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吧 关注:180贴子:180
  • 0回复贴,共1

格物•致知 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托之于空言,不如著之于行事之有征也。
晋·葛洪《抱朴子·祛志》征:成。有征:有成效。只讲空话,不如去做出有成效的事情。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
《孔子家语》知道了而不做,比不知道的更糟。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有了知识而不能实行,这种知识是肤浅的。
●知行为二,虽知犹无知。
明·唐甄《潜书·知行》理论和实践分离,虽然有了知识,也和没有一样。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王守仁《语录·传习录》有了知识而不实行,等于没有知识。
●知虽良而能不逮,犹之乎弗知。
清·王夫之《正蒙注》卷五 有了认识,就要拿去指导实践。
●以知为首,遵知而践之而已,则能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能:实践,实践能力。过分强调知而轻视实践
●知无迹,能者知之迹也。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知是虚的,通过实践,知识才落到实处。
●其能,则知非其知,而知迹。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弃实践,也就无从获得知识。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尚书·太甲下》弗:不。虑:思考。胡:凝问词,为什么。不思考怎么能得到成功?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士:读书人。有学:有知识。本:根本。读书人虽有知识,但最根本的是去实行。
●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人一定要先知才能心安理得。人要实践也一定要得过且过有也一暄要先有所知才能致陷于盲目进行。
●学者固当勉强,然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学者只有获得真知,才能知得正确无误,也只有正确无误,实践才可放心进行。
●知之真切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明·王守仁《传习录中》认识得真切厚实本身就是行动,行动得明白自觉其中就有认识。
●善言道者,由用以得体;不善言道者,立一体,而消用以从之。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善谈事理的人,他是从实践中去探寻原理,不善谈事理的人,他是任意确立一个原理,而取消实践。
●今手不弹,心不会,但以讲读琴谱为学琴,是渡河而望江也。
清·颜元《存学编》现在不着实地新手去弹,而心又不领会,只是把讲读琴谱当作学琴,这等于看着大江就算是渡河。
●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
晋·傅玄《马约传》难以讲清楚的道理,用实际行动来加以验证,就容易明白了。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见,看见不如了解,了解不如去实行。行是知的归宿。
●圣人道者,必先致之;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之。
宋·朱熹《答曹元可》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行,光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新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宋·朱熹《朱子语类》亲历其域:亲自去实行。仅知而不行,这种知是肤浅的。亲自去实行,就会加深已经达到的认识。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行之愈,则知之益明。
宋·朱熹《朱子语类》知道得越清楚,行动就越坚决;行动越坚决,知道得就越清楚。
●学者用功,知行并进。故知无穷,行亦无穷,行无穷,知亦无穷。
清·陈确《答格致诚正问》知:认识。行:实践。知无止境,行亦无止境,知行结合,互相促进,就把认识运动推向无穷。
●不知必不可为行,而不行必不可为知。
清·陈确《答张孝夫书》为:做,从事。实践和认识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知行相资以为用。
清·王夫之《礼记章句》相资:互相凭借。知和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近代·孙中山《孙文学说》因:凭借,根椐。通过行来求得知识,用知识来指导行动。
●心有事则心存,身有事则身修,至于家之齐,国之冶,天下之平,皆有事也。
清·颜元《言行录》事:实际情况。思想上不脱离实际就不会空虚,身体与实际相接触,就会得到很好的教,至于齐家、冶国、平天下,者不能脱离实际而成功。
●书本上见,心头上思,可无所不及,而最易自欺欺世。
清·颜元《言行录》心想口谈,尽管可说出千百种道理,但比不上新身去做一件实事为有用。
●形既不践,性何由全?
清·李塨《恕谷年谱》人不能以他的身体实践躬行,而要求有一个完善的心性,怎么可能?
●为主静空谈之日久,必至厌事,厌事必至事。
清·颜元《年谱》(释氏宋儒)长期地空谈虚静,必然使人厌世务,必然使人放弃世务。
●不躬行,便 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类》躬:身体,引申为自身,亲自。不去亲自实践,所学到的东西,就如水上行车,陆上行船一样,毫无用处。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比喻对某事物的实践经验多了,就能更透彻地地了解该事物。
●从农论田,田夫胜;从商论贾,贾人贤。
汉·王充《论衡·程材》贾:同“价”。贾人商人。外行人与夫谈论种田,与商人谈论价钱,不如夫和商人高明。
●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
宋·苏辙《超然台赋序》比喻做什么事,就有做这件事的经验。
●人于而问牧师,人于水而问渔师。
《吕氏春秋》泽:湖泽,多水草之地。牧师:放饲畜的人。渔师:打渔的人。比喻要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要知山上事,请问过来人。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 要知道某件事,就要请教了解情况的人。
●帆海者不知山,驾陆者不知水。
明·何贤明《赠林静之南归序》帆海:航海。驾陆:陆行。比喻对某事物没有实践经验,就不能认识该事物。
●山居难以论舟行之险。
清·魏源《默觚下》山里人没有航行的经验,很难同他谈论航行的危险。
●不知戒,来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住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做事的借。
●前车之覆,后车诫。
《汉书·贾谊传》覆:翻车。后人要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后汉书·窦武列传》不注意过去失败的教训,就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传》鉴:镜子,借鉴。以历史和他人的经验为借鉴,可以了解国家的兴衰、个人事业的成败的原因及规律。
●不涉太行险,谁知斯路难。
晋·欧阳坚石《临终诗》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取得经验。
●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剔利器。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木节交错,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解决。剔:挑出。要考察一个的能力,就要让他去解决繁难复杂的问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列传》比喻实践出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从书本学到的东西终究体会不深,要透彻地了解某件事,就要亲自去实践。
●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顺,故乐莫大焉。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至当》素知:已掌握了的知识。通过实践证明自己原已掌握的知识是行得通的,就会感到莫大的愉快。
●急行不怕前程远,智虑都从阅历开。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阅历:亲身经验。有了实践经验,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通。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做事有了实践经验,才能增长智慧。
