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吧 关注:14,807贴子:120,208

今天7点20分CCTV-11频道播放越剧《红楼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4-14 19:33回复
    谢谢,稍微迟了些,要读《西厢》了,经典就是好看,几代人心中唯一的林妹妹。


    2楼2013-04-14 19:54
    收起回复
      刚看完焚稿,眼泪止不住地流~~~~~现在发现原因戏曲中的林妹妹也是很美的~~~~


      3楼2013-04-14 21:34
      收起回复

        演黛玉立下军令状
        时隔半个多世纪,说起当年接到“黛玉”角色时的情景,王文娟还是记忆犹新。越剧《红楼梦》最初选角的时候,很多人都想演。一天,王文娟演出《追鱼》,领导和编剧徐进来到后台问:“王文娟,林黛玉敢不敢演?”王文娟说:“敢!”他们问:“你演得好吗?”王文娟答:“演不好,砍我头!”这虽是一句笑话,却表达了她的决心。


        4楼2013-04-15 20:20
        回复

          为减肥一顿只吃一块饼干
          王文娟开始认真研读《红楼梦》。她从林黛玉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生活状况中,联想到了自己童年学艺时的一段经历。她12岁便离开家乡到上海拜越剧小生竺素娥为师。只身离开亲人王文娟尝到的是骨肉分离之痛。她把这种体验,用到了林黛玉身上。
          当年的王文娟身材修长,面容娟秀,举止娴雅,十分符合多愁多病、弱不禁风的林黛玉的形体要求,但是试镜之后,镜头里的她还是显“胖”了。就这样,为了“林黛玉”,她足足节食了一个多月。“一顿饭就只吃一块饼干,一天的营养就是三块饼干。”然而到“焚稿”时,岑范似乎还不太满意。结果想出了穿件单衣,用两个假领子的办法,使“单薄”的“林黛玉”更显病态。
          王文娟还为林黛玉精心设计了动作和唱腔。她认为,林黛玉感情细腻,却又不乏刚毅执着,所以动作要求秀丽,但不是大起大落。最典型的“焚稿”一幕,她的表演达到了完美。


          5楼2013-04-15 20:23
          回复

            为“焚稿”推迟婚期
            为演好这场戏,王文娟还推迟了自己的婚期。当年已近40岁的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一直没有合适的对象。急在心里的张瑞芳和黄宗江、黄宗英兄妹俩看来看去,看中了当时仍待字闺中的王文娟。徐玉兰闻讯后非常赞同,于是当起了大媒,忙着为王文娟联络介绍。“宝玉”为“林妹妹”做媒,促成了一段艺坛佳话。《红楼梦》拍摄过程中,热恋中的王文娟和孙道临正准备结婚。孙道临经常来片场看望王文娟,身为电影明星的他还经常教王文娟如何在镜头前表演。导演岑范知道他俩的结婚日子已临近,而此时正要拍“黛玉焚稿”这段悲情戏。岑范在回忆这段往事时笑着说,是让“林黛玉”先死再结婚呢,还是先结婚后死呢?他真怕王文娟结婚后会因为喜悦影响了演“黛玉焚稿”时的悲情色彩。考虑再三,还是“忍忍心”让“林黛玉”先死。王文娟毫无怨言,马上做起拍摄准备。拍“黛玉焚稿”期间,她好几天整天不说话,沉浸在悲情中。“焚稿”的表演有口皆碑。岑范便给了王文娟一个月的婚假。当时正值困难时期,物质匮乏,新人只能买到用纸包装的喜糖分给大家。王文娟为此笑称自己果然是“小气的林妹妹”。


            6楼2013-04-15 20:23
            收起回复

              越剧电影:颠倒众生“小红楼”

              1962年,正值1959~1961三年苦日子刚过,却出现了这么一部耗资70余万元、美仑美奂、集分上下的大片——越剧电影《红楼梦》,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很快,用现在的话讲,影片还在点映的阶段,就接到雪藏令,直到15年后方重见天日,这番周折为影片又平添了神秘色彩。而1978年影片复映时的壮观场景,使它终成两代人心中的银幕传奇。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04-16 20:00
              收起回复

