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公益吧吧 关注:15贴子:109
  • 7回复贴,共1

田营十三窑艺术彩陶喜获全国性荣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徽省界首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之一,所生产的刀马人艺术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艺术大师韩美林曾经下放在此,该艺术品曾经和唐三彩泥人张齐名。


IP属地:安徽1楼2013-04-09 17:31回复
    一把黄土,经过老手艺人的一双巧手,竟能变成栩栩如生的精美陶器。王京胜与界首彩陶结缘半个多世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一生制陶无数,成就显著。在这位老人眼中,彩陶早已如细雨般融入他的生命。
    三色彩陶从传说中走来
    “这些都是我的作品,有一些还曾获过国家奖。”走进王京胜老人的小院,处处弥漫着彩陶的古朴气息,让人顿觉仿佛穿梭于历史间。
    “陶器的发明应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制陶技艺代代相传,到隋代时期,界首就已经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王京胜16岁投身陶艺,和彩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介绍,唐代时,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随之问世。
    关于界首彩陶的诞生还有一个古老传说。相传界首的陶匠最初只烧黑陶和一些日用品。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渊在界首的“琉璃寺”附近借住。他夜间梦见幡台,上面摆放着绿、黄、白三色陶罐。醒来后,他立即命令附近窑匠做出三色陶。但是由于当时窑匠技艺有限,烧了三天三夜,只烧出了黄、白两色陶罐,想不出做绿陶的办法。正当大家一愁莫展时,一位铜匠经过窑厂。由于连续多日下雨,铜匠被迫在窑厂内做工,一些铜粉被风吹进窑里,没想到铜粉竟改变了陶的颜色,让铜匠生产出来了绿陶。自此,界首才有了闻名遐迩的三色陶。
    “到明清时,13个生产彩陶的村子被称为十三窑。闻名遐迩的十三窑至今仍座立在界首市沙颍河以南,归界首市田营镇管辖。
    彩陶早已融入他的生命
    “我对画画一直有些天赋,从小爱玩泥巴。”王京胜幼时家贫,兄妹众多,高小毕业后辍学跟随父亲讨生活。他凭着在学校积累的绘画技能和自身天赋,被推荐到当时的界首陶器厂工作。凭着一股韧劲,他迅速成长为制陶全才,自此与彩陶结缘一生。
    学习制陶技艺是枯燥而乏味的,而制作陶器的工序十分复杂,据说有10多道工序,单就选用材料一样,就可窥见一斑。“一定要选用纯净、没有任何杂质的黄焦泥。”挖开土地表层就能看到制陶所用的黄泥,但这样的黄泥里混杂着枯枝、石子、树叶等杂物。“先把黄泥晒干,再砸碎,滤去杂质,再用水泡。来回用榔头锤、用脚踩、用手揉……黄泥一定要是柔软无杂质。”原来,黄泥中的小碎叶经过煅烧后会让陶器留下破气泡,而石子则让陶器表层不平。
    准备好黄泥之后,就是拉坯了。可别小看了这拉坯,可是个功夫活。在王京胜手里,那泥会有灵性一般,随着手而不断变化。晒干后绘上红、白化妆土,再经过刻画,绘上花鸟虫鱼等精美图案。“用900度的高温煅烧两次,每一次基本上都要烧上三四天。”王京胜退休后,在家中烧窑制陶,最初时采用烧柴火的土窑。“要控制大火、中火、小火,以往烧土窑的火候全靠行家眼光,火候不到位,甚至会一窑尽毁。”如今,烧窑多采用机器设备,再不需时时刻刻盯着火候了,煅烧时间也缩至10多个小时。
    王家彩陶传承有后人
    界首彩陶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也不断创新。今日,它不再使用铅做原料,新发现的“二氧化硼”能使釉色更加丰富。在外观设计上也有创新,刻画不再局限花鸟虫鱼,器形也不再仅是单调的坛形,而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
    “界首彩陶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浓郁的民间风味。它工艺独特,不仅美丽,而且朴实。”王京胜轻轻抚摸着“北京奥运瓶”,仿佛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一个作品都耗费了他不少的心血。杨家将、仕女图、龙纹、吉祥花鸟,屋内摆设的一个又一个精美陶器让人大呼过瘾。每一次外出参加展览,王京胜所带的陶器却无一例外被爱好者高价“抢走”。王京胜家也经常烧制生活用品,他家厨房曾有一个绘有荷塘鸳鸯的和面黄盆,也被亲友讨走。
    如今,退休后的王京胜与妻子陈翠英一同制作彩陶,还在住处成立了以王京胜命名的彩陶工作室。记者采访时,他们的女儿王敏正在专心致志刻陶。王京胜自豪地说,自己一身的彩陶技艺终于有了继承者,他相信女儿会将它发扬光大。
    记者手记
    沉默中的技艺
    谈及彩陶事业的发展,王京胜有种种顾虑。“因为资金缺乏,只能在家中简陋的房间里烧陶。我想继续扩大经营,却力不从心。”据说界首市有不少彩陶制作作坊,但出产的彩陶品质参差不齐,因为规模小,难以形成响亮的品牌。除此之外,彩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就王京胜而言,他烧一窑的陶器大致有50件左右,但从准备黄焦泥开始,就要耗费3个月的时间,制陶是个耗时耗力的活。虽然王京胜的一身技艺有了传承人,但他仍然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彩陶,加入保护这项技艺的队伍中。 本报记者梁珍文/摄
    背景小资料:界首彩陶又称“三彩刻花陶”,源于隋唐时期,以其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简洁生动的刻画纹饰而闻名海内外,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之秀”。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次年,王京胜、卢群山二人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IP属地:安徽2楼2013-04-09 17:33
    回复
      日前,界首彩陶专利申报工作传来喜讯。由界首彩陶研究所组织申报的界首彩陶5项专利中,“彩陶(刀马人)”外观设计专利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专利权并颁发专利证书。“一种陶艺制品坯料泥搅拌装置”、“一种无极变速陶艺拉坯机”、“一种烧制陶艺制品用液化气窑炉”、“一种无级变速陶艺拉坯机皮带压紧机构”4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被国家专利局授权登记,年底进行公示。(王海涛)


