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吧 关注:71,677贴子:226,115

茶文化简单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茶文化属性》——茶道一词的出现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 (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为南朝谢灵运第十世孙,湖州长城卞山(今浙江长兴)人。皎然是他出家为僧的法号,居吴兴(今属浙江)杼山妙喜寺。与陆羽是好友。
皎然,陆羽,颜真卿还共同筑有名的三癸亭。因为亭子落成于“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所以叫做“三癸亭”。它还有个别名叫做“三绝亭”,这三绝是:陆羽设计、颜真卿题匾、皎然写诗记事。这个三绝亭是我国茶文化史上早期最负盛名的品茗地之一,湖州雅士品茗赋诗就在这里相聚。


1楼2013-01-15 22:11回复
    《茶文化属性》——茶艺四德 庄晚芳教授
    中华传统,首重人品,为人之道,以“德”为先,以“和”为贵;茶之道,茶文化,其理莫不如此。阐微茶道要义,与先贤老子的“淳德归道”哲理一脉相承;这也是汉代帛书甲本《老子》“德篇”在前、“道篇”居于后之本意所在。
    中唐陆羽首倡“俭德”茗风,晚唐刘贞亮宣扬“饮茶十德”,及至当代,著名茶人庄晚芳先生也对“茶德”作了精辟诠释:廉、美、和、敬。
    那年初涉茶文化,随远道而来的故友颙若斋主茶旅海宁,藏家无极阁主赠我一册《中国名茶》,上有庄晚芳先生亲手所钤“晚芳藏书”,印风高古,不乏汉韵,虽与庄老缘隔阴阳,但客居海上的我每次查索此书,品味故乡湖州的“紫笋茶”、“莫干黄芽”,追思其当年倡议恢复历史名茶之举,顿觉茶情洽洽,感恩之心欢喜不已。
    陆羽流寓江南40余载,著就《茶经》、成为“茶圣”。庄晚芳原名庄友礼,虽为福建惠安人氏,但与浙江有着约半个世纪的茶缘;他曾工作于衢州万川、定海沈家门等地,最后,因为心许茶茗,与西子湖畔美丽的杭州长相厮守直至终老。
    庄晚芳长年执教于浙江农学院(“浙农大”前身,今“浙大”茶学系),传道授业之余,致力于茶叶科技人员的抚育和中国茶事业的发展,他不仅培养了我国第一名茶学研究生,还参与创建现代茶树栽培学科,并成为该项目的奠基人之一。
    教书育人之余,庄老在茶学探研上也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在他50多年的事茶生涯中,撰写、编著茶书37部,并有百余篇学术论文问世。
    从教数十载,庄晚芳桃李遍天下,卓越如台湾农学、茶叶大家吴振铎先生也尊其为师,甚至在前苏联和越南等国也有庄老的茶学生。当年,伴随着茶文化在神州大地复苏并兴起,晚芳先生偕同茶界有识之士,率先在“名茶之都”杭州创立著名的“茶人之家”,倡导中华茶文化,使“茶人之家”成为爱茶人的心灵乐园、茶文化推广交流的高尚平台。后来,还相继衍生了厦门等地的“茶人之家”,茶文化风行大江南北。
    唐代诗僧皎然“三饮悟茶道”,湖州因此被誉为“茶道发祥地”。庄晚芳先生与湖州渊源至深,他很早就探索中华茶道,研究陆羽及《茶经》,并将“茶道”定义为“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在此基础上,还把“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归纳为新的“中国茶德”。
    八六老翁无所求,茶禅一味寻仙游。人生道上难言尽,品饮香茗可息愁。这首《品饮香茶》的小诗,道出了晚芳老人的心声。芳菲渐晚,为霞满天;“晚芳”这个蕴涵茶情的名字,似乎早就预示并注定了庄老的茶旅人生。庄友、庄骥、挽风、茗叟,一个个不同的笔名,在贯穿其毕生奉献茶业的同时,也不经意演绎着他对苦茶人生之由衷感悟。
    天地人,你我他,昨今明。一代茶人庄晚芳晚年总结的“九字箴言”,将“草木中人”的茶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返璞归真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廉、美、和、敬,重温晚芳先生提炼的“中国茶德”,“和”无疑是核心。茶以“和”为本,茶和伴人和,人和发心和;心“和”则天下和,心“安”则苍生安。


