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灾害研究吧 关注:87贴子:830
  • 8回复贴,共1

微观研究:水汽的水分子是如何结合的(原创,引用请注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特别说明:未经本文作者的允许任何人不得转载本文和引用本文内容
水汽的水分子是如何结合的
周 强
首先我们要了解水分子的结构!

由这个分子结构水分子可能带电(偏极性),而且水分子是线型的偏极性结构,因为他的线型,所以水分子的结合是线型式的(我原来讲是直线型可能不妥,特修正为线形),因此他的固体排列是膨胀的!但由于水汽的水分子不可能有太长线型排列(气体是不稳定的),必须通过凝结核才能排列而形成大量水分子的结合,并且在重力的作用而达到降雨!
水分子的结合最简单的是各种线形,您想的出来的线形,它都可能存在!而且线形有长有短,长者如冷凝,短者如100度水汽,大部分的线形长度处在他们之间!线形结合是水分子最基本的结合,也是大部分的水分子结合方式!还有普通网状结合,这种一般是处在相对温度比较低时或者气流比较平稳时出现较多的一种水分子结合方式,也是下雨时出现较多的方式!还有一种是具有凝结核的网状结合,这是所有水分子结合最稳定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云!


1楼2013-02-19 19:11回复
    一. 线形水汽的结合形式
    水汽最早的结合排列都是线形的(空气很少会出现单个水分子),也就是大部分的水汽结合方式.因为水分子的编极性,水分子会一个一个的按极性吸合排列,如下图:
    但这种的水汽分子结合是极不稳定的,很难形成大量分子的小水滴!也就靠其自身是不可能形成降雨的!
    二.多线形不稳定结构和单头多线形网状结构(雾的形成)
    在气流对流比较平稳时,特别是在气温比较低时,很多线形可以被“缠绕”在一起而形成多线形的不稳定的结构,这种“缠绕”多时可以形成我们所看到“雾”---悬浮的小液滴,甚至小冰晶!
    这种结构是非常不稳定的,只要有阳光(特别是强阳光)和强对流(大风)很快就会被重新“解散”和“打断”而回到单线形结构或是简单的多线形结构(线形比较短)而“消失”(还是存在的,但我们已经看不见),所以在强光下和大风很难形成雾,我们在这样的天气下基本是看不到雾的!
    当然还一种结构是单头多线形(网状结构)的结构,如下图:


    这种结构要比线形结构要稳定很多,但因为他自身的原因,无法形成很大的网状,更不容易形成立体结构,在低温时是比较容易形成悬浮小水滴的,但因为他无法形成很大,还不能在重力下降落,只能和多线形不稳定的结构一样,顶多也就沾点露水给我们!当然这种结构如果遇到凝结核,就很容易形成降雨的!


    2楼2013-02-19 19:12
    回复
      三 有凝结核的多线形网状结构(立体结构)(云的形成)
      我们着重要谈的就是这种结构,因为他是一个立体的结构,结构不但非常稳定,而且能把大量的水汽水分子凝结在他的周围,凝结到一定的程度,他就在重力的作用下而降落为雨,也就为我们带来了降水!如下图:(图中心为凝结核)


      这种结构是非常稳定的,而且他没有什么条件限制(如果水汽超过30%以上,有足够的凝结核就很容易形成降雨)!
      这种稳定的结构,即使他在太阳强光的照射下,也能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当然他外围的水分子还是会被“蒸”了不少!),而云的产生大部分水汽就是这种凝结核结构的!也就是云能遮挡强光的道理!


      3楼2013-02-19 19:13
      回复
        水汽降落必须克服他本身的流动力,也就是当他的的重力大于他的流动力时才能降落!而达到刚刚降落的条件就是重力和流动力相等,也就是达到饱和质量M!
        而没有凝结核的水汽所凝结的质量m是远远没有办法大于他自身的饱和质量M的!这也是澡堂水汽足够大而无法降雨的原因!
        而有凝结核的水汽结合一般要大于没有凝结核的几倍,最大可以达到6m。
        而6m却可以很轻松大于他的饱和质量M,这也是为什么阿联酋在湿度30%以上能实行52场降雨的原因!
        我们研究水汽的水分子结合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降雨。空中的水汽的水分子大部分是以线形结合的,但对降雨来说是不行的!因为研究降雨不能忽视流动力和重力的作用,而要达到重力降落作用只有凝结核的水汽结合才是满足条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汽云!因为有凝结核的质量一般要大于或超过正常凝结的质量,甚至等于正常的6倍,即6m!而水汽要降落必须凝结的水汽质量要超过水汽的饱和质量M饱 ,但没有凝结核的水汽凝结质量不可能超过M饱,只有凝结核的水汽凝结,特别是6m就容易超过M饱,而形成降雨!当然降雨不是说只要云,不要其他水汽!其实云在降雨的过程中,其他大量的水汽也迅速顺势而下而一起降落!
        2011 2 16 初稿
        2012 6 15修订


