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08,540贴子:930,203

如何尽快入定?-周道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1楼2013-03-26 21:43回复
    这里的降伏猴心之法就是所谓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共法,早在佛陀诞生之前就存在。佛陀当年修完了四禅八定,达到了禅定的最高水准,却发现依然无法解脱生死问题,这才另寻它路,最终彻悟。所以四禅八定并非究竟解脱之道,因为无论任何禅定境界,都只是“境界”,都是“相”,都还在意识心中打圈圈,都没有脱离“我执”的范畴,都必然心有所住,都必然会自然退出,如同你睡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醒一样,你根本无法自主,故一切禅定境界都如梦幻泡影。
    但禅定又是不可或缺的方便工具。在佛学实证的初级阶段,修定(止)对于包括佛祖在内的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必须的,因为初学佛者早已习惯了心的粗重、散乱和昏沉,根本无法观察到细微的心念,总是被各种念头所牵制,甚至静静的坐着一段时间都坐不住,要么一上座就瞌睡,比安眠药都管用,要么就是神游四方,一会儿就被这个念头或那个念头带走十几分钟……一会儿腿疼了,一会儿腰酸了,一会儿心烦了难以忍受……如同一只毛躁的猴子。所以修定(止)的目的就是摄心,通过制心一处的禅定方法,降伏猴心,使心恢复到柔细、专注和清明的状态,拥有不再被昏沉和散乱牵制的能力。说的再通俗点就是让你的心能够静下来、稳的住、观的清。如此夯实了修观的基础,才有资格戴上“紧箍咒”,有效的“观心”修行,有效的在生活中去觉照各种烦恼妄念,逐步定慧等持,升起智慧,亲证实相。如佛陀所言:“能观心者究竟解脱”,这是佛陀之路,也是真正的西游取经之路。
    禅定虽然能带来各种益处,但也有其“危险”,用老一辈高僧大德的话说,禅定是“鬼窟窿里用事”,“死水不藏龙”……在此仅略举三种常见的问题:一是修定到一定程度,修行者会有快乐的觉受产生,那种喜乐的觉受是修行者之前从未体验过的,人之本性追乐弃苦,没有人会轻易放弃经过努力获得的快乐,对于快乐的“执取”之心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如同一困倦就想睡觉的习惯,一禅定就想沉溺于某种境界;二是有可能会进入一种禅定的“暗境”,你只感到宁静,但其它感知如同睡着了一般无知无觉,此种修行如同练尸,或者在禅定的更高阶段,因为止力过强,难以修观,这些都是阻挡般若智慧升起的障碍;三是禅定的某些境界,比如感觉山河大地无量无边一切都是虚无之空,会让修行者误以为这就是开悟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定境。
    所以对于想要追随佛陀见证实相的修行者,尤其对于非专业修行、无专业指导的在家居士来说,禅定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尽快入定,又要避免可能的“危险”。但只要掌握好一个度,非专业修行的在家居士同样可以迅速且安稳的摸到佛法的大门。这个“度”就是在本文中“入定”的概念限定范畴,这也是不少高僧大德所提倡的,即通过“奢摩他”修定(止),尽快达到“未到地定”(即初禅之前的阶段,基本特征是打坐时身体的存在感消失了)的水准,拥有能够真正“观心”的基础能力,这时便有资格戴上“紧箍咒”,果断舍弃一切境界,“观心修行”。


    3楼2013-03-26 21:44
    回复
      二, 抓住“修行初级阶段”的核心
      “修行初级阶段”的核心就是通过正确的“奢摩他”修定(止),尽快达到 “未到地定”的“入定”水准。
      为何要强调修定(止)一定要尽快达到未到地定的境界?
      在佛教理论中,心物一体,所以身心一体。通俗的说就是,心的状态会直接影响身体的状态,身体的状态同样也会影响心的状态,身心相应。在“未到地定”之前,你打坐时因为心的粗重、散乱和昏沉,身体就会相应的感到各种痒痛酸胀、疲累困乏、难受不适,而身体的感觉反过来又会让心更加的粗重、散乱和昏沉。所以对于初学佛修行的在家居士来说,修行的主要问题就是身心的障碍。
      借用南怀瑾老师在《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中的一段话:“不能得定不能证得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不能远离身心的作用。随便学哪一个法门,身体的感觉去不掉,也就是身体的障碍去不掉……因为身心都不能远离,所以连最基本的法门都不能证得。远离身心是初步的佛法。”
      远离身心是初步的佛法!实际上这个“远离身心”有两重意思:
      “远离身心”的第一重意思是修行时采用观照的方法,好似旁观者一样“看着/观察着/知道着”身心内外自然升起的各种现象,心却不受各种现象的干扰,始终平静。
      如果能做到,当然很好,因为这就是“观心”,但有效的“观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心力基础之上。事实上极少有初修能够做到真正有效的“观心”,基本上都是有形而无神,在昏沉和散乱中浪费时间,修行效率极低。可初学修行的在家居士绝大部分都是实证理论不够通达、没有实证经验、没有修行指导,所以基本都会犯上好高骛远、贪多求快、眼高手低的通病。要么总想一步登天、今天修行、明日证悟、只争朝夕;要么3分钟热度,在初期盲目勇猛精进,导致身心健康甚至生活和家庭出现问题矛盾,严重影响修行;要么总是不屑基础的修行,总想直接就修习“最高”法门,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妄想竖起摩天大楼。这些人只看到他人的“成功”,却从不屑去做“成功”背后需要付出的十倍努力和夯实扎实的地基。所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期盼过高、基础不够、欲速不达、挫折沮丧、浪费时间、自欺欺人。
      其实对于初学来说,无论采用哪个方法,都必然会先经历“降伏猴心”的修止过程,绝无例外!因为佛法的一切修行都不离止观,任何法门归根到底就是止观。止观实则是一体的,只是在修行的不同阶段各有偏重。无论是号称九乘佛法之巅的藏传大圆满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参禅,都必然会有一个长期且扎实的“前行”阶段。比如藏传大圆满,指导老师绝对会让你先修够一定的加行,通过每天磕大头拜佛念经,让你的心清净柔软下来,然后再教给你大圆满寂止,培养足够的定力,最后老师在恰当的时刻给你画龙点睛,让你明了本心自性。禅宗参禅、南传佛教、净土念佛无一不是如此,万变不离其宗。在此摘录“六祖坛经”中之内容,以便让读者更加明了高僧大德的扎实基础。括号内容为愚所注。
      —————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趋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磐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此“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正应达摩祖师所言:外熄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非修定至此境界,吾为汝没得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打坐“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了很久时间,可见惠明有不错的修止入定的功夫。更可见六祖修止入定的功夫十分深厚,非常清楚在“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的境界才易体验到本来面目,否则不可能有此见识。此时六祖慧能的棒喝有这样几个关键元素:1,慧明进入屏息诸缘的状态;2,让慧明不思善恶-即不做任何思考分别-无人无我无对立;3,当下-就在现在;4,找本来面目-不思考不分别在当下如何找?这个找的状态只能是觉知、观照、看一下…什么是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言下大悟,悟了什么?悟到了佛祖所言:“知幻即离,不做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慧明屏息诸缘,不做任何思考分别,无人无我无对立,当下只有一知,知的当下就是觉,就是佛性,就是本来面目,不做任何方便,没有任何渐次。但因为这太简单了,以惠明的禅定功夫,虽然已体验到本来面目,但还是不敢全信,所以才有“还更有密意否?”的追问。)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道可道,非常道。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密了,说了也白说,怎么说,都是错,本来面目只能亲证。别再胡思乱想还有其它秘密了,道在自心莫外求,只需观照自心,秘密都在里头了。知幻即离,不做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就是所有秘密,当下就是。)
      —————


