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作对吧 关注:3,760贴子:82,470

【吟诗作对】【技术贴】联律通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解读《联律通则》
发布人:俞象山
部门:图书馆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10-07 08:21回复
    引 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 (中国楹联学会) 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I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10-07 08:21
    回复
      一、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我们知道,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藤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如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但我们仔细观察,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提供了明确的要求。I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10-07 08:22
      回复
        二、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这儿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 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 。比以前的要求更明确化了,将于后一一进行详细解析。I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10-07 08:22
        回复
          三、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联的基本特征:“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有“词语对仗”,但“声律协调”却和联律不尽一致。词语对仗就是所说的:“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声律协调就是指:“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在后面有关内容里将详细解读。I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10-07 08:23
          回复
            以上四条是对《联律通则》引言的解读,从总体上概括介绍了对联的基本内容,使我们对对联能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下面就结合第一章基本规则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这是本次学习的重点内容。我们发现有不少联友的创作楹联时,在词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或问题,因此,下面结合出现的词性同时进行讲解。I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10-07 08:24
            回复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字数必须相等。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字数相对就是指上联与下联字数一样多,字数不相等也就不能称之为对联了。
              但有些特别的传统联不在此列,如: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一言:墨==泉
              二言:花好==月圆
              三言:书锦绣==绘宏图
              四言:风梳碧柳;雪印红梅。
              五言:山因禅寺静;风为草斋凉。
              六言: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
              七言: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八言: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
              九言: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万寿圣典》)
              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I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10-07 08:24
              回复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对品的问题,还有不少诗友搞不清楚,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1. 实词 :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 :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所谓词性对品,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我们来看下面一联:
                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这联里,“开/垂”和“游/在”都是动词,神/心”和“卷/帘”都是名词,“千/万”都是数词,“上/中”都是方位词,属名词范畴。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月-风—名对名,斜-散—动对动,诗-墨—名对名,梦花—名对名,瘦-香—形对形。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那么,“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家禽。I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10-07 08:25
                回复
                  如:
                  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
                  此联为传统的自然描景联,它没有任何政治意义。 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工整, 上下联第一个字“春”、“秋”为时令类名词,第二字“前”、“后”均为方位词,第三字“有”、“无”为副词,第四字“雨”、“霜”为均为天文名词,第五字“花”、“叶”为植物,类名词,第六字“开”、“落”均为动词,最后一个字“早”、“迟”为形容词。对联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构成对联的对称美。
                  对联中词性的“正对”关系指对联中上下联所对应的词,必须是同词性。符合这种对应关系的,称为“词性对仗”。如:
                  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均为形容词。I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10-07 08:26
                  回复
                    再如:
                    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 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 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所以大家在创作对联时,要充分考虑门类的问题。天文对天文或地理,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I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10-07 08:26
                    回复
                      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1.名词对名词 :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人、妇女、同志、叔叔、汉族、作者等;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己丑、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名词对名词: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
                      诗写梅花月;茶熏谷雨香。
                      高天悬日月;深水映春秋。
                      长空携丽日;大地落祥云。
                      在以上联语中,第一例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以“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可见一斑。
                      第二例、第三例以“悬”“映”、“携”“落”为动词,以开阔的视野,一上一下,写出了大自然所特有的时空景色。再如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 “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I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10-07 08:27
                      回复
                        2.动词对动词 :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对的时候尽可能按照不同的小类相对,动词对动词: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
                        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楼空鹤不归。(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两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 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容”、“笑”两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I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10-07 08:27
                        回复
                          3.形容词对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形容词对 。形容词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I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10-07 08:27
                          回复
                            4.数量词对数量词:
                            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有确数词: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等;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 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 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带影,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再如: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I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10-07 08:28
                            回复
                              5.代词对代词:
                              代词,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 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 联句以疑问式处理, 巧用疑问代词“几许”、 “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气慨。又如金圣叹所撰一联:
                              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 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I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3-10-07 08: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