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吧 关注:77,580贴子:383,400
  • 22回复贴,共1

不花钱的良药就在身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别名】 扁蓄、大扁蓄、鸟蓼、扁竹、竹节草、猪牙草、道生草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扁蓄 Polygonum aviculare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根及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而略扁,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2~0。3cm。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有细密微突起的纵纹;节部稍膨大,有浅棕色膜质的托叶鞘,节间长约3cm;质硬,易折断,断面髓部白色。叶互生,近无柄或具短柄,叶片多脱落或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全缘,两面均呈棕绿色或灰绿色。无臭,味微苦。
【鉴别】 (1) 本品粉末灰绿色。叶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近平直,平周壁有角质线纹。气孔主为不等式,副卫细胞3 个。叶肉断面观为两面栅栏式,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8~43μm 。
(2) 取本品粉末5g,加70%乙醇100ml,盐酸5ml ,加热回流3 小时,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0。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 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味】 苦,微寒。
【归经】 归膀胱经。
【功能主治】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用于膀胱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皮肤湿疹,阴痒带下。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贮藏】 置干燥处。
【备注】 (1)用于湿热下注、热淋涩痛等症,可与瞿麦、滑石、木通、车前子、栀子、甘草等同用。用于皮肤湿疹、阴痒等症,以本品煎汤外洗。治胆道蛔虫症,可用扁蓄和醋,加水煎服。
【摘录】 《中国药典》


1楼2013-05-19 15:36回复


    【来源】 本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的干燥全草。夏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 车前:根丛生,须状。叶基生,具长柄;叶片皱缩,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或宽卵形,长6~13cm,宽2.5~8cm;表面灰绿色或污绿色,具明显弧形脉5~7条;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浅齿。穗状花序数条,花茎长。蒴果盖
    裂,萼宿存。气微香,味微苦。
    平车前:主根直而长。叶刀较狭,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4cm,宽2~3cm。
    【鉴别】 本品叶的表面观:车前 上、下表皮细胞类长方形,上表皮细胞具角质线纹。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腺毛头部2细胞,椭圆形,柄单细胞。非腺毛少见,2~5细胞,长100~320μm,壁稍厚,微具疣状突起。
    平车前 非腺毛3~7细胞,长350~900μm。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 甘,寒。
    【归经】 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用于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9~30g;鲜品30~60g,煎服或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 《中国药典》


    2楼2013-05-19 15:39
    收起回复

      泥胡菜
      【出处】 《救荒本草》
      【拼音名】 Ní Hú Cài
      【别名】 苦马菜、牛插鼻(《质问本草》),石灰菜(《江苏野生食用植物》),糯米菜、猫骨头(《贵州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泥胡菜的全草。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具肉质圆锥形的根。茎直立,具纵纹,光滑或有白色丝状毛。基生叶具柄,倒披针状椭圆形,长7~21厘米,羽状分裂,先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有时3裂,两侧裂片7~8对,长椭圆状倒披针形,下面有白色丝状毛;中部叶椭圆形,先端渐尖,羽状分裂,无柄;上部叶线状披针形至线形。头状花序多数,总苞球形,长12~14毫米,宽18~22毫米;苞片5~8层,外层苞片卵形,中层苞片椭圆形,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各层苞片背面尖端下具紫红色鸡冠状小片1枚。管状花紫红色,长13~14毫米。瘦果椭圆形,长2.5毫米,具纵棱,冠毛白色,2列。花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于路旁荒地或水塘边。我国分布甚广。
      【性味】 苦,凉。
      ①《质问本草》:"性寒。"
      ②《贵州草药》:"性凉,味微苦。"
      ③《河南中草药手册》:"辛,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祛瘀。治痔漏,痈肿疔疮,外伤出血,骨折。
      ①《质问本草》:"煎汤,洗大肠痔漏。"
      ②《贵州草药》:"清热解毒,祛瘀生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各种疮疡:泥胡菜、蒲公英各一两。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②治疔疮:糯米菜根、苎麻根、折耳根各适量,捣绒敷患处。
      ③治乳痈:糯米菜叶、蒲公英各适量。捣绒外敷。
      ④治刀伤出血:糯米菜叶适量。捣绒敷伤处。
      ⑤治骨折:糯米菜叶适量。捣绒包骨折处。(②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3楼2013-05-19 15:43
      收起回复

