觉得这个两个问题也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说到这学期上了个公选课,前两天因为这课刚交了一个小论文,里面就讨论过简繁字的问题。这里我不作价值评价,只是提供其中一种观点供大家思考:
          文字是一种符号,管它写成什么,符号所代表的东西是固有的稳定的。关于最常用来抨击残体字的例子:爱无心,亲不见,无草无木,十口长出叶子来。
          纵然无草木作偏旁,可是现在我们这一代的人们看到“叶”这个符号时,首先想到的是当然是树上生出的,而不是十张嘴。反而,若是看到正体字的叶,说不定还有人不认得。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繁简体字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就像你解一道数学题,你设未知数为X还是Y,只是符号不同罢了,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
          而关于之前有人作歌的那个例子,开关无门,胡须无毛可为妥?这个问题可以提炼一下:汉字是否一定要用来表意?
          我们可能常常听到人说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但更准确的定义,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与表意文字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表达一种意思,但不一定用来记录语言。比如交规的标志可以看成表意文字,但不是语素文字。而语素文字也不局限于表形和表意。汉字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形声构形字,这些字的形体并不能完整、直接地表达语素的意义,所以也不宜就此把汉字定为是“表意文字”。
          那么这里再说一个苏轼的故事。
          王安石研究汉字,著有《字说》,他喜欢将汉字都解成会意字,他说:“波者,水之皮也”。苏东坡为了讽刺他,便笑道:“滑者,水之骨也”。滑本是纯粹的形声字,古音同骨,表音部分除了提示古代读音外,已基本失去了意义。
          既然不用完全表意,那么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很大了。
          说着说着一不小心就说多了,今天就谈这些吧,大家各抒己见。欢迎吐槽。
          一起头脑风暴什么的最好玩了。


          5楼2013-12-20 02:54
          收起回复
            (以下有摘抄本人先前文字的内容)
            浅析题目产生原因:
            系统的教育使我们在接受力最强、判断力最弱的时候接触、了解并掌握了简体字。读写汉字又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在第一印象的强大作用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下,很多人的心中便植根了简体为正的思想,一般情况下只能达到认识部分繁体字,不会去考虑书写甚至复兴繁体字。
            繁体字教学地区亦然
            双方都认为自己所接受的完全正确,遇到对方,便难免会起争辩。
            于是乎题目来了。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说的第一个词是包容
            简体繁体,两种观点,对立而共存,不免会有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以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面对。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批难以动摇的、先入为主的思想,这些与不同的,尤其是对立的碰撞到一起,便极易产生不快,若是短视地纵容这以不快为导引的情绪,那不理智的争论便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说,认识对方, 承认对方的存在,然后才能冷静地坐下来谈。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12-20 14:47
            回复
              我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
              开始学的时候不太记事,据老师说学的挺快(就是写得潦草)。平常对文字很感兴趣,也喜欢学写一些看起来好复杂的字,也就是繁体字。
              个人感觉繁简多有相通之处,没怎么系统学就可以认识大半的繁体。
              曾经有一次语文课在作业里写繁体,被老师批评,但不以为然。
              开始学写小篆的时候,明白了小篆没有简体字(才发现,求原谅),也发现了有些简体字对应着多个繁体,在《说文解字》中查阅起来很是不方便。在这过程中,多少又加深了对繁体字的认识。
              大学,班里举办了一个读书会,小的跃跃欲试,主题是文字,第一版PPT磨着做下来基本上就是个百度百科的水货版,果断推翻重做;突然想到繁体简体,便一气呵成,在广院发哥之夜完成了31页的PPT,大概给同学们讲了一下汉字的繁简发展、繁简之争的双方观点和个人浅见。
              正好想出来在贴吧里开话题,便拿来用。


              IP属地:上海11楼2013-12-20 14:55
              回复
                我个人的观点...大概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识繁写简罢...
                这就像汉服,汉服社,我们平常穿的是现代的常衣,有活动时便着汉服,况且汉服本身也分常衣和礼服。简体字更加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日常书写识别,科学合理,而繁体字作为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尤其是象形和形声,是我最爱的。偶尔遇到繁体字,应当识得,至于书写,强求不能...


                IP属地:上海12楼2013-12-20 15:01
                回复
                  至于让字母化的汉字表意,或者说是承接原来的灵韵,就像让皮卡丘使出翅膀拍击一样…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3-12-20 2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