                放大了的“情”与“美”
                  1978年盛夏,在复映的首轮地上海,36家电影院24小时连放。每场快要结束时,影院的后门前门同时打开,观众同时出进,几分钟后下一场就开始。有时候散场因为过于拥堵,满地都是观众遗落的鞋子。
                  影片从上海到杭州,再到下辖的县城,一路放映下来,竟有很多人从上海一站站追随至偏远的山沟。很快,越剧电影《红楼梦》旋风一样席卷了全国。在黑龙江的农场,知青们为了看一场《红楼梦》,分成几班轮番赶20里路去放映点。据后来有关资料统计,1978—198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总票房为2亿圆人民币,要知道那是的物价指数是多么底,那时侯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三十多圆钱啊!
                  为什么观影史上会出现如此罕有的一幕?是什么让这部电影颠倒众生?
                  把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舞台越剧《红楼梦》搬上银幕,最初是香港电影人的主意。内地方面则认为影片只能由“自己人”拍摄。最终,越剧电影《红楼梦》,由上影厂和上海越剧二团出人,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出物联合摄制。因同期开机的还有香港邵氏电影公司乐蒂版的《红楼梦》,就又有个打擂台的意思在里边。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影片的胶片、摄影设备、布景材料,甚至演员用的化妆品都是从香港邮寄过来的,室内摆饰的都是博物馆支援的真古董。如此一来,影片场面的华美精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内地自是无与伦比。
                  影片拍摄时,徐玉兰41岁,王文娟36岁,两位“角儿”艺术上正在巅峰,把一对碧人演得风华绝代。尤其王文娟饰演的黛玉,自然美好,宝光流动又毫不外溢,真正是“玉精神,花模样”。
                  “我叫它‘小红楼’,因为它和真正有容乃大的巨作《红楼梦》毕竟不能相提并论,但它微观而精致,煽情而秀美”,生于70年代的越剧电影《红楼梦》研究者胡贞对徐进的剧本也极其推崇,认为它“抓住了一个‘情’字,因此深得原著神韵”;同时,此版词藻之美不亚于昆曲台词,结构之美,已到增一寸则嫌多,减一寸则嫌少的地步。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4-16 20:01
                回复
                  空乏年代的“秘密知音
                   在封杀这部戏时,江青曾定性它为“资产阶级的秘密知音”。凡有幸在那个年代跟这个“秘密知音”晤面者,一生都怀着一份红楼情结。这对1974年之后出生的人们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事。
                    上海籍退休教师周乃萌初次看这个版本的越剧,是在1959年国庆,在永安公司后面的人民大舞台,那年她19岁,正上高三。已熟读原作的她,惊叹于剧中人与书中人的贴切,即把此剧引为心中知己。在后来漫长的隔绝里,周乃萌从来没有放弃过等待。突然有一天,收音机里传来熟悉的唱段,周立即从床上跳起来,口里喊着“快了!快了!”不久,她带着爱人、7岁的女儿和自己的母亲,汇入了壮观的观影人群,和大家一起,在酷热的电影院里痛快地洒泪。
                    对很多今天三十四五岁的人来说,他们的“小红楼”情结不亚于父辈。像周乃萌的女儿一样,“小红楼”可能是他们懵懂初开的精神世界中第一件美好的礼物。
                    1973年出生的杭州人胡贞回忆,电影还没解禁之前,年历画已经出了不同角度的“宝黛读西厢”,还有印着剧照的饼干桶,这些东西到现在她都好好地收藏着。1979年在杭州,妈妈带着胡贞看了第一场电影版《红楼梦》。此后的一两年中她一共看了7遍。然后她就可以一个人在家唱堂会,从头到尾把所有的角色唱下来,整本地默写台词了。
                    幸亏有这一部“小红楼”,给人们补了一个“情”与“美”的念想、一个空乏年代的“秘密知音”。
                  胡贞对“小红楼”情结的剧烈发作是在2000年她初到德国留学的时候。2004年回国后虽有缓解,但有时候中央台戏曲频道放的电影片段,她觉着不过瘾,看完还得看全本;最近电视里放86版电视剧,看到焚稿一段,她觉得意境未到,心里憋屈,又去补看了王文娟版的片段。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04-16 20:02
                  回复
                    黛玉焚稿——一束戏曲的奇葩

                    生命中,总有一种事物会引起你“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和激动,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或者是一种声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04-17 21:20
                    回复
                      人生会有很多的劫数,而越剧是我听觉中的劫数。遭遇越剧,是我还在孩童的事情。那时视觉艺术还不普及,很多时候我是用耳朵听外面的世界。那是个夏天,蝉在树上嘶鸣,突然降临的音乐声宛如盛夏的一丝凉风、一溪清流,婉转悠扬,飞珠溅玉,直入心底。这构成了我心中越剧最初的模样。


                      12楼2013-04-17 21:20
                      回复
                        形单影只,笔墨相照,“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这是绛珠的自白,亦是后来如李清照、张爱玲之写照。可叹这些女子才高命悖,“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地,只望他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今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
                        也许和文字为伍的灵魂都是寂寞的,都是一场人生的独舞,文字是主角,自己是观众,不需要舞台,红尘容不下,也扫不开一块干净之地可容。
                        爱情终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梦,梦醒了,隔墙的婚庆锣鼓也就敲响了,那是别人的幸福,你注定无法停靠,最多只是一个背影,等那些生命中的过客回眸时,看见几瓣落花的美丽,而捡拾落花的人早已黄土陇中一睡不起,坟前或有几只黑色的蝴蝶相伴,那是文字的影子,也只能是文字的影子。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04-17 21:22
                        回复
                          剡溪终于是这样静静的流入了无数人的生命,唤醒了无数书稿中的魂灵,让她们寂寂的生命终于在百年之后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虽然她们已经化骨化灰。
                          当也是值得的,百年之后,许多人为她们抛洒眼泪,循着她们的足迹行走,这是她们的福份,更是越剧的功德。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04-17 21:22
                          回复
                            40年前,台上的林妹妹清清的吟唱终是感动了剡溪的神明吧,如水的柔情、孤绝的气质令《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一曲动心,终是在“黛玉焚稿”了断了大观园的孽缘之后,和尘世中的翩翩才子结成一生的琴瑟良缘。
                            越剧有知,剡溪有灵,也会展颜而笑吧,为绛珠的尘世之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4-17 21:23
                            收起回复

                              影片中还有三个镜头,实在是美,美得令人叹为观止,个人认为是声画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巅峰时刻。
                              第一个是葬花一节。其实葬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美轮美奂,最美处出现在“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时的“天尽头”一处,镜头推中景,定格,黛玉极目远方,眉宇间是无尽的怅然若失,当镜头又徐徐拉远时,黛玉这里有一声轻叹,眉头微锁,目光迷离, 深邃悠远,细腻婉转,神韵天成。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4-21 1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