        龙葵
        【出处】 《药性论》
        【拼音名】 Lónɡ Kuí
        【别名】 苦菜(《唐本草》),苦葵、老鸦眼睛草、天茄子(《本草图经》),天茄苗儿(《救荒本草》),天天茄(《滇南本草》),救儿草、后红子(《滇南本草图说》),水茄、天泡草、老鸦酸浆草(《纲目》),天泡果(《植物名实图考》),七粒扣、乌疗草(《福建民间草药》),黑天棵(《江苏植药志》),黑天天、黑星星、野茄子(《东北药植志》),惹子草、野辣子(《中国土农药志》),黑姑娘(《河北药材》),野辣椒树(《江西民间草药》),乌归菜(《闽南民间草药》),野海椒(《四川中药志》),龙眼草(《辽宁经济植物志》),黑茄(《
        【来源】 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约60厘米。茎直立或下部偃卧,有棱角,沿棱角稀被细毛。叶互生;卵形,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渐狭小至叶柄,先端尖或长尖;叶大小相差很大,通常长4~7厘米,宽3~5厘米,大者长可达13厘米,宽至7厘米;叶缘具波状疏锯齿,每边约3~4齿,齿宽约5毫米,长约3~4毫米;叶柄长15~35毫米,大叶的柄长可达5厘米。伞状聚伞花序侧生,花柄下垂,每花序有4~10花,花白色;萼圆筒形,外疏被细毛,裂片5,卵状三角形;花冠无毛,裂片轮状伸展,5片,呈长方卵形;雄蕊5,着生花冠筒口,花丝分离,内面有细柔毛;雌蕊1,子房2室,球形,花柱下半部密生长柔毛,柱头圆形。浆果球状,有光泽,成熟时红色或黑色。种子扁圆形。花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于路旁或田野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 含龙葵碱(solanigrine)、澳茄胺(oslasodine)、龙葵定碱(solanigridine)、皂甙、维生素C、树脂。
        【性味】 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③《纲目》:"苦微甘,滑,寒,无毒。"
        ④《贵州草药》:"性平,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
        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①《唐本草》:"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
        ②《食疗本草》:"主丁肿,患火丹疮。和土杵,敷之。"
        ③《本草图经》:"叶:入醋细研,治小儿火焰丹,消赤肿。"
        ④《救荒本草》:"敷贴肿毒、金疮,拔毒。"
        ⑤《滇南本草》:"治小儿风热,攻疮毒,洗疥瘫痒痛,祛皮肤风。"
        ⑥《滇南本草图说》:"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化痰解痉,亦治痘风疮,遍身风痒。疔,可攻能散。叶:洗疮。"
        ⑦《纲目》:"苗:消热散血。"
        ⑧《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消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疔肿:老鸦眼睛草,擂碎,酒服。(《普济方》)
        ②治痈无头:捣龙葵敷之。(《经验方》)
        ③治一切发背痈疽恶疮:虾蟇全个,同老鸦眼睛藤叶捣敷。(《袖珍方》)
        ④治瘰疬:山海椒、桃树皮各等分研末调麻油敷患处。(《贵州草药》)
        ⑤治天庖湿疮:龙葵苗叶捣敷之。(《纲目》)
        ⑧治跌打扭筋肿痛:鲜龙葵叶一握,连须葱白七个。切碎,加洒酿糟适量,同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吐血不上:人参一分,天茄子苗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新水调下,不拘时。(《圣济总录》人参散)
        ⑧治血崩不止:山海椒-两,佛指甲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⑨治痢疾:龙葵叶八钱至一两(鲜者用加倍量),白糖八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急性肾炎,浮肿,小便少:鲜龙葵、鲜芫花各五钱,木通二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龙葵全草(干)1两,桔梗3钱,甘草1钱,为一日量。制成糖衣片,每日3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7天。治疗969例,总有效率为87.5%,显效率为56.14%。据观察,单纯型比喘息型效果好;止咳,祛痰的疗效比平喘和消炎好,在10天内有75%的病例发生疗效。据X线和痰细胞观察,肺纹增粗、柱状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治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减少,提示病变组织有修复的可能。此外,亦有用龙葵果制成酊剂,日服3次,每次10~20毫升,10日为一疗程。治疗52例,103个疗程后近期控制47例。
        ②治疗癌病
        鲜龙葵全草2两(干品1两),鲜半枝莲4两(干品2两),紫草5钱,每日2次煎服。治疗恶性葡萄胎4例,均获治愈;配合手术切除、化疗、放射治疗子宫绒毛膜癌、卵巢癌肿、肝癌等多例,亦取得不同程度效果。此外,以单味龙葵2~3两煎服,还治愈纤维肉瘤1例,随访1年无复发。
        ③用于止痒
        取龙葵全草(除根)鲜品2两(干品1两),加水800毫升,煎15~20分钟。每日1剂,上、下午两次分服。按皮肤病的病程长短,服药7~25天不等。观察50例扩散性湿疹,全部患者皆具有广泛性皮肤损害,瘙痒剧烈,曾使用钙剂及普鲁卡因静注、口服非那根或苯海拉明,均只起暂时安静作用;改服龙葵后,患者皮肤水肿逐渐消退,痒感减轻。计有显著止痒效果者7例,服药后可维持3~4小时不痒,小便稍增多,晚上睡眠好;有止痒效果者25例,服药后瘙痒可减轻2~3小时,睡眠较好;稍有止痒效果者10例,服后痒稍减轻;无效8例。实践证明,本品具消肿、止痒和微弱兴奋作用,为一种非镇静性止痒剂,不宜夜晚投药。对于白天精神不佳、晚间失眠、皮损广泛、具有皮肤水肿且瘙痒的病例,疗效较好。其止痒作用属非特异性的,与镇痛剂的作用相类似,只能起对症治疗作用,因此,须针对病因,予以综合治疗。


