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带我们去邻县浦江郑宅镇的“江南第一家”路上时候,在我的意识里,大概就是这里有江南典型的建筑风貌和风景,人文和地理等,但是到了后,才知道自己对邻县这么有名的一个地方竟然是一无所知。 
原来所谓的“江南第一家”是明太祖朱元璋对浦江郑氏家庭的赐封。这里的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当时,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朱元璋在洪武18年(公元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江南第一家”被誉为中国儒家“家族文化”的典范。九座牌坊矗立在古镇入口。这么多牌坊集聚一起,目前在全国是罕见的。九座牌坊,恰合郑氏义门的九世同居,展示着郑氏九世同居的深远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有出处,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故事。作为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家族,“家”是一个核心活动中心,首先要突出一个“家”,郑宅的这个牌坊街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家,而是“江南第一家”。

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后来因为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也常被乡民传颂,又经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

第三座牌坊叫“三朝旌表”。这跟前面两座有一定的关联,因为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是战争乱世还是太平盛世,他们总是始终如一,家族的日子还是过得有条不紊。不论谁当权,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规则,治理好家族事务,处理好跟邻里关系。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起着忠节义孝的表率作用。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这是很不容易的。

第四座牌坊叫“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郑氏义门数百年同居共食,没有序肯定要乱的。郑氏义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制定了168条家规,天天用相关内容来教育子孙。所以使得郑氏义门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家庭秩序,正是这些严格的秩序引领了郑氏义门一代一代走出了辉煌。
“有序”牌坊后,依次叫“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 牌坊。令人称奇的是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有砖木混合结构的,有木结构的,有石雕的,有砖雕砌。
从九块牌坊走过,每一个游人都会经过一次孝义的洗涤,带着一种敬仰,一种膜拜走进古镇。

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在用一种原始工具,原始的方法在敲打已晒燥了的毛豆,为毛豆驱壳。这种工具还可用来脱粒稻麦之类的的作物。

二个小孩非常专心地匐伏在草地上,不知道在寻找什么东西,或者是发现了什么似的。

这位坐在自家门口剥豆的老大娘很友善,见我对她举着相机,就是善良地一笑,尽管那风霜了几十的嘴张开来是坎坷不平的,但这并不能损去她一口的善良。


吹肥皂泡的小男孩和这位拿着水壶要为塑料盒里的蕃薯浇水的女孩,让我们见识了童心世界的天真和无邪。有时候我总在想,现在有许小孩说话老气横秋的,许多家长和老师认为是聪明的表现,我却不敢苟同,童心世界的天真过早地破坏,这是在培养孩子上的“拔苗助长”。

是这条小河,养育了郑氏一族,是这条小河滋润出孝义,是这条小河酝酿江南第一家的流芳千古的家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