    2楼2013-01-15 22:13
    回复
      《茶文化属性》——茶与水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所谓茶色、茶香、茶味便无从体现。因此,择水理所当然地成为饮茶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熊明遇《罗芥茶记》云:“烹茶,水之功居大。”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两段话,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用好水泡较次的茶,茶性会借水而充分显现出来,变成好茶;反之,用较次的水泡好茶,茶便变得平庸了。
      水在茶艺中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因此,从唐代中期艺术性饮茶蔚成风气以来,择水、论水、评水,便成为茶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归纳起来,历代论水的主要标准不外乎二个方面:水质和水味。水质要求清、活、轻,而水味则要求甘与冽(清冷)。
      清,是对浊而言。用水应当质地洁净,这是生活中的常识,烹茶用水尤应澄沏无垢,“清明不淆”。为了获取清洁的水,除注意选择水泉外,占人还创造很多澄水、养水的方法,田艺衡《煮泉小品》说:“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这种以石养水法,其中还含有一种审美情趣。另外,常用的还有灶心土净水法。罗庚《茶解》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士也——乘热投之”。有人认为,经这样处理的水还可防水虫孳生。
      苏东坡有一首《汲江水煎茶》诗,前四句是:“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人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铛。”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日:“此诗奇甚!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
      水之轻、重,有点类似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铁盐等矿物质。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对茶汤的色香味确有负面影响。清人因此而以水的轻、重来鉴别水质的优劣并作为评水的标准。
      甘洌,也称甘冷、甘香。宋徽宗《大观茶论》谓:“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明高濂《遵生八笺》亦说:“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水味有甘甜、苦涩之别,一般人均能体味。“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一时髦的广告语,倒也道出好水的特点。
      从水的质和味上加以长期观察后,陆羽在《茶经》中写下了“山水上,江山中,井水下”的结论。据唐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说,陆羽还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等,依次列为:“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但与他同时另一位“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的刘伯刍却认为“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排列次序大不相同。此后,关于各地水质次第的争论,竟延续了千年之久且一直未有结论。这说明了,感官鉴定难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在鉴定水质方面要想做到既可意会,又能言传的话,还须靠科学分析手段。
      古人饮茶,注重于水自汲、茶自煎。把汲水、养水当成整个品茶过程的一部分。他们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品水结论,虽然带有一些玄虚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与科学道理暗合或相通。对此,我们既无须一味盲从,但也不应一笔抹煞。了解、掌握一些水须“清、轻、活、甘、冽”的原则,无疑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地选择饮茶用水。


      3楼2013-01-15 22:14
      回复
        《茶文化属性》于丹说
        我一直认为喝茶是种仪式,心不静是泡不好茶的。
        ——于丹
        中国传统文化中,茶禅一味,喝茶是用茶香洗涤内心的过程与仪式。而“茶”字本身就是“人在草木间”。人在草木间,浸染山林之气,可以看流云、观虹霓、饮泉水,在这样的过程中,人心是亲近自然的。
        茶也是要和着季节与心情来喝的。绿茶,一定要喝明前的。春天,大地阳气蒸腾,万物生长。江南茶树上的芽尖刚刚绽开,清明前采下来的嫩叶,用早春那刚刚封冻了一冬的凌凌泉水泡开,你会觉得草木之间生长的力量在眼前氤氲化开,春的新鲜、灵动带着一点点青涩,像刚刚舒展开的梦想,一下子全都在了这盏春茶之中。因此春天喝绿茶能够让人苏醒,让人精神焕发,让自己在春天里,跟着大地的草木一起蓬勃生长。生长的过程延续到盛夏,绿茶也一直能喝到盛夏。
        一立秋,就该喝乌龙了。最雍容方正的乌龙茶当然是铁观音,我觉得最典雅的乌龙要数台湾产的冻顶乌龙,这种高山茶犹如它的名字,带着一股清冽之气和远远的幽香。而中国台湾的文山包种也是很好的乌龙茶,绵软醇厚,充满文人气息。翠玉乌龙也是很雅致的茶,三两知己小聚时喝它最合适。在清秋喝乌龙,是因为它茶色清亮、疏朗、绵长,有秋高气爽的味道。茶的颜色会让人联想到秋天,空气中透出金属般的光泽,盛夏的浓郁已经过去,人的心情走向清朗,世界走向饱满与成熟,天地开阔。这正是乌龙茶的况味。
        到了冬天,是喝熟普最好的时候。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由生到熟,由翠绿的微涩到深红的绵软。隆冬时节,外面皑皑白雪、万物凋零。此时,手捧一盏浓浓的熟普,看着它红酒一样的颜色,喝上一口,醇香绵厚,暖意顿生。
        一天之内,时间不同、心情不同,喝的茶也可以不同。早晨喝龙井,喝北方硬一些的茶,比如信阳毛尖,喝云雾气息更重一些的四川竹叶青,一天心情会很清朗;午后如果还想喝绿茶的话,可以喝非常柔细的碧螺春。用85摄氏度的水泡开碧螺春,犹如午后的阳光,淡定而悠远。
        品茶,除了随季节、时间变化外,还要随人生的境界一起变化。20多岁的人往往喜欢咖啡胜过喜欢茶,苦苦的咖啡加进去香香的牛奶,再放上甜甜的糖块,甜、苦和浓香混合在一起,就是20岁的青春,有一点混乱,但是充满勇敢、生机勃勃。人遇见茶是要讲究机缘的,如果你对世界的看法、事业上的打拼、情感世界等等一切,都还在万分纠结的时候,是不会喜欢上茶的,因为你还没有走出咖啡的那份“浓郁”。但人过30岁,却往往会喜欢上茶,那时,你已经开始慢慢体味到茶里不求当下的浓郁、而求隽永的回甘,是另一种人生的境界。
        因此,生活中一定要留出喝茶的光阴。正如苏东坡所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于丹