        4楼2013-05-19 15:49
        收起回复
          前辈说的这些菜,第一都被百草枯给灭光了,第二都是甘寒类的草药,都不适合我。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5-20 21:48
          收起回复
            话说老字田间无数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5-20 22:23
            回复
              田间很多,可是不知道名字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5-20 22:52
              回复


                小蓟
                【拼音名】 Xiǎo Jì
                【英文名】 HERBA CIRSII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 M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 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
                【鉴别】 本品叶的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表面角质纹理明显;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变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及非腺毛。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3~10余细胞,顶端细胞甚细长呈鞭状,皱缩扭曲。叶肉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多呈针簇状。
                增订
                ( 2 ) 取本品粉末 1g ,加甲醇 10ml ,超声提取 30 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 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小蓟对照药材粉末 1g ,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芦丁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 含 0.5mg 的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 )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 2μl ,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 10 × 10cm ),以水—乙醇—丁酮—乙酰丙酮( 65:15:15:5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 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后,置紫外光灯( 254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 小蓟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小蓟炭 取净小蓟段,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黑褐色。
                【性味】 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4.5~9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 增订
                【检查】 杂质 不得过 2.0% 。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 第一法)测定,不得过 12.0% 。
                总灰分 不得过 26.0% (附录Ⅸ K )。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 10.0% (附录Ⅸ K )。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 A )测定,用 50% 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 19.0% 。
                【摘录】 《中国药典》