      IP属地:安徽3楼2013-04-09 17:34
      回复
        近日,原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站长、研究员周晶晶女士编著的《界首彩陶》一书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16开本,全彩版印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国古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先生为其题写书名。本书结体严谨,内容全面,共分“结缘界首彩陶”、“探究界首彩陶的历史”、“界首彩陶的烧造装饰工艺”、“界首彩陶未来的思考”和“界首彩陶历代作品选图录”五章,同时全文采用了汉英对照的编篡形式,为界首彩陶的对外推介,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周晶晶女士是安徽省文物鉴定界的知名专家,长年从事古陶瓷的鉴定研究,她与界首彩陶结缘已近二十年,是学术界以“界首彩陶”作为专题研究最早的权威专家,本书凝结了她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心血,汇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图文资料,将界首彩陶提升到了文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和工艺美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高度,是难得的一本集对界首彩陶学术研究、器物鉴赏和断代鉴定为一体的工具书。相信此书的出版,会让界首彩陶从乡土民窑中的一朵小花正式步入我国陶瓷学术研究的殿堂。(赵冰)


        IP属地:安徽4楼2013-04-09 17:35
        回复
          近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先有一行莅临界首对界首彩陶文化产业进行调研。
          在界首市工艺陶瓷厂,黄先有实地察看了彩陶文化园、彩陶生产车间、彩陶陈列馆等,重点了解了界首彩陶的制作、烧制流程及保护、传承、发展的现状,并亲切地与省级传承人卢莉华、卢华进行了交谈,对界首彩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交流沟通。
          黄先有还参观了市文化活动中心、界首彩陶博物馆,对我市彩陶文化产业发展及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我市进一步加强界首彩陶艺术人才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推动彩陶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王海涛)


