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2b吧 关注:695贴子:4,624

北欧悬疑侦探小说新贵 -- Jo Nesbo(尤 奈斯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偏爱北欧作家,所以忍不住想介绍一下这一位。新经典终于要出他的书了。先请大家对他有个初步了解吧。


IP属地:山东1楼2013-08-21 11:03回复
    尤 奈斯博出生于1960年3月29日。在37岁开始写作前,做过自由记者和股票经纪人。他大学学的就是经济和工商管理。因为从小受父母熏陶,就酷爱阅读,读呀读呀,就终于自己写了。奈斯博爱好广泛,是挪威乐队Di Derre的主唱和词曲创作,对各项运动也很擅长,如足球,攀岩等。


    IP属地:山东3楼2013-08-21 11:20
    回复
      奈斯博除了写悬疑罪案小说,也写儿童读物。当然,最有名的还是警探Harry Hole系列,目前已经出版十部。每次看这个哈里,我总会想起迈克尔康奈利的那个哈里。出类拔萃的警探,个人生活有点悲剧,性格执拗不羁,时常面对来自上层和同僚的敌意。有几个好伙伴,但通常都是单打独斗。


      IP属地:山东4楼2013-08-21 11:25
      回复
        主要作品年表如下:
        1997 – Flaggermusmannen "The Bat M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 Bartlett: The Bat (2012)
        1998 – Kakerlakkene "The Cockroaches";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 Bartlett: The Cockroaches (2013)
        2000 – Rødstrupe "Robi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 Bartlett: The Redbreast (2006)
        2002 – Sorgenfri "Free of Sorrow";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 Bartlett: Nemesis (2008)
        2003 – Marekors "Pentagram";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 Bartlett: The Devil's Star (2005)
        2005 – Frelseren "Saviour";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 Bartlett: The Redeemer (2009)
        2007 – Snømannen "The Snowm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 Bartlett: The Snowman (2010)
        2009 – Panserhjerte "Armoured Heart";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 Bartlett: The Leopard (2011)
        2011 – Gjenferd "Ghost";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 Bartlett: Phantom (2012)
        2013 – Politi "Police";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 Bartlett: Police (2013)


        IP属地:山东5楼2013-08-21 11:26
        回复
          炮妹想看啥?书摘?木有啊。我刚看完他的短小自传和采访稿,准备大致翻译一下贴上来。


          IP属地:山东7楼2013-08-21 11:36
          回复


            IP属地:浙江8楼2013-08-21 12:28
            回复
              哇塞,刀刀还能翻译啊~~


              IP属地:浙江9楼2013-08-21 12:28
              收起回复
                我真要买他的台译本,看样子可以省钱了··


                10楼2013-08-21 14:49
                收起回复
                  奈斯博自述第一部分:(翻译自奈斯博的官网,我把第一人称改成了第三,并顺带评论几句)
                  尤奈斯博的家庭有热爱阅读和讲故事的传统。他的母亲是图书管理员,父亲则每天下午都会在客厅看书,并且喜欢讲故事给孩子听。有些故事虽然已经听过很多次,但孩子们还是喜欢听他讲。七岁时,奈斯博从书架上拿下本“蝇王”让父亲讲给他听。挑这本书并不是小奈斯博品味多么高,而是因为封面是个血迹斑斑的猪头被钉在一根杆子上。(从小就品味独特啊)他一边听父亲讲,一边觉得自己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有趣。在这个年龄,他已经因为擅长讲鬼故事在小伙伴中甚至是更大的孩子们中小有名气了。(遗传真的很重要)
                  但是他最大的兴趣还是足球。他第一次参赛是17岁时代表挪威联赛的MOLDE队。他当时觉得自己一定能去英超踢球,为托特纳姆热刺效力。因此他为了踢球,开始逃课。他的高中老师们恐怕都对这个学生的存在没什么印象了吧。他的成绩糟糕,但不在乎,他是要当职业球员的。
                  可惜他膝盖的十字韧带断了。对热刺队来说,这无关紧要,但奈斯博的世界崩塌了。当时他已经毕业,成绩不好,很多路都走不通了。无奈之下,他接受现实参军,在挪威最北部服役了三年。这三年里,每天晚上每个周末,他都埋头苦读,重修高中的学业,同时也读了不少汉姆生(挪威文学家)和海明威的作品。一直自信于自己的才华,不积极进取的奈斯博在这段时间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面—自律。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高中文凭时,终于体会到了这一生恐怕再不会有的最深切的满足感。这时的他可以选择任何大学的任何专业了。但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学什么,于是就进入了位于卑尔根久负盛名的挪威商学院。名校总归错不了。(奈斯博其实也是个学霸啊)