                9楼2013-05-22 19:33
                回复


                  地肤苗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拼音名】 Dì Fū Miáo
                  【别名】 扫帚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嫩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ochia scparia(L.) Schrad[Chenopodi-um scoparium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割取嫩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约50-150cm。茎直立,多分枝,淡绿色或浅红色,生短柔毛。叶互生;无柄;叶片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7cm,宽3-7m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通常有3条主脉;茎上部叶较小,有一中脉。花单个或2个生于叶腋,集成稀疏的穗状花序;花下有时有锈色长柔毛;花小,两性或雌性;黄绿色,花被片5,近球形,基部合生,果期背部生三角状横突起或翅,有时近扇形;雄蕊5,花丝丝状;花柱极短,柱头2,丝状。胞果扁球形,果皮与种子离生,包于花被内。种子1颗,扁球形,黑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荒野、田边、路旁,栽培于庭园。
                  资源分布:几遍布全国。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分枝较多,黄绿色,具条纹,被白色柔毛。叶互生,多脱落;展平后呈狭长披针形,长3-6cm,宽0.4-0.6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全缘,被短柔毛,边缘有长柔毛,通常具3条纵脉。花多1-2,腋生;花被片5,黄绿色;雄蕊5,伸出于花被外。质柔软。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 含哈尔满(harman),哈尔明碱(harmine)[1],钙、镁、铁、锌、铜、磷等元素[2]。
                  【性味】 苦;性寒
                  【归经】 肝;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赤白痢;泄泻;小便淋痛;目赤涩痛;雀盲;皮肤风热赤肿,恶疮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涂。
                  【各家论述】 1.《纲目》:地肤苗叶,能益阴气,通小肠,无阴则阳无以化,亦东垣治小便不通用黄蘖、知母滋肾之意。煎水日服,利小便诸淋。
                  2.《别录》:捣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热暗、雀盲、涩痛。苗灰主痢亦善。
                  3.《本草图经》:主大肠泄泻,止赤白痢,和气,涩肠胃,解恶疮毒。
                  4.《本草备要》:叶:作浴汤,去皮肤风热丹肿。
                  【摘录】 《中华本草》


                  10楼2013-05-22 19:37
                  回复

                    瓜蒌
                    【别名】 天撤、苦瓜、山金匏、药瓜皮。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l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的果实。秋末果实变为淡黄时采收,悬挂通风处阴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质藤本。茎有棱线,卷须2~3歧。叶互生,叶片宽卵状心形,长宽相近,5~14cm,3~5浅裂至深裂,边缘常再分裂,小裂片较圆,两面稍被毛。雄花生于上端1/3处,3~8朵成总状花序,有时单生,萼片线形,花冠白色,裂片扇状倒三角形,先端流苏长1.5~2cm;雌花单生,花梗长约6cm。果实椭圆形至球形,长7~11cm,果瓤橙黄色。种子扁椭圆形,长11~16mm,宽7~12mm。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林缘半阴处。主产山东、河南、河北。
                    【性状】 果实卵圆形或类球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深橙黄色至橙红色,皱缩或较平滑,顶端有残存花柱基,基部有果梗残迹;质脆,易破开,果皮稍厚,内表面黄白色,果瓤橙黄色,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气如焦糖;味微酸甜。
                    【化学成份】 果实含三萜皂甙、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种子含油酸、亚油酸及甾醇类化合物。
                    【性味】 性寒,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乳痈、肺痈、肠痈肿痛。
                    【附方】 天花粉,含天花粉蛋白,能清热生津、消脓排肿。天花粉蛋白纯品用于中期引产,抗早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5-27 12:30
                    回复