          IP属地:安徽5楼2013-04-09 17:36
          回复
            近日,在安徽省旅游局认定的首批“安徽知名旅游商品”名单中,界首市卢氏刻花彩陶有限公司“刀马人”彩陶名列其中。
            据了解,此次首批“安徽知名旅游商品”的认定,由省旅游局按照游客有需求、产品有特色、质量有保障、市场有影响的原则,在各市推荐上报的全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基本信息基础上,结合安徽著名商标名录和安徽名牌产品名录,经过认真筛选,认定了首批“安徽知名旅游商品”100件。(王海涛)


            IP属地:安徽6楼2013-04-09 17:37
            回复
               “拉坯,修坯,模印,刻划,剔花,彩绘……烧好以后心情都很舒畅,今儿个想看看,明儿个想看看,最惊喜的就是开窑那一瞬间。”界首彩陶技艺传承人之一卢华师傅一边熟练地修坯一边和大伙说着。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它以独特的魅力绽放在田营十三窑的沃土上。新中国成立后,界首彩陶曾多次代表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远销至日本、波兰、匈牙利等十几个国家,它以刻、划、堆、贴的装饰手法和红、绿、白的三彩釉色在《民间瓷器》、《陶瓷艺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等书刊中有着绚丽多姿的一页,被誉为“东方之秀”。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界首彩陶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取自当地独有的黄胶泥,大胆吸取了青铜器、瓷器的诸多造型,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在刻画创作题材方面,除了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出现了以民间戏曲人物为主题的创作,期间产生了以卢山义为代表的“刀马人”系列作品。界首彩陶体现了北方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据李市长介绍,05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界首民间艺人卢山义制作的“刀马人”刻画彩陶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民间工艺奖金奖,今年九月,界首又成功举办了首届2010年中国(界首)彩陶发展论坛。
              古老的彩陶烧制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一些改变,除了采用现代设备以外,彩陶造型上也进行了改进,卢华师傅——也就是卢山义的小儿子说:“过去造型单一,只有十个以下,才简单几个造型,现在有一百多个造型了。”
              古典文化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时需要不断的创新,界首市博物馆负责人赵冰介绍:“几家的传承人在器型上不断吸取一些瓷器或其它艺术门类的造型。在纹饰上由原来刀马人——戏曲人物、花卉等传统纹饰方面,吸取了包括连环画、包括现代模范人物,把我们当代时代烙印也慢慢汇集到界首彩陶上。另外在制作手法方面也吸收了雕塑,归根结底他们在融百家之长,在吸取其它艺术门类同时慢慢形成他们自己的艺术表现特色,形成他们自己的风格。”
              界首彩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界首文化发展名片,受到界首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和扶持,赵冰说:“首先成立了保护组织,成立了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委员会,还有界首彩陶研究会;第二制定了界首彩陶未来发展5-10年的规划,政府拿出将近400万,将原来的彩陶厂进行破产保护,现在收为政府资产,免费提供传承人生产,作为界首彩陶非遗传承基地,对传承人进行紧贴福利的保证。”
              相信在彩陶烧制技艺传承人的努力之下、在界首市委、市政府的保护扶持之下,界首彩陶艺术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古老的“东方之秀”一定能够恒久散发独特魅力。


              IP属地:安徽7楼2013-04-09 17:40
              回复
                阜阳日报4月11日报道(通讯员 王海涛)4月1日至7日,中国(开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展在清明上河园隆重举办,界首彩陶应邀参展,受到游客广泛好评。 “原来只听说过‘界首彩陶’,没想到界首彩陶工艺品如此美观大方,画面‘刀马人’更是栩栩如生,整个作品可谓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看了让我爱不释手,这不刚买了一个!”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手捧着彩陶说。 据了解,本届民间工艺美术展有来自安徽、海南、广州、广西、苏州等省市的600多名民间工艺美术家参加,剪纸、根雕、铜刻、彩烙画、蜀锦、景泰蓝、刻瓷、仿古铜器、泥塑、面塑、刺绣、刀画、皮影等民间工艺作品,种类繁多,技艺精湛。


                IP属地:安徽9楼2013-04-12 19: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