                  IP属地:山东11楼2013-08-21 16:03
                  收起回复
                    大学时期,某天在学校餐厅,有个人跟奈斯博打招呼,说听闻他会弹吉他。其实当时他只会三个和弦。此人是要组建乐队,奈斯博就这么成为乐队吉他手。乐队想走工业重金属摇滚路线,但演奏技术差,用很多电音,扩音器来掩盖,只能在地下室排练。因为太嘈杂难听,乐队主唱受不了,走了一个又一个。最后,奈斯博被推上主唱位置。他觉得主打歌的歌词太烂,而且不能总这么制造噪音,应该有真正的旋律,所以就开始写歌了。奈斯博的乐队默默无名,不过还是发了张单曲,当地电台经常放,还有一次国家电台也放了,单曲卖了25张。
                    大学毕业拿到经济学学位后,奈斯博仍然想写歌,就搬到了奥斯陆,在金融界工作觉得无聊就写歌。有天晚上,奈斯博把自己写的几首歌给认识的一个年轻贝斯手听。第二天他俩就组建了DI DERRE乐队。一年之后开始巡演,两年后拿到唱片合约。乐队的第二张专辑有好几年都是挪威的最畅销专辑。演唱会门票几小时就被抢购一空。仿佛一夜之间,他们就成了明星。(为毛天才都这么多才多艺)


                    IP属地:山东12楼2013-08-21 16:24
                    收起回复
                      然而,奈斯博深知把爱好变成职业,并处理好事业和生活的平衡,必然要做出很多妥协。白天他仍是个股票经纪,晚上继续开演唱会。同时他还在进修金融分析师的课程。后来,他被猎头挖去挪威最大的金融经纪公司DnB, 负责组建一个新部门,合同期两年。这样一来,奈斯博更忙了。晚上演出,白天工作,一年之后,他就精疲力竭,对周围的人和事包括自己都产生了厌恶情绪。于是,他通知乐队和公司老板,他必须休假半年,然后就飞去了澳大利亚,离挪威远远的。好在,他还带了笔记本电脑。他所以带上了电脑是因为一个出版社的人曾建议他写本书,描写乐队生活。他很受启发,意识到自己已经可以试着写小说,只是如何开头的问题了。不管怎样,这本小说必须像作家桑德默赛(挪威作家)说的那样,只包含两个值得写的内容:谋杀和爱。
                      从奥斯陆飞到悉尼要30个小时左右。在此期间,奈斯博已经构思好了小说情节。到酒店后,他就开始写。当时已是深夜,他还没倒过来时差。而他写的就是一个叫哈里的人,刚到悉尼,住在同一间酒店,也没倒过来时差… 等奈斯博回到奥斯陆时,小说已经快完成了。一回到家,他放下行李就继续写,不停的写,连吃饭和睡觉都嫌耽误时间。这段日子是他人生特美好的时期。


                      IP属地:山东13楼2013-08-22 10:47
                      回复
                        从奥斯陆飞到悉尼要30个小时左右。在此期间,奈斯博已经构思好了小说情节。到酒店后,他就开始写。当时已是深夜,他还没倒过来时差。而他写的就是一个叫哈里的人,刚到悉尼,住在同一间酒店,也没倒过来时差… 等奈斯博回到奥斯陆时,小说已经快完成了。一回到家,他放下行李就继续写,不停的写,连吃饭和睡觉都嫌耽误时间。这段日子是他人生特美好的时期。
                        小说写完后,奈斯博担心出版社会因为自己是明星而忽略小说的质量,为了噱头而出书,因此用了化名。书完成了,假期也结束了。回去上班的第一天,打开电脑,奈斯博忽然发现,其实自己已经拥有太多,房子,高薪工作,一流乐队,没有任何债务负担。(白骨精啊,高富帅啊)唯一缺少的就是时间。两年前他父亲过世时才刚退休,正计划写构思已久的第一本书,写他二战时的经历。可是命运却没给他时间。他不想重蹈父亲覆辙,所以电脑还没进入工作界面,他就已经站在老板面前,提出了辞职。
                        辞职后的三个礼拜,奈斯博一直在思考今后该做什么。一天早晨,他接到一个电话,问他是不是KIM LOKKER(他的化名),他的小说要出版了。


                        IP属地:山东14楼2013-08-22 11:08
                        收起回复
                          出版社的人问奈斯博为什么要用化名,他就解释因为自己已经是个名人,可是出版社的人毫无反应。于是,他清清嗓子,继续说,自己是知名乐队的主唱。还是没有反应。他只好又说出乐队的名字。人家点了点头,其中一个还哼起了歌,另一个乐队的歌…(没面子啊)
                          The Bat于1997年秋天出版,当然是用了奈斯博的真名。既兴奋,又紧张,奈斯博惴惴不安的等待书评,毕竟一个流行歌星竟斗胆写犯罪小说。还好,书评都是严肃的,关于小说本身的,没有八卦作者。而且,都是好评。
                          1998年冬天,奈斯博去了曼谷,带着The Cockroaches这本书的写作大纲。结果,他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本来计划呆两个月的,可刚到那儿,他就跟得了幽闭恐惧症一样。好在,两个星期后,他喜欢上了曼谷,对噪音,湿热也习以为常,甚至觉得空气就该有色香味。同样,这次他也是追随着哈里的脚步,或者说是让哈里跟随他的脚步,从唐人街,湄南河上的渡船,到帕蓬热闹的酒吧。


                          IP属地:山东15楼2013-08-23 13:33
                          回复
                            不得不说,翻译得实在不好。缺乏练习啊。剩余部分等奈斯博的简体版在国内出版再说吧。搜资料看到有人已经捧他为北欧侦探小说天王了,那就上一张天王的照片作结吧。


                            IP属地:山东16楼2013-08-23 15: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