                      磨盘草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 Mó Pán Cǎo
                      【别名】 金花草、唐挡草(《生草药性备要》),耳响草(《岭南采药录》),帽笼子、磨笼子(《陆川本草》),磨盆草(《南宁市药物志》),印度苘麻(《英拉汉植物名称》),牛响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白麻(《广西中草药》)。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磨盘草全草。夏,秋割取全草,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成多年生、直立、分枝,亚灌木状草本,高0.5~2.5米,全部皆被灰色短柔毛。叶互生,具长柄;圆卵形至阔卵形,长3~9厘米,宽2.5~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叶缘有不规则的圆齿,两面皆被灰色小柔毛。花单生叶腋,黄色,直径2~2.5厘米;花柄长,近顶端有节;萼盘状,5深裂,绿色,密被灰色小柔毛,裂片阔卵形,短尖;花瓣5,较萼长2倍以上;雄蕊多数,花丝基部连成短筒;子房上位,心皮15~20,轮状排列。蒴果圆形似磨盘,高约1.5厘米,宽2厘米,分果丬15~20,顶端具短芒。种子肾形,被星状疏柔毛。
                      【生境分布】 生于砂地、旷野或路旁。分布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福建、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干燥全草主干粗约2厘米,有分枝,外皮有网格状皱纹,淡灰褐色如被粉状,触之有柔滑感。叶皱缩,浅灰绿色,背面色淡,少数呈浅黄棕色,被短柔毛,手捻之较柔韧面不易碎,有时叶腋有花或果。气微。
                      【化学成份】 磨盘草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黄酮甙有:棉花皮甙、棉花皮次甙、矢车菊素-3-芦丁糖甙。
                      【性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平,无毒。"
                      ②《本草求原》:"叶:甘涩,微温。"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开窍,活血。治泄泻,淋病,耳鸣耳聋,疝气,痈肿,荨麻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风、盘热。耳鸣、耳聋,煲鸡、肉食亦可。"
                      ②《本草求原》:"健脾,止泻,同米擂煮黄糖食。"
                      ③《岭南采药录》:"能升清降浊,开窍活血,又捣敷搭手、痈疮。"
                      ④《广东中药》Ⅱ:"治小肠疝痛,肾虚余沥,小便刺痛或小便浑浊,腮腺炎,骨蒸劳热。"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清热,升清降浊。治感冒高热不退,流行性腮腺炎,耳聋,耳鸣,甲状脓肿,遗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炖肉。外用:捣敷。
                      【附方】 治过敏性荨麻疹:磨盘草干全草一两,猪瘦肉适量,水炖服。(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3-05-27 12:40
                      回复
                        收下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3-06-01 17:19
                        回复

                          小飞蓬
                          【拼音名】 Xiǎo Fēi Pénɡ
                          【别名】 破布艾、鱼胆草、竹叶艾、臭艾、小山艾
                          【来源】 本品为菊科飞蓬属植物小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 L.,以全草鲜叶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1、2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茎绿色,有纵纹,具脱落性的毛,上部多分枝。叶互生,基部叶近匙形,长7~10厘米,宽1~1.5厘米,边缘齿裂或全缘,有缘毛;上部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秋季开小花,头状花序径约5毫米,具柄,单歧聚伞排列,总苞的苞片条形,外围舌状花多层,白色,雌性,花冠舌片直立,中央管状花白色或黄色,两性花。瘦果略有毛。
                          【生境分布】 生于路边、山坡、草丛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 全草含挥发油,油中含母菊酯(matricaria ester. C11H10O2)、去氢母菊酯(dehydromatricaria ester)及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等。叶及茎含有联苯甲烷-2-羧酸(diphenyl methane-2-carboxylic acid,C14H12O2)。
                          【药理作用】 1、抑菌:本品煎剂,对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2、开花季节的小飞蓬叶含挥发油,能防治儿童对牛乳的过敏性腹泻。
                          【性味】 微苦、辛,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散瘀消肿。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胆囊炎;外用治牛皮癣,跌打损伤,疮疖肿毒,风湿骨痛,外伤出血;鲜叶捣汁治中耳炎,眼结膜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绞汁滴。
                          【制剂】 抗痢冲剂:取小飞蓬1公斤拣去杂质,洗净,切碎,水煎两次,第1次煮沸2小时,第2次煮沸1.5小时,合并煮液,静置沉淀,过滤,浓缩成稠膏状,加蔗糖、白糊精适量制成颗粒,烘干,分装30袋(每袋9克)。
                          【附方】 1、细菌性痢疾,肠炎:抗痢冲剂,每服1包(9克),每日3次。
                          2、牛皮癣:小飞蓬鲜叶适量,柔软擦患处,每天1~2次。对脓疱型宜先煎水洗患处,待好转后改用鲜叶擦(或洗擦结合)。对厚痂型亦宜先煎水洗,待痂皮软化剥去后才用鲜叶擦。如见血露点,仍可继续擦。牛皮癣消失后仍坚持擦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3-06-01 19: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