        5楼2013-02-19 19:14
        回复
          附:为什么水容易蒸发>>>>>>
          这个问题我在<水汽的水分子是如何结合的>一文中已经做了比较祥细的解释!
          不管固体和液体都是很容易蒸发的!因为水分子结合是很特殊,如果有结核的,他会成为结合水,如果没有结核,那只能成为自由水,如果是自由水的话,那么他就很容易跟别的物质"合上"和"脱离"(特别受热和大风是很容易蒸发的)!
          这也是我们人体和所有生命含水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生命需要物质的交换,而通过水是最好的,任何物质很容易跟水结合,也很容易跟水分离!而且水有一个特殊不缩胀区(大概是人体温度37到4度之间,而对于人来说15-25度之间是最适宜的温度,也就是最不缩胀的温度区域!其实15-25度刚好处在4-37度中间的温度区域),37度以上水跟大部分物质一样是热胀冷缩,4度以下却是热缩冷胀(这是因为水分子结合线形越来越被"拉直",线形越来越有规律呈"部队式"网状,因为线形的"规律"直性,线形间的氢互相就有排斥而距离拉大,直到变成固体而达到"最直的网状")!而在4度到37度却变化不是很明显(线形的"弯"和热膨胀互相抵消),这个温度区间也是很适合生物的体温(不管是热血动物和冷血动物,特别是冷血动物)


          6楼2013-02-19 19:15
          收起回复
            附:
            为什么春天的雨点小夏天的雨点大
            主要跟温度和湿度以及凝结核有关!!详情可以看的《水汽是如何结合的》饱和质量跟温度,湿度,压强有关系!
            温度低,饱和质量就低,湿度也低,而且春天万物开春,有大量的生物凝结核释放出来,所以凝结的水汽相对要小!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万物释放凝结核的结果,因为植物需要水分来发芽和开花!
            夏天温度高,饱和质量也高,同时湿度也大,水汽凝结的质量相对要大很多,否则达不到降雨的条件!!也就是凝结的水汽质量要大于饱和质量,雨点才能降落!!
            同时夏天的水汽在低层低云,克服重力时不容易被空气粉碎成小雨点!

            高倍摄影的降雨过程!大雨点象饼一样逐渐越托越大,然后象一个降落伞,最后被自身降落速度粉碎成小雨点!
            江南的梅雨就有点这个情况.

            而夏秋水汽充足,植物也活跃,生物凝结核也多,形成的云也多也低,这样的雨滴就会很大,甚至砸到头上还有点痛!


            7楼2013-02-19 19:16
            回复
              没有凝结核,水分子都是“自由"的,这是“雾”容易结合,也容易散去的原因!
              而在活体里,就是“自由”水,容易跟物质结合,以便于输送,同时也容易分开,营养物质到达目的地!
              如果有凝结核,水分子就不那么自由,这也是云不容易散去的原因,再厉害的太阳和风,云一般不容易消失,就是有凝结核的原因!
              在活体也一样的道理,处在细胞核的水一般很难失去的,种子再怎么太阳晒干,总是有10%以上的水分!除非把他烤干熟了,那就变成粉末了!


              9楼2013-06-03 20:11
              回复
                自由水和结合水不是我的独创,生物课就有!可以上网查一下!自由水自然是液体,只不过水分子的结合是“自由”的!不要曲解了!
                有关云和雾以前有一篇详情的论述,后来被管理员一刀切了,所有的东西被删除!
                雾是饱和现象,云是凝结现象,而降雨时雾和云都有!
                看完的三种降雨方式就明白降雨原因:
                1.第一种有大量水汽且有一定量凝结核的暴雨或台风式降雨(此时压强增大,流动力减少,重力容易大于流动力差而降雨)
                2.第二种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的冷热空气交汇式降雨(冷空气容易使饱和质量M降低,暖湿空气有足够的水汽,二者相遇,温度降低,流动力差减少,重力容易大于流动力差,降雨条件就满足了)
                3.第三种有足够多凝结核的森林式降雨( 水分子凝结核结合比正常水分子结合大几倍最大达6倍,6m》M饱,很容易让重力大于流动力差,满足降雨条件)


                10楼2013-06-04 0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