●经一厥者长一智。
明·王守仁《与薛尚谦》 蹶( jué):摔倒,失败或挫折.善于汲取失败和挫折的教训亦能增长人的智慧。
●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央这所亲行焉。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喻:了解,通晓。从见闻得到的知识,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经过实践体验的。
●“体验”二字,学者最亲切。
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读书人通过实践去思考问题,感受最为亲切。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人之一足。
清·魏源《默觚·学篇》五岳:中国五大名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的总称。用翻阅地图的方法来认识五岳,不如象樵夫那样亲自到那里去走一走。
●疏八珍这谱,以为和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清·魏源《默觚·学篇》疏:详细注解。八珍:作种珍贵的食物。庖丁:厨师。啜:喝。能够注解各种名菜菜谱的人,自以为善于品味了,其实还不如厨师尝一口体会深刻。
●习而行之,亲下手一番。
清·颜元《四书正误》实践,就是要亲自动的去干。
●身习而实践之。
清·颜元《存学编》要把学到的知识亲身去付诸实践。
●三折肱知为良医。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多次。肱(gōng):胳臂。多次折断胳臂,在治疗中学到了知识,就能逐渐成为一个好医生。比喻实践出人材。
●百姓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唐·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多次挫折中取得的经验最为深刻可贵。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明·刘基《拟连珠》夷:平坦。要获得真知,就要亲自去实践。
●知天者,仰观天文;知地者,俯察地理。
汉·陆贾《新论·道基》观察自然,才能认识自然规律。
●远途始觉乾坤大。
宋·陆游《柳村酒家不楼》乾坤:天地。经过长途跋涉才知道天地的广大。
●举目方知宇宙宽。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要去看一看,才知道天地的广大。
●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道:规律。只有行动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如同要行走,才能找到所要走的路一样。
●非力行焉者,不知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也。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十三不力行就不能获得真知识,只有力行才能获得真知识。
●欲知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
宋·朱熹《朱子语类》要知道学的知识是否可靠,意向是否真诚,从他的行动上可看出来。
●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主胃真知矣。
明·王廷相《王氏家藏书》有了知就要付之行,在行中获知,才是真知。
●不知不能行,不行不可谓真知。
清·李塨《大学辨业》卷二知才能指导行,行才能获得真知。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迩:近。道路虽近,不行就走不到;事情虽不步做就作不成。比喻没有行闵不能获得知。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事》坚持不懈地去做,就会见成效。
●知者,灵魂之事也;行者,体魄之事也。
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认识是思维活动,实践是体力活动。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在。
清·顾东桥《答人论学书》知的目的在于行,不行便不能称为真知。
●知无不言,言无不行。
宋·苏轼《策略第三》知了就要说,说到就要做到。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
汉·扬雄《法言·学行》有了学问,最好的是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是著书立说;再其次是用来教育别人。
●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
唐·魏征《群书治要·体论》智:智慧,聪明。务:务须。人的聪明不在乎学得多,重要的是有了知识就要去实行。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中说·礼乐》行优于知。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学者贵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
●学之这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博:广博。要:要旨。实:切实。学得广博,不如掌握其要旨;掌握其要旨,不如切实地去做。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明·王守仁《传习录》知和行就是一回事,头脑中闪过一个念头,就是行孤孤独的行路者。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行是知的体现,有知然后才有行。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知在先,行在后,有知才有行。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宋·朱熹《朱子语类》相须:互相依赖,不可分离。
●知行兼举。
明·王廷相《慎言·小宗》知和行都要重视,不可偏废。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在实践中可以体现和获得知识,因此行本身就兼有知。但不能说知本身包含行。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固:本来,总是。功:功效。效:效验。知是以行为功效,但行不以知为功效。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尚书·说命中》知和行比较,知易行难。
●《书》曰:“知这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
宋·朱熹《朱子语类》知和行,行是关键。
●非知实难,将在行之。
《左传·昭公十年》知并不难,难的是把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做一件事总是比谈论这件事难。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唐·韩愈《与李翱书》及:接触。接触事物然后获得知识,把学到的知识付之实践就知道实践的艰难。
●行然后知之艰,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行动起来才知道实践的艰难,因为不力行就不能获得知识。
●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
元·苏天爵《元文集》患:忧虑。说出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去实践它。
●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清·王夫之《俟解》学习知识容易但不易学得好,做容易但认真去做就难,羞愧容易而知理就难。
●当务为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宋·朱熹《四书集注》当务:当前的需要。惮:怕,畏惧。要从当前的需要出发,一时难以弄清楚的问题可暂时放下。但把学到的知识付之实践,就不要怕困难。
●艰者必先也,先其难而易者从之,易矣。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 既然知易行难,那么先难后易,难就转化为易孤孤独的行路者。
●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不是知在先行在后,而是行当中有余力就去求知。
●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
近代·孙中山《心理建设(孙文学说)》不是行难,而是知难。


IP属地:河北1楼2013-07-02 17: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