        4楼2013-01-15 22:15
        收起回复
          《茶文化属性》苏轼——叶嘉传(叶嘉,茶也)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2〕,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於中土,当饮其惠矣。”茂先葬郝源〔3〕,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4〕,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於世。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5〕。”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遣使臣督促。郡守曰:“叶先生方闭门制作,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必不屑进,未可促之”。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遇相者揖之曰:“先生容质异常,娇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嘉以皂囊上封事〔6〕。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7〕,但未知其实耳,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捶提顿挫之乃可〔8〕。”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因诫小黄门监之。有顷报曰:“嘉之所为,犹若粗疏然。”上曰:“吾知其才,第以独学未经师耳〔9〕。嘉为之,屑屑就师,顷刻就事,已精熟矣。”上乃敕御史欧阳高〔10〕、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嫉嘉初进有宠,曰:“吾属且为之下矣。”计欲倾之。会天子御延英,促召四人。欧但热中而已;当时以足击嘉;而平亦以口侵陵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欧阳悔曰:“陛下以叶嘉见托吾辈,亦不可忽之也。”因同见帝,阳称嘉美,而阴以轻浮訾之。嘉亦诉於上。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选间〔11〕,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元谓也。於是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由是宠爱日加。朝廷宾客,遇会宴享,未始不推於嘉。上日引对,至於再三。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於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顾左右曰:“始吾言嘉刚劲难用,今果见矣。”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既而曰:“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上已不见嘉月余,劳於万几,神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喜甚,以手抚嘉曰:“吾渴见卿久也。”遂恩遇如故。上方欲以兵革为事。而大司农奏计国用不足,上深患之,以问嘉。嘉为进三策。其一曰:榷天下之利,山海之资,一切籍於县官。行之一年,财用丰赡。上大悦。兵兴有功而还。上利其财,故榷法不罢〔12〕。管山海之利,自嘉始也。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良者,每岁贡焉。嘉子二人〔13〕。长曰抟,有父风,袭爵。次曰挺,抱黄白之术。比於抟,其志尤淡泊也。尝散其资,拯乡闾之困,人皆德之。故乡人以春伐鼓,大会山中,求之以为常。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於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夫先王用於国有节,取於民有制,至于山林川泽之利,一切与民。嘉为策以榷之。虽救一时之急,非先王之举也。君子讥之。或云管山海之利,始於盐铁丞孔仅、桑弘羊之谋也〔14〕。嘉之策未行於时,至唐赵赞始举而用之。


          5楼2013-01-15 22:15
          回复
            很久以前整理的了,七月份的时候发过了,那时候本吧还有点乱。今天新气象了,重新整理发了一边!


            6楼2013-01-15 22:17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1-16 07:12
              回复
                欢迎


                IP属地:北京8楼2013-01-16 10:20
                回复
                  学习,精辟啊!


                  9楼2013-02-23 09:51
                  回复
                    不为风雅,只为清心。


                    10楼2013-02-23 19:57
                    回复
                      中国茶文化之精典!LZ辛苦了!


                      11楼2013-02-24 09:20
                      回复
                        人遇见茶是要讲究机缘的,如果你对世界的看法、事业上的打拼、情感世界等等一切,都还在万分纠结的时候,是不会喜欢上茶的,因为你还没有走出咖啡的那份“浓郁”。但人过30岁,却往往会喜欢上茶,那时,你已经开始慢慢体味到茶里不求当下的浓郁、而求隽永的回甘,是另一种人生的境界。
                        从小就爱茶怎么说。。。


                        12楼2013-02-24 09:34
                        收起回复


                          13楼2013-02-26 23:44
                          回复
                            点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8-01 11:33
                            回复
                              点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8-01 11:34
                              回复