      4楼2013-03-26 21:45
      回复
        当然绝大部分的修行方法其实基本都可归类到以上六种最常见的修行方法之中。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你可以将以上六种方法逐一尝试、组合尝试,或者选择某种适合你的所缘,最后确定两到三个相对合适自己的法门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勇猛精进的修行。
        逐一尝试才能让你知道每种修行方法的特点是否适合自己,不要怕浪费时间,合适的方法最重要,每个方法应至少全力以赴的实证一个星期,当然你也可以在一天的时间内将数种方法齤轮流练习,持续一个月以上这样的实证测试。
        你也可以将以上方法组合尝试。比如数呼吸和观想结合、呼吸和念佛结合、念佛和参话头结合,这些都是经过成百上千年无数修行者实践过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选择某种适合你的所缘是指在制心一处的禅定方法的前提下,根据你的心性确定能够让你感到新鲜、引起兴趣、吸引专注的所缘。比如你生性非常好动,容易散乱,你可以在开始的修行阶段先观想打太极拳或观拜佛、观画画、观射箭、观抽烟、观喝茶……原则是动作要尽可能的简单且越慢越好,让心住在重复的简单的慢动作上,逐步心就会安静下来,定力升起,到时即可转入观呼吸、念佛等其它法门;还比如你观呼吸总是不得其法,你可以采用身随观的方法,因为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总是十分好奇和容易专注的,所以选择一个能够吸引你专注的观察对象,比如观手,因为手的感觉非常灵敏,当注意力放在手上时,气血便会聚集,你会感到手有麻胀热等感觉,如旁观者一般专注的观察手上这些感觉的生灭,这就是在修定(止),专注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你会发现手的存在感消失了,逐步深入下去,身体的存在感也会消失了。如此善巧的方法要比你开始就强迫自己非常好动的心静下来却总是适得其反心烦意乱的效率要高的多!
        最后确定两到三个相对合适自己的法门是为了保持对修行的新鲜感和兴趣。对初学者来说,如果在一座内或在一段时期内,对某个修习方法失去了新鲜感,产生了无聊烦燥或有些机械化的感觉时,就应及时换用其它的法门,这样可保证你对修行总是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和兴趣(不用担心修行会受到影响,因为修止的本质是制心一处、持续专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高涨的修行兴趣,可以帮助初学禅定者克服禅定初期要面对的很多不适、要经历的很多挫折、要改变的很多习惯……因为没有人可以帮助你,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你必须用巨大的热情和勇敢坚韧的决心克服困难,得到突破。


        7楼2013-03-26 21:46
        回复
          说得很实在很具体的好帖子,受教了!


          10楼2013-03-26 22:58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3-27 08:19
            回复
              对在家居士非常好的修行指导


              12楼2013-03-27 14:49
              回复


                IP属地:内蒙古13楼2013-03-27 15:03
                回复
                  感谢诸佛菩萨


                  14楼2013-03-27 15:08
                  回复
                    阿弥陀佛!


                    IP属地:江西来自贴吧神器16楼2013-03-27 22:11
                    回复
                      好好好!


                      IP属地:福建17楼2013-03-27 22:26
                      回复
                        关键要有时间保证.


                        19楼2013-03-29 20:10
                        回复


                          21楼2013-04-05 12:45
                          回复
                            不错!


                            22楼2013-04-07 17:14
                            回复
                              佛理说起来头头是道,实修时总是把握不住要领。觉得给力,。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23楼2013-05-16 1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